安徽砀山“两风办”,注定随风而去?
中国青年报 萧锐
权力既然可以瞬间积聚于“11人小组”,那么也便可以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时不时让人“振一下”的“吏治风暴”对制度弊病的毫发无伤,对真问题的技巧性回避、以及对淳朴民意“振”后的持久伤害,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一个只有11名工作人员的非常设机构,据说掀起了安徽砀山县的“吏治风暴”:就该县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给全县83个县直机关检查打分,居然敢给近七成机关“不及格”,并且已有多名一把手因此被免职。(新安晚报8月4日报道)
在我们这里,哪怕再老套的人治路数,只要稍微翻出那么一丁点新的花样,我们很多人还是会毫不吝啬地给其超乎其意义本身的追捧——现实太让人失望,我们也太需要一点“为之一振”的超现实元素了。可这种时不时让人“振一下”的“吏治风暴”对制度弊病的毫发无伤,对真问题的技巧性回避、以及对淳朴民意“振”后的持久伤害,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通观新闻稿,其实很多人都不难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安徽砀山此次的“吏治风暴”根本不是由那个非常设的临时机构以及在此机构项下的11名工作人员引起的。能够有能量引发这种所谓“吏治风暴”的,只可能是“县委、县政府”这个在当下县政模式下最具威权色彩的权力来源,没有谁,也不可能再有谁可以掀起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吏治风暴”。而这样一种权力运作模式,无法避免地会带来两个后果:
其一,权力既然可以瞬间积聚于“11人小组”,那么也便可以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看似震动砀山官场的所谓“吏治风暴”也会在某些可抗或不可抗的力量(比如“县委、县政府”这一核心领导层的人员更迭,甚至是某几个领导某一段时间的心情变化)面前“出溜一下”便偃旗息鼓。至于今天为砀山官场的新气象曾“一振”过的域下百姓,恐怕也只有再次期待与另一位“锐意进取”的父母官或者某一段突发奇想的“县太爷心情”偶遇的份儿了。而今日盛行一时的“有事找两风办”热潮,也恐怕只有随风而去的份儿。在体制上没有起码的名分,而且没有任何制度化的可能,今天的雷厉风行与昔日的繁冗拖沓只有一丁点量的区别。
其二,权力不得不积聚于“临时机构”的唯一解释,便是常设职能部门的作用失效。试问:在制度设计上,我们是否欠缺监督和检查的职能分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在此次安徽砀山刮起的“吏治风暴”中,原本履行监督职能的机构成为被打分对象(而且可能是不及格),所能凸显的只能是失效的制度设计在严峻的吏治现状面前所剩无几的无奈与尴尬。
况且,这个看似权力无边的临时机构,其权力也是有限的很。按照新闻稿中的说法,这个“两风办”因为敢给“大多数”部门不及格而得到群众赞扬。但请注意,这个“大多数”背后所遮蔽的那个少数部门究竟情况如何呢?是表现良好而未被评为不及格,还是因为“两风办”不敢不给及格分?促使笔者有此“大逆不道”想法的,是因为在“近七成县直机关不及格”情况下,被免职的单位一把手却仅仅是“城管局、文联等”几个不痛不痒的部门,而被列出的不及格部门里诸如财政局、政法委等大户却没有看到处理决定。更不要提那个自上而下的授权监督都无法逃脱的追问了:谁来给县委县政府打分?谁敢给县委县政府打个不及格?
逐渐开始在各地盛行的“问责风暴”,我们很遗憾地无法看到人大——这一拥有宪法最高地位的权力机关在其中的蛛丝马迹。而无法从制度上得以激活与重建的监督与问责,都注定像安徽砀山的“两风办”一样:只能在人治的不确定面前飘忽不定,只会在招数使尽的新政身后随风而去……
2008-8-4
相关新闻链接:
安徽砀山7成单位"不及格" 多名一把手被免职
http://news.qq.com/a/20080804/000058.htm
刊于2008年8月5日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8/05/content_229383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