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政策热市场冷 因缺一个最关键因素
(2011-12-15 16:58:08)
标签:
汽车 |
近期,随着《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利好政策的推出,各地区纷纷传来佳音:重庆市公布购置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将获得财务补助;上海提出新能源汽车明年有望免费上牌;诏安市将引进40亿元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项目……
这些消息,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然而,市场渐热,市场依旧很冷,纵观汽车市场,用于个人销售的汽车产品屈指可数,虽然补贴、上牌、不限行等全部利好因素齐全,但唯独欠缺实车,新能源车市场化推广又从何谈起呢?
车企畏首畏尾
中国是全球公认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力度最大的国家,财政部对新能源车的补贴预算为50亿元,但经过一年补贴试点,真正用于私人购买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资金还不到1亿元,补贴资金发放率仅为2%左右,为何诱人的补贴政策也无法刺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笔者认为,导致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难以前进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谁才是推动市场化成熟的核心力量?是汽车产品!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是绝大多数业界人士的共识,但由于发展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许多汽车企业都在战略决策上犹豫不决。目前,国内市场除了比亚迪e6先行者纯电动车、F3DM双模电动车等少数新能源汽车用于个人销售外,大部门国内车企的新能源车型都只是在车展“露了个面”。相比之下,包括大众、通用、日产在内的跨国公司则快马加鞭,无论是通用沃蓝达,还是日产聆风、大众高尔夫电动车,其国产化都已经近在咫尺。
如果国内车企的态度对待生产新能源汽车依旧“不紧不慢”,中国电动车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会很小,那么高额补贴也将很有可能落进跨国公司的“腰包”。
好不好 试了才知道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多数国内车企对待新能源车的态度“暧昧”,但也有少数自主品牌车企未雨绸缪,经过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和应用的突破。
以比亚迪推出e6先行者纯电动车为例,在市场推广方面,从出租车的试运营到真正投放市场销售,经过了整整一年半时间,累计行驶里程超过800万公里;在攻克技术难关方面,e6先行者一次充电续驶里程最长达到300公里,并随车赠送充电柜,解决了没有充电桩的后顾之忧。
可见,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要真正完全产业化,必须拥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不仅需要过关的技术品质,还需要车企市场运营的战略性规划。
而无论e6先行者销量如何,都会给国内车企带来启示:整车企业只有将新能源汽车推到消费市场上,你才能知道这个技术路线,或是市场运营模式是否可行,你才能对身后庞大的零部件支持企业给以信心,同时给用户以信心。
因此,政策不是唯一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因素,各车企更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做好准备,加快技术的研发,尽快推出新能源车产品,形成产业化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消费者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