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2025-07-09 19:41:21
标签: 孟子 儒家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其完整章节为: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一、核心含义解析

 

1. 仁为人心,义为人路

- 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心,是恻隐、慈爱等道德情感的根源,如同人天生具备的善良本性。

- 义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正道,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准则,如同人行走的正确道路。

孟子以“心”和“路”为喻,强调仁是内在的道德根基,义是外在的行事规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舍路放心得失之辨

- 若放弃“义”这条正路不走,丢失了“仁”的本心却不知追寻,是可悲的。

- 孟子用日常事例对比:鸡犬走失了,人们会主动寻找;但本心迷失时,却往往浑然不觉。这种对比凸显了人们对物质损失的敏感与对精神缺失的麻木,呼吁重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 孟子指出,学问的根本在于找回丢失的本心。这里的“放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安心”,而是指“丧失的本心”。通过反思与实践,人可以重新唤醒内在的善性,回归仁义的正轨。

 

二、思想背景与哲学意义

 

1. 性善论的延伸

此章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体现。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通过后天修养保持和发扬。“求放心”即恢复与生俱来的善性,这与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2. 仁义内外之辨

孟子强调“仁内义外”,即仁根植于内心,义则表现为外在行为。这一观点回应了告子“义外”的主张,认为道德判断(义)并非完全由外在环境决定,而是内在本心的自然流露。

3. 儒家修养的终极目标

孟子将“求放心”视为学问的终极目标,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自我觉醒与实践。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后世儒家(如朱熹)将其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恢复本心。

 

三、现实启示

 

1. 警惕精神迷失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重视物质得失,却忽视精神追求。孟子的告诫提醒我们:若一味追逐外物而丢失本心,终将陷入精神困境。

2. 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义”不仅是理论,更需通过行动体现。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遵循道义,在抉择时坚守原则,都是“行义”的具体表现。

3. 教育的核心价值

孟子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求放心”,即引导人回归本性之善。这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而非单纯灌输知识。

 

四、文化影响

 此章中的“礼门义路”“求放心”等概念,成为后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符号。例如,山东邹城孟府的二门悬挂“礼门义路”匾额,正是对孟子思想的直接传承。此外,“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句,至今仍被用于强调反思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总结

 孟子通过“仁心义路”的比喻,揭示了道德修养的本质:仁是人性的根基,义是行为的准则,而学问的核心在于找回被世俗遮蔽的本心。这一思想不仅是儒家哲学的精华,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在纷繁世界中,唯有守护本心、践行道义,方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