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黎叔杂谈:闲谈哥大风云榜

标签:
教育历史 |
分类: 其它、综合 |
没有一所国外的大学象哥伦比亚大学那样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哥大的华人校友录,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名人录。可以说,民国风云人物榜,大师排行榜,哥大校友就能撑起半壁江山。根据一份1854-1953
年在美顶尖大学获得各级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的统计,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有1834名,在当时全美名校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密歇根大学(1300名),再后是麻省理工学院(734名)和哈佛大学(647名)。1905-1960年间哥伦比亚大学为230名中国留学生授予了博士学位证书。
政治外交领域
先看看民国政坛,总理这把交椅就出了4位哥大校友。出任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就是哥大校友。唐绍仪和孙中山是老乡,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比孙中山大4岁,1874年12岁考上清政府第三批留美幼童,公派去美留学,在美国中学毕业后考上哥大。1881年,清政府突然担心起这帮留美学生深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召回全部留美幼童,唐绍仪被迫中断在哥大的学业回国。回国后他先后担任驻朝鲜大使,代表清政府与英国谈判西藏问题,成功阻止英国对西藏的渗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唐绍仪作为清政府的北方代表与南方谈判,促成南北议和,袁世凯成立北洋政府,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后来唐反对袁世凯称帝,也与孙中山不和,辞职回到老家香山,孙中山死后,在他的提议下,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1929年,67岁的唐绍仪出任香山县县长。毛后来多次提到唐绍仪”当了总理当县长“的例子,告诫我D干部要”能上能下“。这样讲起来,唐绍仪还是我D学习的榜样。
第二位出场的哥大校友是宋子文,先后3次出任民国行政院长。宋子文的父亲宋耀如毕业于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他也随父考取了范德堡大学,据说凭借他父亲的好友孙中山的推荐信,在1912年转入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1915年宋子文获经济学硕士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25年出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接着3次担任行政院长。1942年出任外交部长,与列强谈判收回中国所有治外法权。
第三位担任民国行政院长的哥大校友就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他在夏威夷读完高中后,1912年考取加州伯克利大学,1916年获文学学士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1917年硕士毕业后回国,1921年担任广州市长,现在广州的城市格局就是孙科担任市长时奠定的基础,后出任交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他是唯一在民国五院体制下前后担任过考试院长,立法院长和行政院长。
除了上边提到的宋子文出任过外交部长外,还有一位外交界的风云人物就是唐绍仪内阁时期的顾维钧,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1904年自费留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政治学硕士,国际法与外交法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受校友唐绍仪的推荐,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和外交秘书。唐绍仪还把女儿嫁给顾维钧。1915年顾担任驻美公使,1919年,他在美国正好赶上流行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他的妻子,唐绍仪的女儿染上流感病死,他被紧急招回国,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拒绝在损害中国利益的合约上签字。随后担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并在1924年和1926年出任内阁总理,接着还担任3个月的民国大总统职位。根据顾维钧晚年的《顾维钧回忆录》,他在1924年与李大钊会面,李慷慨激昂地陈述应该将外蒙交给苏联统治,顾认为李丧失理智。1941年顾出任驻英大使,1946年代表中国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并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中签字的第一人。此后顾担任驻美大使。1949年第一批43人“内战战犯”名单,顾维钧名列22位。1971年大陆进入联合国,章含之受毛委托,去美国拜会顾维钧,邀请顾回大陆,顾说自己是“战犯”,拒绝回国。从大总统到大使,能上能下的北洋干部不仅仅只有唐绍仪。

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新文化运动的棋手胡适
哥大校友中,除了前面几位政坛和外交界的民国风云人物,民间的大师级校友就绕不过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之。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到康奈尔大学读农学院,但胡适对水果蔬菜种植技术没有任何兴趣,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攻读文学与哲学,191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哥大攻读哲学,师从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当时任教于哥大的杜威已经是美国大师级的人物,在美国学术界享有泰斗的地位。从胡适的一生言行而言,胡适深得杜威真传,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Pragmatism),
这种方法论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为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说,都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实践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听起来好像与半个多世纪以后那场真理检验标准大讨论没有多大区别)。1917年,还在哥大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引起轰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在北大文学院院长陈独秀的推荐下,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胡适来北大任教。1917年夏,年仅26岁的胡适成为北大教授。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作为反面教材批判的胡的主张就是“多研究点问题,少谈点主义”,用我们现在的正能量网络语来翻译,就是少吐槽,多做事。
胡适一生总共拿了36个博士,只有哥大的博士头衔是货真价实的,其他35个都是荣誉博士头衔。就算哥大的博士,也是到1926年胡适回美国后哥大正式授予的,此时胡博士的名声已经誉满天下了。胡适在1917年去北大当教授时就自称或被大家称为“胡适博士”,其实他只完成了博士论文,但未完成博士答辩,一直到1926年回哥大通过答辩才被授予博士头衔。这事后来被闹得沸沸扬扬,胡适“假博士”事件,对于这位特别看重名誉的学者,是一个重大精神打击。
同为新文化棋手的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拥护“德先生”“赛先生”的文章,后来胡适有过这样的评论:“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种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胡适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是在蒋宋的世纪婚礼上。胡适作为宋子文的特邀嘉宾来参加婚礼的,宋与胡是哥大同学。此时的胡博士和蒋校长,都是在中国冉冉升起的明星人物,此次相遇,开始了两人将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
抗战初期,胡适是坚定的主和派,甚至被批成投降派,他认为中国国力太弱,四分五裂,还没有具备与日本全面抗衡的实力,如果交战,会败得很惨,主张对日缓和,积蓄力量准备充分再与日决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胡适临危受命,蒋派他出任驻美大使,此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胡适的哥大校友,凭借这层特殊关系,胡适一直在罗斯福面前“挑拨”美日关系,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胡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人对胡适在美国人中间散布反日言论多次提出强烈抗议,认为胡适的言论已经远远超过一个大使的范围。胡适从1938年到1942年当了4年驻美大使,总共拿了27个荣誉博士,现在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有一大半都授予了胡适荣誉博士学位。蒋对胡在美国的表现是非常不满,觉得他只为个人沽名钓誉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是看在胡与罗斯福的特殊关系份上,才拖到珍珠港爆发以后,中美同盟关系确定后才免掉他的大使职务。事实上,胡对美国是非常了解的,他一直用能让老美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沟通,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当时老美对蒋在中国的独菜统治是非常反感和有所保留的,胡必须在民主的腔调上与美国人合拍,但与老蒋产生了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胡在驻美大使的职位上为离间日美关系,最终挑起太平洋战争,使得中美成为同一阵营,胡是功不可没的。
这张照片,最好注释了胡适的“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胡与毛相识要比与蒋早8年,胡毛之间的恩怨就不在此谈论了。1949年初,胡是重点争取的对象,希望他“北归”,结果胡执迷不悟,选择“南渡”,被列入“内战战犯”名单,到了50年代初,尽管他远离是非之地,此岸还是掀起批胡的高潮,肃清胡的思想流毒。当胡在报纸上读到他儿子公开批评自己并断绝父子关系的文章,胡评价道,我以为他们只是没有说话的自由,没想到他们没有不说话的自由。此时的胡适,成为真正的“人民公敌”。
1949年4月,正当“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胡适坐上从上海开往美国的海轮,他没有跟随老蒋去台湾,而是去了纽约。胡适在纽约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不得志的时候。抗战时他在任美国大使时的风光不再,他原本以为凭他的资历和声望,回到母校哥大当一名教授是轻轻松松的事,可是哥大根本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哥大和北大,是胡适的两个精神家园,1949年初胡适被迫离开北大,而哥大也把他拒之门外,胡适的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最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图书馆当了2年馆长,只是为了勉强维持生计。1955年,作为难民身份的张爱玲从香港到美国,去纽约拜会胡适,希望胡适能够帮助她在美国找到立足之地,没想到胡适也是自身难保,同为天涯沦落人。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城头换旗,山河破碎,国家分裂,难民外逃,曾经的风云人物在异国他乡,只能寄人篱下。
文坛才子徐志摩
因为《再别康桥》,大众知道徐志摩在英国剑桥留学,其实,徐志摩也是哥大的校友。徐志摩是个学霸,1915年考入上海江沪大学,一年后转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大,他就到了北大,成为梁启超的弟子。在梁启超的鼓励下,徐志摩1918年转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三年级,1919年毕业。徐家是浙江望族,徐父希望儿子在美国学金融,将来回国接掌家族基业。徐志摩仰慕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字汉密尔顿·徐,进入汉密尔顿的母校哥大,读经济学,一年后就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此时的徐志摩改变了在哥大攻读博士的想法,因为他接触到了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决定去剑桥追随这位哲学大师。在剑桥,他结识了来英考察的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此间写下《再别康桥》。1922年,徐志摩离开剑桥回国。抛开《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不谈,据说这首诗的商业价值估价在10亿英镑以上,每年剑桥迎来众多的中国游客,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首诗而慕名而来,给剑桥小镇带来数千万英镑的旅游收入。
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哥大同门师兄弟,都是英美自由主义思想的信徒,胡适是新文化的领袖,徐志摩是现代诗歌的诗圣,他们思想相近,趣味相投,但在1920年代,他们有一段截然相反的心路历程。当时的英美自由主义者,思想立场上左倾。1920年罗素去苏联访问,回英后思想逆转,从一个对苏联革命的讴歌者变成彻底的反苏领袖。此时的徐志摩尽管是罗素的崇拜者,仍然跳出来反对罗素,他对布尔什维克和苏联抱同情之心,列宁死的时候还专门写诗悼念。1925年3月,徐志摩去意大利拜会泰戈尔,乘坐欧亚火车取道苏联,在莫斯科呆了3天,特别拜会了托尔斯泰的女儿。苏联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是“阴沉的天气、贫瘠的城市、忧郁的人民、凋敝的文化”。莫斯科之旅让诗人的思想出现大逆转,他的苏俄梦幻灭,变成了彻底的反苏派知识分子。
“五四”之前的胡适,思想上是比较持中间立场,在那场“主义与问题”的大辩论中,胡适对于激进的主义不以为然。“五四”以后,胡适也被那股洪流推动着往前走,思想开始左倾,到了1926年,胡适将”社会主义归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新趋势和重要成果”。同年7月,在徐志摩访苏一年后,胡适取道苏联去英国开会(这次旅行,胡去英国后又去了美国,回母校哥大完成论文答辩后才拿到博士学位),也在莫斯科游览三日,苏联的新气象让胡兴奋不已,他评价说苏联的社会主义是“空前伟大的政治新试验”,“我们这个醉生梦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评苏俄!”
192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中苏友好,国内的国共合作,知识界对苏联的友好态度是主流思想。胡适不能置之度外,他是思想领袖,也在引领那个时代的潮流。而徐志摩还是我行我素,放荡不羁,诗人的另类气质表露无遗。此外,文坛上的大师闻一多,许地山,梁实秋等,都是哥大校友。
现代教育的先驱者
自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以来,新一代的有志之士就在探索引进西学之路。影响中国半个世纪的教育思想,教育学大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溯本求源,几乎都指向同一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哥大教育学院,原本是纽约教师进修学院,专注于平民教育,1898年并入哥大,当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几乎都汇聚哥大,比如,克伯屈、孟禄、杜威、施吹耳等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哥大的中国校友,影响了中国近百年。哥大的教育学院,至今依然是美国一流的教育学院,中国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几乎清一色来自哥大。现代教育变革的领军人物和思想家,陶行知,胡适,郭秉文,蒋梦麟,陈鹤琴,张伯苓,都来自于哥大。哥大霸占北大校长职位长达28年,他们是蒋梦麟(1930-1945),胡适(1945-1948),马寅初
(1951-1960)。当时中国的两位蒋校长,武校长是黄埔的蒋介石,文校长是北大的蒋梦麟。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参加过甲午战争的张伯苓于1917年到哥大教育学院进修,回国后创办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并担任校长。
张伯苓有个弟弟叫张彭春,也是哥大校友,与胡适,赵元任同批庚子赔款留美,获哥大教育学博士。他是中国第一位话剧导演,曹禺的恩师。他的最大贡献是1947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大教育家陶行知于1914年赴美留学,先在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第二年考入哥大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深受哲学和教育学大师杜威的影响。陶行知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了育才中学。陶被毛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同窗的教育学院校友,教育家陈鹤琴,比陶更早获得教育学博士,与陶同船去美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再转到哥大,以及比陶晚两年入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的蒋梦麟。2015年,陶行知的铜像被竖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这是美国常春藤名校里的第一个中国人的铜像。在此之前,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一本重要的关于教育历史的著作,叫《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书中列举了人类近代史上10位最重要的教育家,陶行知和他的导师杜威一起名列其中,是唯一的中国人。2016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设立陶行知中国教育中心,这是常春藤名校第一次用中国人的名字为一所教育中心命名。

郭秉文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参加了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校长,当时的南高师,是南方最高学府。1920年,创建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郭主持的东大,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中国科学的大本营,完成了中国现代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南高师”这个称呼,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黄埔军校”(如今出现的一个奇葩现象,南京及其周边共有十几所大学,都号称百年高校,都认“南高师”为祖宗)。南高师的老师郭秉文、陶行知、郑晓沧、陈鹤琴、张諤、汪懋祖、徐养秋、朱斌
魁、程其保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后来任教于中央大学的邰爽秋、黄敬思、常道直、尚仲衣、罗廷光、萧孝嵘、萧承慎、沈亦珍等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生。20世纪中叶中国许多大学的校长出自南京高等师范学院或者东南大学,包括浙江大学的竺可桢,云南大学的熊庆来,中国科大的严济慈,中央大学的罗家伦,交大的茅以升等等。“南高师”系,追根溯源,来自“哥大”系。而哥大校友担任中国大学的名单,加上“南高师”系,几乎霸占了大半个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位。下面这个不完整名单,校长都是哥大校友:
唐山路矿学堂校长熊崇志
北京大学的三任校长蒋梦麟、胡适、马寅初
清华大学代校长严鹤龄、校长罗家伦
中国公学校长胡适
南开学校代理校长暨南开大学筹办科主任张彭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
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
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杨振声
齐鲁大学校长、中国公学代校长、光华大学校长朱经农
厦门大学校长邓萃英
河南大学校长查良钊、凌冰、邓萃英、张仲鲁、刘季洪
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李建勋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
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
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
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校长董泽
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
暨南大学校长、西北大学校长姜琦
安徽大学校长杨亮功
武汉大学代校长刘树杞
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
国立师范学院院长陈东原
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汪懋祖
西北大学校长刘季洪
从1950年到1958年的肃清胡适思想流毒运动一直持续8年,除了批判胡适本人,向上也正本清源,杜威也被彻底批判批臭,还有上面清单上的哥大系校友,一大批杜威的孝子贤孙。哥大系在中国教育界的根深叶茂,已成气候。可想而知,肃清流毒工作的艰辛程度。
哲学思想
1920年10月,当时世界思想界的两大巨擎,哲学大师罗素与杜威,第一次在湖南长沙同台出场,中国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蔡元培、章太炎、张东荪、吴稚晖都也如数到场捧场。一位从北大图书馆打工返乡的湖南老乡,就是这场盛会的书记员。最早在中国介绍罗素哲学思想的是张申府,是他给这位英国大哲学家Bertrand
Russell取了个中国名字罗素,张申府好象对姓罗的特别有兴趣,罗丹,罗曼·罗兰,都是张申府取名并介绍到中国的。罗素对于一战后的欧洲政治现状非常失望,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那个崭新社会形态的苏联,但1920年罗素苏联之行,让他的幻想破灭。回到英国而倍感迷茫的罗素,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函,请他去中国讲学。邀请函没有写明邀请人,但开出了2000英镑的诱人条件。罗素收到信后认为是骗子,但还是回信说先给我汇200英镑的定金,接着居然收到汇款,他才把中国之行当真,此时他正在闹离婚,于是带上了他的小情人朵拉一起来到中国。其实邀请人是梁启超。罗素在中国呆了10个月,但他的观点让当时中国的知识界非常失望,他既反西方民主又反苏的思想,在中国左右两派都不讨好,他给中国未来道路开出的方子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语后来直接被翻译成中文“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欧美的自由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精英有巨大影响。蒋介石于1923年受孙中山委托,去苏联考察3个月,回国后他发明了一个新词汇“赤色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失望,蒋最终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一部分黄埔精英成立了“蓝衣社”,就是信奉这种思想,他们希望蒋成为中国的希特勒。30年代的希特勒,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他把一战后积弱难返的德国迅速拉到欧洲第一强国。所以,当时德国与中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希特勒也大力武装中国的军队。二战纳粹德国的灭亡,国家社会主义彻底破产,才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蒋对这段思想历程一直讳莫如深。
如果说罗素在中国拥有一群粉丝,那么杜威在中国靠的就是一群哥大的学生,胡适,陶行知,郭炳文等,都是他的正宗弟子。杜威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前3天到达中国的,在中国呆了两年。杜威所倡导的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推进社会变革是实现民主的基础。他认为:“从理论上说,民主方法就是通过公开讨论来进行说服……用讨论的方法替代压制的方法的意志表现。”因此他反对暴力革命,理由是暴力的手段只能带来暴力的结果。杜威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催化的作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仅停留在书本、文章和各种争论上,最终演化成了一场由文化深入到了各个层级的民智启蒙。杜威的渐进改良思想,启蒙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投入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而不是空谈主义,象陶行知的乡村教育,陈鹤琴的幼儿教育,郭炳文的大学教育,通过教育改造和提升国民素质。
罗素,杜威和赵元任
中国两位哲学大师冯友兰和金岳霖都是杜威的学生,冯获哥大哲学博士,金是政治学博士。冯友兰,著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金岳霖,中国逻辑学奠基者。1926年冯友兰与金岳霖共同创办清华哲学系。金岳霖这个名字现在经常被提起,往往是因为民国女神林徽因的出场,作为配角才被大众了解。林徽因尽管最终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宾州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梁思成,她的情人始终是在哥大的两位校友中打转一辈子,徐志摩与金岳霖。徐志摩为了林徽因,闹着要和陆小曼离婚,而金岳霖干脆就单身一辈子。哥大校友的花边新闻,都可以让民众相传几代人。
红色基因
在民国时期呼风唤雨的哥大校友中,跟红色基因沾上边就只有这位陈公博了。由于历史的巧合或者偶然,陈公博鬼使神差地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当时在上海开会的有13位来自各地的代表和2位苏联代表,居然多年后没人记得具体是哪天“开天辟地”的,而且所有的开会文件也下落不明。历史给了陈公博一次“见证奇迹”的机会。
陈公博是作为广东代表参加会议的,与其说他是去上海参加一次庄严神圣的历史性会议,到不如说他是公费旅游的。此次会议的费用全部由苏联承担,陈公博刚好新婚燕尔,他带上新婚妻子李励庄开始了他的蜜月旅行。李励庄是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受过高等教育,资性貌美,电影《建党伟业》有她的风采,陈公博在苏州被枪毙后,李隐居美国,此乃后话。
陈公博喜欢舞文弄墨,闲时写点博客,1921年8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陈的文章《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讲述了他去上海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正是这篇文章,帮助确认了一大开会的具体时间。当时陈入住的酒店是上海滩最豪华的大东旅社,文章中提到7月31日凌晨,他们夫妻入住的41号房间,隔壁42号房发生一起谋杀案,枪声和惨叫声惊醒了蜜月美梦中的陈公博。这起谋杀案上了第二天的报纸,也从侧面佐证了一大开会的时间。代表们从上海转移到嘉兴继续开会,陈没有继续参加,而是带着老婆直接去杭州继续他的蜜月之旅。
一大结束后,会议的所有文件记录不知去向。陈度完蜜月,就宣布脱党。1923年初,陈公博考取哥大研究生,去美国留学,两年后获哥大经济学硕士,就收到广东大学给他的教授聘书,还给他寄了回国路费,他又顺便去欧洲旅游了几个月,在意大利闲逛时听到孙中山去世的消息,才结束游览回国。陈尽管脱党,但思想还是比较左倾,凭借哥大的经济学硕士头衔,受国民党左派廖仲恺汪精卫赏识,廖仲恺遇刺后就成了汪精卫的得意门生,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1960年,哥伦比亚大学发现了陈公博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题为Comminiusm
in
China,他的这篇论文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但该论文的几份附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包括一大的党纲,会议决议等原稿。至此,一大的文件原稿在40年后重见天日。如今这些文件,可以理解成D的出生证,还保留在哥大的图书馆里。据推测,陈公博作为广东代表,也是代表未出席会议的陈独秀。陈独秀被推举为总书记,此次会议的相关文件,估计被交给陈公博带回广州交给陈独秀。由于种种原因,文件被陈公博私下截留了,他去哥大读书时带到美国,成了他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哥大的校友,从未缺席过民国的重要事件。作为哥大校友的陈公博,在开天辟地的时刻,以他特殊的方式见证了这段历史,而且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记录了出生日期和保留了出生证。
新学科新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哥大社会学博士吴文藻,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夫人名气更大一点,就是冰心。吴文藻的哥大校友潘光旦,中国社会学,优生学和民族学的奠基人。
侯德榜,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发明者,中国现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哥大化学博士。徐光宪,,哥大化学博士,中国稀土之父。唐敖庆,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马寅初,1907年赴美留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1914年获哥大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口学的奠基者,“计划生育”最早的倡导者,只是提出计划生育的时间不对,在那群完全没有文化的人面前,这些都是叛经离道的思想。
大学的力量
首先,祖国没有新旧之分,没有立场之分,没有文理之分,只要这个国家能够提供施展才华的土壤和气候,英雄就有用武之地。从美留学归来的不仅仅只有钱学森,整个20世纪,在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等领域,有一大批报效祖国的学子归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引领风骚。曾经留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因为在他看来,改造国民的思想比医治肉体的疾病更为重要。同样,有许多留美学生,不仅仅是了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更多的学者在政治,外交,哲学,法律,艺术,文学,经济,社会等领域耕耘,把那些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在教育,文化,哲学,逻辑,外交等领域引入全新的思想,并且结合中国的实情开创性建立新的学科,我们才真正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现代社会。
哥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意无意间扮演了一个影响我们历史的重要角色,甚至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从洋务运动到派清童赴美留学,满清政府的初心就是学洋人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人厉害就是他们的船坚炮利,只要我们能学会他们的技术,我们的炮舰就可以打败他们,于是我们派人出去学习,花钱买他们的机器设备,最后我们自己可以制造兵舰大炮,于是我们就可以超越洋人。这套极其幼稚的思维方式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荒唐的,无知的,可一百年后,仍然还有好多人还重新拾起被扔掉的破烂。
哥大之所以成为哥大,不仅仅因为他们有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吴健雄,吴大猷等,同样不仅仅他是美国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诞生地,发明了脑机接口、激光、微波激射器
、核磁共振,拥有96位诺奖获得者,哥大还是一年一度的普里兹新闻奖的颁发机构,哥大还培养了顾维钧,胡适,郭炳文,马寅初,冯友兰,金岳霖。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靠原子弹以及尊重能够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那些在人文和社科领域的大师,更是国之利器。
从哥大校友的轨迹来看,从满清到民国,留学归国是社会的主流。没有那么多鸡血,没有道德绑架,他们都自觉自愿地回来了,很多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终成一代大师。
修改于2022年08月26日
@于建嵘:早些年,哥伦比亚大学的黎安友教授请我去演讲,闲聊时我问他:我们的许多观点不一样,您为何还专门请我来批评您?他听后哈哈大笑道:因为,你一批评,我才知道我对在什么地方。[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