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诗歌文学等 |
请教了风,大海,光和月亮
作者:谢炯
为你读诗:李响 | 舞蹈家、歌手
请教了风,大海,光和月亮
请教了远方的长笛和第一个吻
请教了下午五点的钟摆和最后的交会
在枫树林的叶片之间
我轻轻地轻轻地摩擦空气和黄昏
请教了哭泣的水,下雪的心
黎明前鸟折断的翅膀
请教了南方的热沙和绣球花
请教了冰冷的脸和银子般晶亮的眼睛
黑夜在龙舌兰的嘴唇开放
山坡上的小屋子一间一间熄灭灯光
请教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以及无法举起的重
请教了鼓声中嘶哑的呐喊
和骨骼间拔不出的匕首
请教了流泪的蜡烛和不再认识你的记忆
染红的酒杯碎裂四肢平坦的睡眠
我缓缓地缓缓地点落星辰
选自《幸福是,突然找回这样一些东西》,北岳文艺出版社
- 关于作者 -
谢炯(Joan Xie),诗人,译者;六十年代生于上海,现居美国,从事法律工作。著有诗集《半世纪的旅途》(2015)、《幸福是,突然找回这样一些东西》(2018)、《黑色赋》(2020);兼事当代汉语诗歌英译。
图片
请教了风,大海,光和月亮
「留言」:自然教会了你什么
﹀
﹀
﹀
这并不是一首难懂的诗:身负诸多愁苦,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山坡的小屋里望着大海,打开一瓶龙舌兰喝得大醉。所以,即便“请教了风,大海,光和月亮”,至于请教到了什么,也就忘了。
其实人生不离愁苦与忧虑,遇到失意的人,我们会说:出去走走,散散心。其实并不是要他逃避,而是希望他暂且寄情于自然与山水的博大之中,寻一僻静之处,大醉也好,参道也罢,将伤痕锤炼成人生的纹理。
智者总是在人生失意时,请教自然与山水,借天地自观。像陶渊明写:“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斯奈德(Gary Snyder)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他将人生逆旅、诗学歧路比作山中砌石道:“在薄薄的土层中/有蚂蚁,有卵石,每块石头都是一个词/一块溪水冲圆的石头/花岗岩;遍体渗透了/火和重量的痛苦/沉晶体和沉积层火烫地联结起/所有的变化,在事物中/也在思想里。”
有人的路是泥路,浅浅地铺一层细沙,雨水一阵洗刷便露出松软的土层,泥泞不堪。但若要路如花岗岩般坚硬,便要承受“火和重量的痛苦”,将生命的苦难和伤痕紧紧压在身上——诗学如是,思想如是,人生亦如是。这一番难得不“垮掉”的生命体悟,亦离不开斯奈德在京都的山水中,对自我和美国文化的反复淬炼。
何妨以山水和自然为师?这时不禁想起千百年前苏轼的教诲,那时候他也处于贬谪黄州的失意与苦闷之中,望向江中的水与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朱信夫:只剩六零七零后才有的这种诗歌情怀。//@但斌: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诗歌那就太遗憾了![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