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卫东密集亮相央媒,“金句”背后隐藏什么硬逻辑?
(2020-05-10 22:43:32)
标签:
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高卫东密集亮相央媒,“金句”背后隐藏什么硬逻辑?
05-10 18:12
阅读 1147
“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是茅台最想做的事,也是最该做的事。”5月10日,茅台集团党...
“
“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是茅台最想做的事,也是最该做的事。”5月10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密集亮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重量级媒体,首次系统解答茅台应对疫情冲击、全力参与脱贫攻坚的布局与进程。
作者:茅台时空研究员 李铁
戴平(微信号:茅台时空)
据悉,高卫东还将在线出席连日来观点频出的凤凰网财经云峰会,通过网络视频,系统阐述他对疫情冲击下,企业使命与方向的理解与思考。
“茅台时空”详尽梳理了央媒以及茅台内部报道,管窥这位茅台新帅的思路与方向。
“生产是我们的天职”
高卫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从2月13日开始,在保安全、保投入、保质量的前提下,茅台按照应开尽开、能快则快的原则,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到4月底,全集团已经复工项目48个,复工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总投资超过了100亿元。复工复产至今,集团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其实回溯高卫东履新茅台集团后首先调研的11站,茅台酒扩建技改项目现场、制曲一车间、包装车间、茅台职工医院、习酒公司、201厂、301厂、中国酒文化城、质量部、勾贮车间、制酒十八车间,可以看到,生产质量和产能提升早已成为他最先关注的内容。
无论是3月30日的三轮次产酒还是5月9日的四轮次产酒,高卫东等集团高管都在第一天清晨5时30分,走进车间班组尝新酒问生产慰员工。
每个轮次产酒第一天到车间,这是茅台的传统,但是从高卫东两次调研报道相同的“关键词”,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第一个关键词是“传帮带”。
茅台作为生产型企业,产质量一直是茅台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茅台酒的销量很大程度上由产量决定,只要产量提升,就会影响未来4年的茅台营收和业绩。
2019年度的茅台酒产量,较近30年来的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了
3
吨多;2020年二轮次基酒达到自201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在茅台生产逐年向好的基础上,如何稳定并提升产质量,茅台酒生产作为传统工艺,经验传授很重要。
“茅台时空”曾在制酒车间了解到,同样的上甑摘酒工艺,只要方法稍有差池,不仅会减量,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一滴酱香都没有的极端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高卫东在调研时会着重强调,“车间技术骨干要沉下身,做好技术指导;班组骨干和老员工要精诚合作,带好队伍,让年轻员工尽快成长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是“立标杆”。茅台酒基酒优质稳产,离不开每一个车间的共同努力。因此高卫东要求,各车间要在产量质量、管理、创新、党的建设上争当排头兵,争比进位,凝聚战斗力,提高产质量。只有立标杆、树典型,才能给落后者压力,进一步推动全公司生产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是“建队伍”。无论是通过程序化制度建设,培养一线技术骨干力量,还是通过“找问题找措施找目标”讨论解决员工后勤实际需求,在高卫东看来,这些都是生产质量的保证,也是茅台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所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唯有静心做好产品,做好准备,方能接受考验、化危为机,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茅台将始终坚持质量为本,一丝不苟地做好这瓶酒,矢志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最放心的产品。”面对疫情大考,这是茅台给出的第一份答卷。
正因为稳住主业,茅台集团和旗下习酒公司、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等相继发布合计近700人的招聘启事,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扩大就业保民生,彰显茅台担当。
2020年一季度“开门红”的事实也证明,茅台只有防疫情、保复工、抓品质、强品牌,做好主业稳增长,才能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这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也是茅台最该做的事情”
2020年,贵州茅台集团正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高卫东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指出,未来将紧紧围绕“定位、定向、瘦身、规范、改革”的战略要求,筑牢“质量、安全、环保”三条生命线,积极倡导白酒行业“竞合”发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
在观察人士看来,高卫东提出的四个思路,契合“高质量发展和大踏步前进”这一重要课题,不仅是推动茅台行稳致远的迫切现实需要,也将继续助力茅台应对疫情大考,为全省发展大局不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