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梁信军最新演讲:疫情下的危与机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机遇

(2020-02-17 00:15:32)
标签:

时评

梁信军最新演讲:疫情下的危与机 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机遇

原创 梁信军  晨哨并购  昨天

梁信军 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


2月15日,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应长江大讲堂之邀,线上开讲了《疫情下的危与机 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机遇》。晨哨第一时间联系了梁信军本人,获得了将该演讲录音转换为文字版刊发的授权。梁信军先生还表示,欢迎提问和商榷。他将从晨哨并购公号的留言中选择部分问题亲自给予答复和探讨。

梁信军认为,不要浪费这场危机,危和机本身是并存在,既要看到危情,又看到其中机会,此外梁信军抛开疫情影响,给出了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的判断和具体投资建议与忠告。

梁信军判断,受疫情影响,短期内,中小企业、困难家庭会面临的困难,政策方面将会有措施进行救济。财政政策会率先出手,货币政策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面临去杠杆和滞涨的约束。如果货币宽松,房市会有一波昙花一现的行情,股市会得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最先得到改善,海外融资成本可能会走高。疫情也会给一些行业带来成长机会,用户在线办公、学习、消费习惯进一步养成,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手游等行业获得好的发展机会,而一些单靠人流量的行业会出现集中趋势,资本不厚实的企业会面临危机,龙头企业会吸纳中小企业的市场,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放眼更长时间,未来海外高成长的市场,会是体量大、增长快的印度、巴西,尤其是印度增长势头十分被梁信军看好。梁信军直把印度总理莫迪比作印度的邓小平,其务实和市场化的改革为印度带来了勃勃生机。梁信军认为,印度的资本相关型行业、互联网行业、新生儿行业都是机会很大的行业,尤其是印度的支付行业环境与中国大不一样,新兴金融健康发展。梁信军还给出了投资印度和越南的忠告:尽量不要与当地大企业和家族企业合作,具体原因请看下面全文。

在高增长的资产品种选择上,梁信军给出了四个建议,高增长投资品种不仅要跑赢CPI,还要跑赢政府印钞的速度,而经济大国印钞的速度在3-5%/年。此外,梁信军还特别谈到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业和中国与其它国别经济关系的替代与压缩效应,美国的进口要求不仅影响中国制造业,还影响中国的出口和与其它国家的经贸关系,甚至带来摩擦。这些影响尚未显现,未被实业界感知,但即将到来。(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增,细微处对文字有处理,未经演讲者审核,如向梁信军先生提问,请在本号留言提出你的问题,有将机会获得回应)

以下为演讲录音整理:



我觉得最重要想讲的一个话题,也是今天的讲座之前,周立副院长给我发了个短信,我们要一起不要浪费这场危机。我觉得,危、机本身它是共存的。

今天我会给大家讲两个方面题:第一个是疫情下面的危和机;第二个是未来的(机会)区域。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除了我们现在讲3~5个月的疫情可能带来的危和机或者机会之外,未来战略性的机会或者战略性的挑战,实际上是有四个。但因为时间关系,有两个就完全不展开了,一个是AI的挑战跟机会,另一个是区块链的挑战和机会;今天重点讲,第一个是区域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长期高增长的稳定兑现和经济体量的这个关系,也就说你要找高增长市场,应该到什么方向去找?第二个是战略方面,我会谈一谈政府跟货币信用的问题,要寻找哪里是长期资产的避风港。


疫情第一波影响

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及对资产市场影响

先讲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疫情的机会问题。

疫情的机会,我这一页PPT里面选用了很多都是孙明春的观点,孙明春前一阵他在海通国际宏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文章叫疫情下的宏观政策,要把困难估计足,我认为写得非常好。

在这里面我特别写了一个标题,是3~5个月的疫情机会,其实也是我对疫情的一个认识。我认为疫情它是一过程性的,现在官方的口径认为4月份疫情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减缓,我个人预计可能会没有这么乐观,我预计到5月份会大幅度的减缓。



在这个里面,不管是4月还是5月,我觉得总是一个短的阶段,不是一个长期的事。但是从供需角度出发,我们看的已经很清楚了。

第一个,春节的市场已经失去了。在中国 ,新年跟春节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一个市场,对有些消费行业、消费企业来说,甚至能占到它1/5或1/4的规模,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第二个,接下来还会有一波,由于物流还有包括交通,还有包括现在分成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人口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下降,还会带来第二波的需求和供应方面的冲击。这个冲击,我相信不会在四、五月份就结束了,可能还会继续延缓。这个损失是放在面前的,是没有人可以去否定的。

财政政策走向
当然,这也考验着政府下面应该怎么做?我的判断政府的货币跟财政政策,有一些现在已经开始动了,有一些未来还会启动的。

第一个,财政政策肯定会先动了,财政政策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怎么样补贴家庭,因为家庭由于就业收入的问题,包括这一次整个新增加的一些开支问题,家庭尤其的中低端的家庭,的确是面临着生存压力的,所以对这样的家庭一些消费补贴我看势在必行。

第二个,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很多中小企业,它的现金流的确是非常紧张,所以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怎么样去对这些企业和家庭进行救济,我认为是迫在眉睫要做的。这个做了也会有效地减少第2轮的需求和供应的冲击问题,否则 第2轮可能还是比较大。

货币政策走向
但是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因为1月份的通胀涨得非常快,CPI经过长期低迷,在二点几左右,但1月份的冲高到5.4,5.4在过去8年来是最高了。上一次基本上是在2012年和2011年,还有2008年、2007年,以及2004年到过5.4的规模,也就是从近20年当中,这是第5次CPI冲到5.4。如果大家要注意一下2003年的非典,你会看到非典过后将近半年多,物价是不断的往上升的,所以现在如果在货币政策的选用上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经济学上常用的所谓的叫滞胀。第一经济不增长了,第二通胀又很大的增加,你直接放货币下去,可能短期之内是没有用的。孙明春在那篇文章当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加杠杆,如果在货币政策上加杠杆有哪些风险的问题,我认为他提的也是非常中肯的。

从2017年开始,政府就一直在去杠杆,我待会有一张图给大家看,显示得非常清晰的。现在从2017年到现在为止,在去杠杆、稳杠杆方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比较连贯的。其实,也是因为现在的杠杆的确是非常高了,我们看到像居民部门、也就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占GDP将近50%了。如果居民部门加上企业部门加在一起,大概有210%,也就是企业部门将近160%左右,如果再加政府部门现在官方公布的有37%,基本上250-260%左右。

GDP的杠杆250%,200%,在全球比较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这个肯定是最高的一批国家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开动杠杆,继续来生杠杆 ,我觉得显而易见会带来两个后果,现在就能预料得到的。



对海外融资成本影响

第一个,是海外的资本、海外的投资人对于中国政府的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发生非常大的担心。偿债能力担心之后,你直接的后果是国家的评级、企业的评级可能会随之调整。

第二个,你的国际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甚至会担心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导致进一步有一些外资的流出,从而对汇率的的稳定都产生非常大的困扰。我这句话也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如果看这页PPT的右侧这张表,现在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外储是很高的,全世界第一大有3万多亿美元。但是,我们的外债从2008年的4000多亿美元,现在也一下子就攀升到了2万亿美元。还有一个压力的地方,就是说短期外债,也就是一年到期的外债,已经占了整个外汇储备的43%左右。

如果说外在的持有方信心在不足,这样一种挤兑效应是非常可怕。所以我觉得假如说政府采用加杠杆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大——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个,我觉得外部的融资、海外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海外的投资人可能会更加小心,内部,由于你加杠杆需,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的债务,融资成本反而是下降的,所以我想有比较大的概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内外融资成本的不必变化,内部融资成本低,国内的外部融资成本可能会显著地升高。

如果加杠杆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那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我在这一页里面放了两张图表,其中左边这张图表显示了中国的M2的发行量和季的数字以及年增速的图。如果直接看M2的总量是蛮可怕的,已经到了198万亿,接近两百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如果你看M2的年增速,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从2017年的7月份开始,它的年增速就一直稳定的控制在9%以下,基本上在8%~9%的增速区间,远远小于过去比较高的13%、14%这么一个规模。所以因此从2017年的7月份至今,我觉得整个中国政府关于控制M2、控制注水的、控制货币发行的方面的决心跟政策是连贯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刚刚1月20号之后,央行就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我们一度曾经高达24%。这相当于银行,比如说你有100块的存款,你有24块钱,要存在央行,而且不给利息或者给的利息是非常低的。这样等于说是限制银行的信借贷能力,降低银行的借贷杠杆,现在经过几轮的存款准备金的调减,这一轮之后,调到了10%,10%跟美国的对大银行的要求已经接近了。

当然如果跟我国的台湾比较,台湾大概7%左右,所以我觉得存款准备金的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的应用工具还有一点点空间,但空间也不太多。所以可能没办法,该印钞就得印钞,当然如果印钞之后,也由于我国的货币流动的(特点),它是受限的。不是说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以在全球进行流动,还是受限制的,因此国内如果M2增速提高,更多的对国内资产价格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1点我刚才已经讲到了,如果M2还要增发,国内的融资成本会比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利率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调减。

对国内资产市场影响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我们不用去猜它的利率,其实不管是怎么样,对融资成本,对国内的资产市场影响非常大。国内第一大的资产市场就是房市,房市的规模远远大于股市。第二大就是股市。

房市
对于房市,有很多人很关心,关于房市的问题,其实我一贯的观点是很清晰的。其实住房的涨和跌有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个是供和求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清晰的,在中国整体的范围内就是供过于求了,特别是住宅。

第二个,房市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跟货币的利率就是我们的银行的存款或者贷款的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是有关系的。第一,如果利率下降,房市有很大的概率是要涨价。如果加息 ,房市会跌价。第二,如果你多发货币,房市会涨价。如果你控制货币发行量,房市会跌或者是不动。现在从货币政策来看,可能都是对房市的涨价是有利的。

第三个,房市也是一种人均的财富跟GDP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从中国看,无论是人均的GDP,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等等的,都不支持房价还可以持续的大规模增长。

第四个,也是一种家庭资产配置,根据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17年年底的一次的家庭资产配置的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城市家庭、城镇家庭90%左右的资产已经配在房地产上,所以我就很难理解,一个家庭它已经90%的资产都已经配在房地产上了,你怎么能指望它、继续指望它继续增加对房市的资产配置,所以,如果今年房价涨价也会是昙花一现,并不是整个健康的供需两旺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货币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的这么一个现象。

股市
对股市,我觉得毫无疑问也是会有催长的效果跟作用的。所以,我个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跟朋友也打过赌,我说如果按照2月4号的A股的股指,或者说A股50沪深300等等的股指,我个人相信有非常大的概率,到今年年底会有20%以上的增幅。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货币的发行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估计,最后还是要看国家的政策实际实施情况。当然有一点,从现在开始到整个疫情结束,我觉得股市还是会有跌的空间。其中之一,中国的A股有很多会出季报,香港有些公司也会披露它国内的子公司或者主要公司季报,我相信跟非典情况一样,有很多的A股公司一定会把很多的钱款抖落干净,把家底彻底的清仓,弄清楚。

弄清楚之后,你净资产跌、利润跌,当然股价也会跌。但整个大的形势到今年下半年,到年底,由于货币的供应关系,大概率股票会涨,当然也会通过港股通传递到香港去。

所以,今年除了房、股市之外,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利好。前面对金融机构,大家都很担心它的坏账的问题,今年如果你整个M2要扩大,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分母扩大。分母扩大,它的坏账率又下降了,它的坏账的清缴的紧迫、清理的紧迫性又下降。所以,对金融机构的业绩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利好。

当然这里面我其实也是想讲一个观点,我觉得从国家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关于控制杠杆的这么一个战略。当然当前的情形由于疫情的这种紧迫性,可能被迫要做一些货币投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由此政策转向,其实在酝酿一个非常大的、更大的将来不可收拾的危机。因此,如果大家想在疫情的这件事情上能够有所动作 ,其实就是要猜测跟估计政府的货币政策的问题。
 
疫情第二波影响

弱势行业向龙头集中、新在线行业获得成长

市场情绪随着疫情的5月份左右结束,慢慢也会恢复理性的!当然我刚才提到5月份结束之后,可能还有第二波。

由于中小企业破产,就业人口减少,收入不减少导致的后续问题,这里面大家也提到,比如说像旅游、餐饮、航空这些企业会遭受起码3~4个月的影响,这么一个业绩的大幅度的下滑,包括一些会展等等公司,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很多负债率比较高,规模比较小,自身资本垫资不够厚的企业会被清扫出局,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凡是只要需要人员聚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来创造效益的这种行业都会受影响。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未来的规模会更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如果在疫情的情绪影响的区间里面,这些行业的估值会大幅度下降。

但是头部企业等到疫情结束之后,它的集中度、它的份额反而会上升的,所以是值得看看。

我想特别说,从战略上这次疫情会带来两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年的SARS,SARS这件事情,整个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突变性的变化。

第一个,是第一次把中国的PC游戏这个行业给它搞大了,之前非常小,从2003年开始,一下子上到比如说百亿人民币这种规模的行业,利润百亿,因为电影那时候也就几十亿人民币的销售额,人家可以到百亿的人民币的利润。
这之后,它还同时催生的就是在线的购物。其实在线的购物,包括今天淘宝等等都从那个时候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民教育,老太太、家庭很多主妇都学会了怎么在网上买东西了。

这一次的武汉的NCP。说NCP之后非常困难。

我想第一个就是在线教育,第二就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的问题,你看,包括今天,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做主播,我从来没做过,很多老师也没做过,有很多学校有很多学院他可能都非常排斥这些东西,我想包括我们长江的很多教授可能都排斥这东西。但是在非常时期没办法,你被迫要去做,你做可能感觉也没坏,学生也是的,过去他可能比较排斥这种在线的学习,现在看有一些非学历教育的,他可能觉得这玩意挺好,也比较安全,有些学历教育的某些课程他可能觉得也很舒服。所以,它会把在线教育的教和学,包括供应方都给他催熟了。

同样,在线办公也是类似的例子,原来SaaS其实是非常小的,现在这种情形 ,由于你要持续3个月5个月,人流的流动是受限制的,被迫 ,可能大家慢慢的把在线办公这个事情、行业会吹大。

当然在这两个小行业,就是在线教育跟在线办公搞大之前话,首先搞大的是手游,手机游戏肯定是搞大的。

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提到有些中小企业说自己转型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我觉得有这么一次危机,迫使你认真的考虑,把自己的业务往这个线上转型,其实是没坏处的。

你可以认真的想一想,我觉得包括像咱们长江商学院在内,都要思考这些问题。

第二个,我觉得对所有的企业来说,刚才我特别提到货币政策的问题,我觉得有非常大的概率,货币政策会很快就会宽松,你今天就应该回家去准备怎么发人民币债或者获得长期贷款、政策性贷款以及获得财政补助的所有资料材料,你今天就可以回家去弄了,如果政府提出来,你第1天就可以上交,下一周你就可以报上材料去,这样你就很可能3月份就可以融资了。

另外,整个市场低迷,中小企业遭遇危机情况,它也需要有人拯救,有人接盘。我觉得龙头企业集中扩大自己的行业规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

第四个是关于供应链的问题,通过这一次大家也能感觉到了,如果你的供应链全部摆在中国,或者说你的供应链没有可靠的物流的保障,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今后再怎么样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的布局方面,可能很多企业家也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当然,这个事情从往坏处去想,叠加了中美的贸易战之后,的确会导致有很多海外的机构,海外的公司会对中国的供应链、安全性产生一定的担忧,他们可能会做B方案是完全可能的。

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顺便讲一下中美的贸易战的问题。

根据中美1月15号签订的第一阶段的协议,中国在未来两年每一年要新增进口1000亿美元的美国货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每年大概进口量是2万亿美元,所以在今年来说,按道理来说,我们新增1000亿不是个问题,也就是增加个5%,在各方面挤挤就出来。

但是今年我们从1月份到4月份,甚至到5月份会损失大概3~4个月的消费。同时,由于整个这次NCP的这个疫情的进展,会进一步损害国内的消费市场数个月。

因此,今年1000亿美元其实是蛮有压力的。如果按照早期的一个全面协议,中国是有可能每年需要承诺新增2000亿美元的进口,连续5年到第5年的要新增1万亿美元的进口。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在从美国进口的量也就是千把亿美元,你一下子说要增加,每年要增加2000亿美元,连做5年,其实大家可以去琢磨琢磨看,无论是按照第一阶段的协议的,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连续两年还是后面的,可能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连续5年其实大家都可以想想,第1个1000亿美元或者200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你猜一猜最大可能性的我们是买什么东西?

我个人觉得,比如说买汽车、飞机是最有可能性的,因为体量大,汽车的体量也很大。然后,川普总统心想念之的就是农产品、肉类,还有包括天然气,还包括医药产品、医疗产品,以及包括金融,所有的这些从美国购买的这么1000亿或者2000亿,它其实替代的是两个东西。第一个是国内原有的生产跟服务供应商,第二个是替代的是别的国家的对中国的出口,或者中国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际市场的进口,所以它是有替代跟压缩效应。


还有第四,我觉得要找一些自身通缩型的资产,他就是稀缺的,越来越少的,每次供应量反而削减的。这种东西,总的来说它是能够跑赢通胀跟M2的增速的。




提 问
Q1:疫情对中国深层次的影响以及怎么看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 

梁信军: 这里面我想先说一两句供大家批判。我们先看过去,我们说中国好好在哪里?然后再想想好的东西还存在不存在?再想想有什么新的好的东西?这样我觉得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了。

过去我们说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市场增长非常快,很大,我认为这个是成立的,未来也存在。但是你同时要看到他有没有从养老当中受到很大的压力。养老这里面。第一这个需求是存在的,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全日本的总人口了,大家看看日本是什么样一个养老社会?这个养老是需要支出的,如果国家不能帮助担待 ,是需要有家庭支出的。这些家庭支出养老的费用毫无疑问会是给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会有一个压力的。第二就房地产,刚才我提到城镇人口的他的家庭资产配置90%左右已经在地产上,假如地产贬值15~20% ,家庭资产的损失量是非常大。所以我们看,中产的市场还存在不存在?未来还是不是个优势?我觉得不能简单的根据历史数据去算,你还得叠加养老康复的现金需求,以及地产价值的保值的可能性来来衡量。

第二个,中国过去的优势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个问题我想我不用回答了,是不存在了的。因为跟东南亚比较,我们这个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有一个是存在的。我们的研发人员还是很便宜的,所以如果中国在研发方面有创新,有规模性的发展,我觉得还是OK的。

第三个,中国的优势过去是企业家。企业家们夜以继日地干活,睡得起地板,做得起老板。我想企业家阶层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我觉得政府还是需要给他们一个稳定的、更安心创业的环境,这样 ,企业家的优势也许还可以保持。

第四个,供应链优势。供应链优势中国是存在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到今天为止锻造出来的,但是现在的确是受到东南亚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越南。

所以我们讲就是说中国未来还有些什么特别的,刚才讲的是过去的优势,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中国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领域,我们是锻造出了独特的优势。所以在移动互联网AI这个领域,包括供应链方面,我觉得我们是这些年新增出来的东西。但总体来说挑战我认为是非常大的,刚才其实我已经讲了,如果你面向未来15年、20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但是从投资来说,我们不能用感情 来替代理智的判断。理智的判,要告诉我,未来15年、20年全世界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前5名前10名的经济体不是中国,我觉得就是印度,这是事实。而且印度的体量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小,它是全球第7名。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要说清楚的。
 
Q2:哪些行业会有发展机遇?

梁信军:其实我刚才也讲了。第一个我觉得是医疗跟养老行业,这次疫情也再次证明了。第二个我觉得是online这个东西,刚才我特别提到中国未来的新优势就是online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所有应用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好好再去看看。
 
Q3:在疫情下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措施 ?

梁信军:在PPT里面我虽然讲一下,我再稍微重复一两句,方便大家脑子里快速记忆。第一,国家应该很快就会不断的去出台对家庭和中小企业救济的措施,你现在就应该准备好材料去申请。第二,国家应该很快会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你现在就应该准备好所有的材料去申请发债,最快速度去发便宜的债,发尽可能大的规模。对你肯定是有利。从战略上 ,我觉得你应该向线上的业务转型,我觉得包括长江在内,是必须要思考,这次危机看上去我们是不得已为之,但真的如果持续到5月份、6月份你怎么办呢?你就全部都在家办公了?就不干活了?我认为是趁机可以去发展线上的方式,这是很好的。再一个我觉得行业龙头,有这么多中小企业,确实都撑不住了,当然能救,你应该去救一救。再者,我觉得你也是可以趁机跟同行走不同的路,有些事要退出,你应该趁机往前进,把地盘再搞大一点,集中度再高一点,我觉得是完全可行的。

有些人担心说疫情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会不会恶化?恰恰相反,我觉得不仅不会恶化还会优化。而且我认为会放水,所以大家把脸盆、水桶都准备好,早点去接就好了。

Q4: 中美的政治博弈相关问题
梁信军:我刚才讲了,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就是你一年的新增1000亿美元,连续两年或者说新增2000亿美元,连续5年,你现在2000亿美元不是个小数字,我们现在这么努力,我们从美国进口量也就是一两千亿美元,你每年相当于要翻一翻,你想想美国人究竟什么东西可以卖中国呢?这些东西国内的生产商肯定会有影响。倒过来 ,对于外部的其他的对中国的供应商,就其他国家市场共享也会有影响,所以我认为是非常现实的。这个问题当然答案见仁见智,但是大的方向我觉得是很清晰的。而且对供应链的影响我觉得也是现实的,这一次病毒疫情会导致很多国际企业对于供应量完全在中国的这种现实担忧,这也是个事实,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可回避的。
 
Q5: 房地产相关问题

梁信军:我刚才答案也很清晰,我觉得房地产今年下半年会涨价,但是是个短期现象,没有改变,房地产供过于求,包括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过了房地产的旺盛需求的这样一种人均GDP的阶段的一个基本事实,而且也导致了家庭在房地产行业已经积累了房地产的资产配置方面,已经积累了极大的这个风险。如果房地产一旦要是崩盘或者下跌,对家庭资产的杀伤力,对金融机构的杀伤力是核弹级的。我觉得如果中国有一天将来有非常大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十有八九是跟房地产有关。所以我觉得地产如果从我个人来说,包括企业的资产配置来说,我都不建议大家再去追配。当然你要抓短期的这么几个月的行情,我认为还是可以考虑的,就怕很多人变成了韭菜。一看房价涨,你还不断的往里面屯,正好人想出货的都给你们加了,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就想出货的朋友现在是好时机,反正涨么,快点走。
 
Q6: 疫情过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梁信军: 其实就看看国家的货币政策怎么走,货币政策,如果你要是大规模的加杠杆,我觉得对于中国的偿债能力,偿债的速度,包括人民币的稳定肯定是有影响的,这是一个人民币的信心问题。
 
Q7: 关于中印之间的竞争

梁信军:我认为真的还不存在特别大的竞争,就像刚才讲的出口的市场也不一样,中国还可以对印度进行出口。第二,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印度的资本的供应方。另外中国也可以从印度去学习到很多东西,不要总是觉得印度要向我们学习。所以我觉得中印的竞争,如果有,也在十来年以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