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疫情至此,多考虑重要之事,而不是每件事都与应急相关
(2020-02-14 18:03:10)
标签:
健康 |
分类: 其它、综合 |
疫情至此,多考虑重要之事,而不是每件事都与应急相关
原创 丛龙峰
和君咨询 3天前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文 / 丛龙峰 和君商学首席管理学家
面对疫情,直到现在,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是时候考虑一些重要之事了。
首先是因为救急之事,多半也准备得七七八八了。湖北之外的新增病例数,已连降六日(今天是2月10日)。尽管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复工日期,尚需等待。但总归春天真的不远了。
其次就是心理上的恐慌期也趋于平缓了。不至于半夜起来刷朋友圈,然后愁得睡不着觉。也不至于每天在家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的无处安放了。
实际上,赶紧去做那些紧急之事,通常是不需要有人去提醒的。救急就像是人的一种本能,就跟应激反应一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的人反应更快,但其他人也能跟上。
反倒是那些重要之事,经常容易被搁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如此。面对重要之事,甚至经常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暂时推卸掉,而那些最好的借口,往往正是应急之事。于是,因为要救火,权且就先放放吧……
立春那天,有和君咨询的同事问我,疫情之后有哪些机会与挑战?我的回答是:该是机会的还是机会,该是挑战的还是挑战,不会因为这次疫情而产生本质性的改变。
显然,这么大的疫情,不对经济产生影响是不可能的。但稍微拉长一点眼光,困扰每个企业的事情,都不是与疫情相关的救急之事,而是那些困扰你许久的老问题——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甚至没有足够的机会被正视过、被确认过。
目前谈起组织能力,最经常得到的回答是:员工的意愿、员工的能力、员工的治理结构。所谓的“能”“愿”“许”。我不否认,杨三角是一套有启发性的思维框架。但是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两类问题,尽管彼此之间有交集,但解决问题的层面不是同一个,而是两个层面。
组织管理的着力点在于组织的机能建设,是在组织层面;而不是直接下到员工层面的意愿、能力和结构,那仍是HRM。这中间很可能有理论的误读。
至于这几年经常谈的动态组织能力、敏捷型组织、生态型组织……就更加让人摸不到头脑了。
以敏捷型组织为例,我的看法是,企业该敏捷就敏捷,该敏捷的地方就敏捷,不该敏捷的就别瞎敏捷了。我跟手机企业打过交道,手机企业但凡能活下来的,都敏捷,技术换代的速度这么快,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跟着也快,不敏捷能行吗?
但一些餐饮企业,本来做的就是老百姓的吃饭生意,结果搞得花样百出,变来变去,最后把自己变死了。我发现,特别聪明的人通常是做不好餐饮企业的,他守不住这门朴素的生意。
我从小跟父母摆摊卖货的经历告诉我,做买卖赚钱靠的是本事。没那么多玄而又玄的说辞,归根到底,你有什么本领过人?
这次疫情,湖北红十字会的物资分派问题,饱受诟病。后来由九州通接管之后,2小时内就完成了物资的入库和分发。有人评论,武汉红会半个月没搞明白的仓库,九州通接管之后,2个小时就整完了。
不过这没什么好惊讶的,九州通作为中国医药商业领域排名前列的企业,吃的就是这碗饭,干的就是这摊事。就像有的人是足球运动员,双脚灵活。有的人练举重,上肢发达。九州通常年业精于此,它的组织机能就是擅长做流通、库管和分发。
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企业都要明确回答:你到底靠什么本事立足?
喜家德水饺在这次疫情中的应对之策,让很多人竖大拇指。我曾在喜家德做过几年长期顾问,许多参访者总是对喜家德的“三五八”合伙人管理制度,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我完全可以理解,它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我总愿意多提醒一句,喜家德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水饺学问”,无论是饺子馅、饺子皮,还是怎么包、怎么煮……看似寻常,皆有门道,分寸火候,都被喜家德人拿捏得死死的。
喜家德的产品策略变化很少,每家门店,一年到头,就是那五、六种馅。而且都是大众口味,绝不出奇。除非你绕开喜家德的经营策略,否则你在产品上跟它硬扛,就会发现,你能想到的每条路几乎都被它封得死死的。对饺子的热忱和坚守,在喜家德就像是宗教。
喜家德的创始人高德福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喜家德前几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想,就知道一门心思包饺子”。
但在我看来,那段闭门苦修的幽暗岁月才最弥足珍贵,是属于喜家德人的一万小时定理。
对组织能力的探讨,的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而组织建设就更是慢工细活儿。但每个企业都需要明确回答:你做的究竟是一摊什么样的生意?这门生意到底要靠什么本事吃饭?为积累这样的本事,企业必须要开展哪些关键活动?为完成关键活动的交付,必须要由哪些部门和人来承担责任?
第四,在疫情面前做出的决策与选择,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你的领导力,更本质的就是,赤裸裸的自己,你究竟是谁?
显然,这次疫情对企业界同仁来说是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当然都希望有平顺的生活,命运也不要试探我们,但只有在遇到真正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
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我看到老乡鸡创始人束总手撕员工减薪请愿书,直言再苦不会苦员工,卖房卖车也要确保员工有饭吃!我真心觉得特别大气!
我跟束总,没什么来往。只是在一次论坛上有过一面之缘,他在我前面发言。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我也是如此。当时只觉得这位大哥讲东西挺实在的,人蛮厚道。可能是因为性格使然,我俩相互之间连个微信好友也没加。但是我看了他的视频,肃然起敬,决定未来一定要多吃几次老乡鸡,如再有机会见面,定当敬他一杯酒。
没有什么大道理,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毕竟还是感情动物。
但就在正月十四的晚上,我的一位HRD学员,我的好友,也是华南一家餐饮企业的HRD,却告诉我,她被公司解雇了,马上就交接。
我不知道她这一天夜里有没有睡着觉,有没有哭?换做是我,肯定是彻夜难眠、难过至极了。我怎么都忘不掉她跟我说的话,“疫情无情,餐饮业确实难过,但公司更无情啊,前一分钟还在汇报工作,后一分钟通知我离职”。听得我想哭,我承诺帮她推荐工作。
我常说,做企业有心法,有技法。心法到位了,技法哪怕差一点,也没关系。怕的是反过来,技法精湛,心法却一直立不住,最后就一齐放倒了。
任何人力资源技术,在碰上领导力、企业家本心等问题上,都被统统化解。像在危难之际,解雇高管这种事,无论其理由多么值得被理解,其为人都很难赢得真心实意的尊敬了。我在德邦快递做顾问期间,创始人崔维星一再向我展现的就是,要做业绩,先做人心。如果组织氛围上都起不来,士气都不提振,想做什么业绩都是白扯。
这是“借假修真”。业绩是假的,组织和团队的成长是真的。组织和团队是假的,个人的成长,尤其企业家本人的成长才是真的。否则,假的总归真不了,长久不了。
实际上,对价值观的检验,总要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都能做出怎样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这次疫情对我们每一个人,不光是企业家和高管,都是一面镜子。所有人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我们的言论、选择都出自本心,我们的心理轨迹对自己而言一览无遗,我们是更多选择了崇高,还是更多选择了渺小?我们骗不了自己。
我们是平凡之辈吗?还是,我们本可以成为更大写的人?
言及至此,恐怕也无须多言了。最后,用我喜欢的戴望舒的诗句结束此文——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永不消逝,它们冰一样地凝结,而有一天花一样地开放。
但愿疫情早有转机,春天如约而至!
丛龙峰 管理学博士
2020年2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