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4000年利率史看利率高低和走势

(2019-12-22 12:58:20)
标签:

财经

分类: 财经
从4000年利率史看利率高低和走势

原创: 周琼  玉鉴琼田  8月17日

《利率史》(第四版),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Rutgers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肖新明、曹建海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一、《利率史》简介
《利率史》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本没有对手的金融权威著述”。虽然为了卖书,广告总有一定夸张成分,但也不无道理。
原作者悉尼·霍默是债券顶级牛人,开了固定收益分析的先河。1971年他从所罗门兄弟公司作为合伙人退休时,建立起了领先到没对手的固定收益研究部门。如果说固收只要关心一个问题,那无疑是利率。他于1962年出版了《利率史》第一版,第四版由理查德·西勒教授补充了1990-2005年的内容。
此书是一本跨度宏大的巨著。作者以严谨的研究态度,参考大量资料,史海钩沉,描述了4000多年的利率史,全书厚达700多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略有不足之处是本书主要是对历史的描述,对利率高低的原因虽有一些分析,但更多是展现数据和总结趋势,欠缺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论总结。作者也承认“我们没有进行这种解读的企图,只是提供和分析原始数据”。
二、利率高低利弊之争
什么情况下利率会走高或走低,利率高低有什么利弊,争论贯穿千年。作者说,“美国的各个政党和欧洲的各个政党在利率问题上各执己见,正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贵族阶段和平民阶层。有人希望利率高,有人希望利率低。现代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各自拥有的观点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复杂,所争论的主题并不新鲜。”
作者认为利率研究有重大的意义,“研究历史的人们也许会看到相应的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战争的发动和它带来的灾难,以及和平的享用和滥用。人们也许能够从利率的波动中追寻到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轨迹、政治改革的成败,以及民主与独裁专制统治之间漫长、艰苦、永无休止的斗争。研究经济学的人们也许能从利率的潮汐变化中看到,在制订有效的商业伦理和法规、合适的货币和财政手段与政策中,有些社会取得了成功,有些社会则遭遇了失败。他们也许会意识到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这两股轮流坐庄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利率角度切入的经济史甚至国家兴衰史。
作者引用了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1851-1914)的一句话,“利率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强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说利率是“文化水平”而非“经济水平”的反映,把利率和智力、道德都贴上强相关性,挺有意思。作者认为庞巴维克“想表达的正是他所用的那些词的意思”。他大概看到当时更发达先进的国家利率更低的现象。利率的波动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从书中来看,古巴比伦、希腊、罗马这三大古国都表现出从最早历史时期利率较高,随着民族发展和经济兴旺,利率开始下降,又在政治崩溃的最后几个世纪里利率上升。17、18世纪荷兰的长期利率总体上低于英国,而19世纪则是英国低于荷兰,这和两个国家相对经济地位、对欧洲金融的主导权的变化有关。19世纪英国国债利率低于美、法、德、荷等国,也反映出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但庞巴维克观点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那时还没有强有力的央行,利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节的工具或结果,而不只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他没看到国家通过低利率进行金融抑制或刺激经济增长,也没见过流动性陷阱,不知道合适的利率是经济繁荣的体现,利率太低反而是衰退的表现。
现在经济学家当然不再认为利率越低越好,而经常忧心于利率太低带来的问题,特别是中央银行家。而政府常常倾向于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最典型的是特朗普。当然在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大、酝酿潜在风险的时期,政府也能支持央行加息。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低于正常水平,误导了企业家决策,使得企业家过度投资,消费者过度消费,人为地扭曲了生产结构,导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泡沫,由于这种扩张性政策不可持续,最后一定出现危机。

不过“西欧和美国最低长期利率每半世纪和每10年平均数”图,只是个极其粗略的描述(最低长期利率的平均数,13世纪相对较高,也不过在8%以下),13世纪以前的利率也不太好归纳。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利率高低到离奇的例子,强调不同贷款类型之间(如抵押类的大额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可以表现出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国家情况下的巨大利率差异,但书中大部分篇幅叙述的是良好信用的标准型、重复型贷款利率。从书中我们看到:
一是古代的利率有时出乎意料地低。如希腊在公元前1-2世纪,正常贷款利率在6-12%,罗马在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出现了低至4%的利率,土地作抵押的贷款利率为5%,是当时适中的利率。作者说这是古代时期唯一出现低至4%利率的阶段。中世纪,特别合伙制下,负责运营的合伙人向特别合伙人承诺固定回报率,通常是5%。16和17世纪,5%的利率成为欧洲普遍认为公平合理的利率数,它是以土地或城邦财政收入作抵押的长期年金的常见利率,也是以匿名合伙制或存款形式出现的商业贷款的常见利率。18世纪初,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交易的商业贷款利率低至1.75-2%(1775年上升到3-4%),长期贷款的范围是2-3%。18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法国在和平时期良好私人信贷的通常利率范围在4-5%之间,发放给城邦的贷款利率为5-6%。19世纪法国的长期利率从5%逐渐降到4%、3%。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银行利率平均为3.97%,瑞士为4.11%。19世纪的最后10年,法国和英国公开市场平均贴现率2.09%,有时甚至低到1%以下(这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19世纪法国的银行给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在7-10%之间,当铺和个人放贷机构的小规模消费信贷利率为20-30%)。众多记载都表明,历史上很多时候正常的利率,和现代正常的利率也差不太多。格林斯潘、默文·金都了解这些历史。
二是近现代的利率波动很大。虽然除荷兰外,“在我们研究过的国家中,19世纪或20世纪的低利率都大大低于早期的低点”,但高利率也超过历史高点。德国在20世纪的平均利率超过19世纪,还发生了20年代著名极端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等原因导致“滞胀”,美、英、法、荷等多个西方国家的国债利率都达到了一、两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最高点。
书中写道,有人会认为20世纪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创新更多的金融市场“会导致一种更加稳定的利率范围,事实恰恰相反”。过去是因为市场的分割、不发达导致一些极端的利率,现在则由于通货膨胀、战争和社会变革、金融危机等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导致一些更极端的利率。从美国债市大周期来看,1899-1920年债券熊市,1920-1946年债券牛市,1946-1981年历史上最大的债券熊市,1981年之后又进入债券牛市。1938年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率有时到了0.001%,偶尔还有以负收益率的价格出售,因为它可以享受某些州的个人财产税的豁免权(背景是“1937-1938年期间的深度衰退粉碎了有些最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者的最后希望”)。
上面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可以结合起来看。人的“时间偏好”虽然变化不大,但人类社会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了利率中枢。
一方面,利率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时间偏好”,不会趋近于零。资金出借者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不会趋近于零。长期的低利率会导致资产泡沫化、无法靠利率排除低效投资、投资者提高风险偏好、鼓励了加杠杆等问题。实体经济回报率低、缺乏投资动力时,只靠货币放水,也难刺激实体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趋于成熟(未开发的市场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社会债务负担率普遍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以及出现对经济有极大推动作用的科技突破越来越难,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可能总体下移。
对长期利率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判断。凯文凯利认为,在工业时代,经济规则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力,在网络经济中,经济规则的核心是增进联系。即“互联网+”对提高生产力的作用有限。董洁林在《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一文中将科技创新分为对推动GDP作用较大的生存类创新和安全/健康类科技创新,“更大部分是满足人类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交流/娱乐类创新和机动/可控类科技创新。现在的创新更多是后几类。在一个增长“停滞”或至少放缓的世界中,利率很难大幅度提高,存在通缩和“滞胀”的风险。
(二)利率的短期趋势
“长期”太长,大家更关心的还是短期内的利率变化。利率无疑随经济周期波动,反者道之动,升久必降,降久必升。
网上原来流传四任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二者都趋于下降,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这还真是巧合。鲍威尔就任后,身高和利率重新提高,出现了五任主席的新图。


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
任期:沃尔克(1979-1987)格林斯潘(1987-2006)伯南克(2006-2014)耶伦(2014-2018)鲍威尔(2018-今)
沃尔克时期刚好是因为“滞胀”利率最高的时期。1981年是美国历史上国债利率的最高点,3个月期国库券最高收益率达16.3%,20年期、10年期国债利率达15.75%,15.84%。英国也类似,在20世纪70年代国债利率突破了1750年以来的高点6%,1974年达到最高点18%。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货币的宽松导致利率创历史新低,负利率的国家也不断扩大。耶伦的身高和利率同为历史低点。其实2015年12月耶伦任上就开始加息(2006年6月后首次加息)。2018年初鲍威尔上任,2018年加息4次,2019年8月1日降息。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十年期国债利率走势图(1970-2018年)
来源:Ycharts
各种因素使得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很大。如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6年7月达到历史低点1.37%,2018年11月升至3.24%,2019年8月15日回落到1.52%,与短期国债收益率形成明显倒挂。中国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2013年11月达到4.72%的近十年高点,2016年10月降至近十年低点2.64%,然后先升后降,2019年8月15日为3.02%。

中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图(2002/1-2019/8)
来源:中债估值中心,WIND
中国因为“去杠杆”一度利率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货币政策稳健中偏向宽松,近期市场利率下行明显,国家一直希望市场利率更有效向贷款利率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利率预测的风险
预测利率并不容易,长期更难。《利率史》中有个例子,1945年二战结束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财政部不会总是发行利率高达2.5%的债券,也许像2.5%这样的高利率会永远不再出现”。因此1945年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最后一批2.5s的国债,买入资金接近200亿美元。从古至今多数时候战争都伴随着高利率(二战时美英是例外,英国是因为严格控制利率来为战争筹资,美国是因为战争带来繁荣,所以历史有时有相似性,有时又有差异,无法简单判断),和平时期利率较低。所以当时人们的这种判断也不能说没有依据,谁又能想得到以后的“滞胀”在美国带来比一战、二战更高的利率呢!
作者说“历史记录本身并不具有预测性”,的确,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相似的历史情况,以为相似的历史情况下必然有同样的利率走势,但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以敬畏之心谨慎作出涉及利率判断的投融资决策。作者说“几乎每一代人最终都会惊愕利率的表现,因为事实上现代时期的市场利率很少能够长期稳定。它常常会上升或者下降到意料之外的极端水平。”确实,我们看到了一些国家的负利率,“钱荒”时高到让人惊讶的金融市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需要记住的是不要高估自己判断利率走势的能力,不能把赌注押在利率一定会向哪个趋势变化上。如果根据自己对利率趋势性的判断作出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决策,也要考虑万一利率和自己的判断相悖,是否可以承受、应对这一风险。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利率绝对值的一点变动就是百分比的很大变动,利率风险更大。
面对历史,大家的归纳判断都不尽相同,对未来,分歧就更大了。利率研究的迷人之处和难度之大,也许就在于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充满着随机扰动,是无数因素(现实的、预期的,心理的、央行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5年5月本篇以《利率的长期趋势是什么》为题首发,2017年2月以《从<利率史>看利率走势》修改重发,此次结合近期情况再作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