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日不落帝国”的两种命运:西班牙VS英国

(2019-10-20 11:03:35)
标签:

文化

历史

“日不落帝国”的两种命运:西班牙VS英国

原创: 先知书店  千字文华  8月12日


“日不落帝国”的两种命运
西班牙VS英国
策划:先知书店
文:蓝凰  编辑:店长、柏果

1492年,一名年已41岁的落魄中年男子终于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动,虽然被后世史学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誉,但其实看上去一点儿都不气派,甚至有些寒酸——总共就三条舢板和几十名船员,而且其中一条舢板还有点损坏。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郑和下西洋时“东方皇家式”的恢宏气度,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气风发地出发了——他此行的目的是当时被很多人认为遍地黄金的中国和印度,结果却阴差阳错的来到了堪称不毛之地的新大陆,他在这里没有找到黄金,却发现了两项可以和黄金媲美的盈利“业务”——奴隶和烟草贸易。
 
这个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伦布,他发现的新大陆就是如今的美洲。哥伦布的意外发现,让对此次航海本没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随后,西班牙开始远渡大洋,开启了它的殖民扩张之路,并很快成为16世纪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


西班牙鼎盛时期版图(绿色区域)


▍人类历史上的两个“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强盛之时,其“无敌舰队”独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拥有的殖民地横跨欧亚非美,是无可争议的欧洲霸主,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骄傲地说:“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然而,仅仅一个世纪,西班牙就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沦为西欧最贫穷的国家。
 
西班牙之后,西方世界不断有大国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却只有一个国家——英国。
 
自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迈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权的第一步,之后经历了长达300年的扩张,鼎盛时期,其统治的人口及陆地面积,达到了整个世界的四分之一,成为公认的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不仅殖民地遍布各大洲,而且还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着世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解体,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国取代。
 
西班牙和英国,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日不落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
· 都是海洋国家;
· 开始都是君主制,对内实行君主统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扩张伊始都奉行“重商主义”;
· 强大的军事力量所向披靡,并把国家推向鼎峰;
  ......

 
追求“程序正义”的普通法系:普通法极度强调对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它承认社会是多元的,没有谁能掌握绝对真理,一切意见都应该在思想市场中被检验,也因此,它更追求程序的正义;普通法让法律更有弹性,能够迅速适应新兴事物,自发创造了很多保护私有产权的规则(杨小凯语)。
 
普通法源于英格兰,后来伴随着战争、贸易和殖民,普通法的精神被带到了美洲、澳洲,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普通法的精神》《英格兰普通法史》)
 
用妥协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范式:宗教改革过程中,宗教冲突和大规模的宗教仇杀遍布欧洲,英国却成为唯一的例外,因为它实现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协——在宗教教义上采用了新教的教义,但在宗教仪式上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传统。

英国对待北美独立的态度,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和退出,都具有鲜明的妥协色彩。这种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不极端”“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最不坏的结果”的妥协精神,正是保守主义特有的智慧。
 
意外的遗产——美国。美国的诞生,是英国妥协智慧的产物。以当时英国的实力,完全可以用军事手段控制美国。但是受斯密、伯克等思想家的影响,英国选择了“与北美和解”。
 
美国独立后,英国不仅没有围堵封锁,相反,迅速调整战略,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大力开展贸易,展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心智。这不仅让英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还赢得了美国的尊重,直到现在,美国总统在与英国女王会面时,都要按照英国皇家的礼仪排演一番。
 
独立后的美国,“继承英国,又超越英国”。美国在英国议会两院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度。为实现“驯化利维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人类文明的终极难题,提供了一套公认的制度范本。(《驯化利维坦: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论》绝版)

 
▍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
    文明何以发端和维系?
 
同为“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和英国留给世界的遗产,为何如此泾渭分明?让我们再次回到杨小凯的分析框架和结论:
 
保护私有财产权,是现代文明最基本的伦理。英国历史上,所有对国王的武装反抗、暴力革命,几乎都是因为征税,英国人把征税作为个人财产权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护栏。杨小凯指出:保护财产权的核心,就是限制包括国王在内的政府权力。因此,英国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围绕如何保护私有财产权而制定的,包括1215年的《大宪章》、1689年的《权利法案》,以及两院制、代议制民主等。

可见,一个国家所有的制度和律法,不是为了其他什么更高的目的,而是保护国民财产权的工具。因为在所有权利中,财产权是最具体、最直接的,也是其他权利的基本保障。保护私产是现代文明基本伦理,其应有之义还包括一国之财富应该留在民间,经济活动应由民间而非官方主导,显然,西班牙违反了这一基本伦理。
 
人类告别饥饿与贫困,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富足,是现代文明一个最朴素的表征,而这也正是“经济增长”为何重要的根本原因。然而,“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不过是最近250年的事情,其余时期,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才是常态。”(《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张维迎、王勇)。
 
那么,经济增长如何发生?如何才能持续?“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的解释是:经济增长现象是一个“斯密循环”:分工提高效率——高效带来增长——增长后规模扩大——规模促进分工,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它很好地解释了西班牙为何衰落——皇室和贵族的垄断,导致经济规模无法扩大,“斯密循环”不可能启动。

然而,杨小凯发现,越是专业化的分工,对每个环节的成本也就越敏感,而各环节的成本,都和该经济体的制度、文化休戚相关。因此,必须要引入科斯“交易费用”的理论。


 
根据“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是否约束权力、保护私产,是一国经济最重要的交易费用:
 
在一个私产被充分保护,权力被有效约束的国家,分工越专业,交易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经济会持续增长。反之,制度环境导致交易成本高的地方,机会主义就会盛行,导致经济的大衰退。
 
正是“保护私产、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大英日不落帝国的繁荣得以维系三百多年。“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是杨小凯所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华人学者在经济学界创造的最高成就。

制度是兴衰的关键,但信仰才是制度第一因。制度创新为何屡屡发生在英国,而非更早崛起的西班牙?如果说制度是国家兴衰的关键,那推动制度变革的第一因又是什么?杨小凯追溯到了宗教改革和信仰自由。
 
大航海之后的欧洲大分流,始于宗教改革。英国与西班牙,最开始信奉的都是天主教。天主教极力维护封建秩序,排斥商业文明,把对金钱与财富的追求视为一种罪恶,这道精神枷锁,造就的是一个封闭的社会。16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宗教改革,但西班牙却迟迟未有进展。
 
英国宗教改革以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确立的新教伦理为基本精神:新教否定权威,否定等级特权,强调人人平等,鼓励人们追逐财富,通过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就来荣耀上帝。与天主教相比,新教精神才可能诞生以限制权力和保护私产为核心的制度文明。
 
新教改革将个人从宗教和王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英国很快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清教徒,他们努力追逐财富,却又自我克制、勤勉节约,他们成为英国“日不落帝国”真正的主导者——无论早期为英国赚得第一桶金的“大三角贸易”,以及后来统治几亿人、空前绝后的东印度公司,还是北美的缔造者,清教徒的身影无处不在。



宗教改革为何是英国制度创新的第一因?杨小凯认为:“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任何制度,不过是对特定观念的表达。“基督教新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共同的信仰,给英美文明带来了‘尊重自由抉择、生而平等、恪守契约’等原则,而这些正是自由市场的源头,也是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分权制衡的基石。
 
西班牙和英国,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帝国模式:前者代表传统,后者代表现代;前者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后者以市场和贸易为主;前者不过是皇室和贵族的游戏,因此日趋固化和封闭;后者则代表了一种开放的体系和可扩展的秩序。两种“日不落帝国”,却分别是野蛮与文明的代名词。
 
然而,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没有随着西班牙的衰落而终结,相反却愈演愈烈。因此,从思想底层弄清文明何以发端,又如何维系,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这既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新理解西班牙和英国两种“日不落帝国”模式,也是杨小凯思想的价值所在。

遗憾的是,2004年,年仅56岁的杨小凯,因患癌英年早逝,他的思想也逐渐被遗忘,著作也绝版多年。所幸,2018年,经多方努力,凝结了杨小凯一生思想精华的《杨小凯学术文库》(九卷)终于被编译集结,首度出版。点击下图,即可一键收藏《杨小凯学术文库》(九卷、迄今最全版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