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荷兰农业百年演进史|视挑战为机遇,造就全球最强农商民族

(2019-10-14 11:26:53)
标签:

文化

历史

财经

分类: 财经
荷兰农业百年演进史|视挑战为机遇,造就全球最强农商民族

原创: 宇  未来农业知识中心  3月21日


众所周知,农业堪称荷兰的小国大业,在世界农业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农业是如何在荷兰勃兴,并引领着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呢?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19世纪末期,由于蒸汽船开始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北美和俄国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粮价猛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农业危机,英、法、德、丹麦等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保护本国农业。

美国农场主在密西西比河畔装载粮食

而荷兰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采取简单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路线,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粮食;荷兰农民抓住粮价便宜的机会,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成为了国家的主导产业,通过出口牲畜到周边德、法、比利时等国的工业区,赚取了大量外汇,又进一步刺激了荷兰园艺业及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9世纪末期的这场农业危机是荷兰现代农业的发端,在这次危机中荷兰人化危为机,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改善了投入品的供应与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百年现代农业的演进史由此开启。

阿姆斯特丹港口工人从船上卸载粮食

视挑战为机遇、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荷兰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特质也将持续发挥作用,使得荷兰农业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长盛不衰,发展至今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全球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源泉。

在这一百年间,荷兰究竟做对了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荷兰的经验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启发?


漫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1900—1984

20世纪以前,荷兰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大都是小规模的传统农场,一户农民家里既养着几头牲畜,还耕种着少量土地。在这个时期(1900年左右),荷兰全国的农业人口共有280万人,占到了510万总人口数的54.9%;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荷兰贫瘠的土壤条件,拼尽全力也只能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所绘荷兰北部的农民家庭, 1885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荷兰抓住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欧洲农业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际市场上的廉价粮食,极力发展本国畜牧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作社,优化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提升了荷兰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信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荷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而从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暴发到二战结束,荷兰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增强国民购买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资的价格受到政府强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荷兰农民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过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农机等手段改善效率。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欧洲向一体化迈进

因此二战结束以后,荷兰农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而随着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成立,欧洲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也在随后出台,一个统一的欧洲农业市场渐渐浮出水面。

有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做基础,荷兰再一次抓住了机会,农业的效率在随后二十几年内急剧提升,占据了英、德、比利时等富裕国家的农产品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荷兰农业不仅延续了之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还在集约化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养殖规模成千上万的猪场、牛场、鸡场,这些之前难以想象的农业生产形式得以诞生。在1984年生产配额政策出台之前,荷兰农业已经完全从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方式,转变为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节点

相比起规模化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进程中,科技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这些新兴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术上占优势的荷兰农民其人均收入达到顶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技术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会舆论与政府部门越来越广泛的担忧,由此促导了整个欧洲农业发展道路的转向。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转向
1984—2008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急剧提升,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都面临着长期的农产品过剩问题,“红酒湖”、“牛奶湖”、“黄油山”等称谓不绝于耳。而彼时欧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价格远高出国际市场,因此政府为了处理大量过剩农产品就不得不花费巨资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这给欧共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自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欧洲的反转斗争一直不断

与此同时,集约化的畜牧业造成的水土污染、大面积农药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等新兴技术引起的争论都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社会舆论越来越广泛的担忧,并对“所有的问题都在技术上寻求出路”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1984年欧共体率先在乳业上实行了牛奶生产配额政策,以限制牛奶在产量上的进一步增加,并在环境保护与乳品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调控也在其他农产品上迅速铺开。为了应对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许多荷兰农民开始尝试生产部分生态或有机农产品,并开发农业旅游等综合服务以增加收入。

在这一阶段,一些较小的地方性食品供应系统也逐步建立起来,与出口导向的大型食品供应链相互补充。

 荷兰农旅结合的有机牧场

受以上等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影响,荷兰农业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日益重要的消费者需求,促使整个产业链的重心开始向食品加工和零售环节等离消费者更近的一端转移,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场之间纵向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压倒了农场主之间的横向合作。

农业产业集群 / 初级生产部门 的产值在荷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7年,荷兰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荷兰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5.3%跌至9.6%,而产业集群中的初级生产端所占的比例从5.8%下降到了1.6%。也就是说,初级生产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中所占的比例从37.9%猛跌到了16.7%。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对循环农业的介绍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农业废弃物市场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市场一方面将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加强相应补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加工成安全、生态的副产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在整个产业内部循环流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通过将畜牧业的大量粪便加工成干燥的颗粒,可以得到更加适合出口的肥料产品;通过污水处理设施生产“鸟粪石”(一种优质磷肥),来回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磷;通过在牛粪稀释液上种植高蛋白含量的浮萍,一方面吸收了牛粪中的矿物质减少了污染,还可以将其加工为替代进口大豆的动物饲料......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从2017年起就开始加强在循环农业上的跨科学研究

循环农业虽然听起来简单,真正要在这么大规模的范围内将其落实下去依然面临着诸多政策限制和技术难题,不过荷兰人已经做好了克难攻坚的准备,荷兰政府计划在2030年将荷兰转变为循环农业的全球领导者,而今后几年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将在与社会各界商议后,于2019年年中发布。

“对荷兰农业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其意义不亚于1960年左右荷兰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转变”,瓦大循环农业专家Antoinette Thijssen说道,“荷兰只是这场变革的起始点,凭借着荷兰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位置,这场变革会逐步向着产业链上游、下游各个国家辐射开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