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过年了,关于喝酒的8个传言,一次性说清楚
(2019-02-11 09:17: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其它、综合 |
过年了,关于喝酒的 8
个传言,一次性说清楚
时事文史2
今天
喝酒那些事儿,咱们今天一次性说清楚
知友:胡远东(4500+
赞同,医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医学博士)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亲朋聚餐常常要小酌几杯甚至痛饮一番。
而关于喝酒这件事,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总会给出一些貌似都很有道理的说法:
「今天无论如何也不能喝酒啊,朋友圈说吃了抗生素再喝酒会死人的」;
「喝点酒对身体更好,科学家都说饮酒有利于血液循环呢」;
「喝完酒不能马上洗澡知不知道?」
……
到底这些和喝酒有关的讲究是真是假、道理何在,今天咱们来一次性弄个明白。
一、喝酒以后,身体里发生了什么
酒被喝下去后,首先进入胃部与胃酸混合,在胃蠕动的作用下经幽门进入肠道,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入循环后的酒精有
10% 以汗液、呼吸等形式排出体外,其余 90% 进入身体的化工厂——肝脏进行处理。
肝脏代谢乙醇需要两步以及对应的转化酶——第一步是由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转变成乙醛,乙醛是导致恶心、呕吐等醉酒表现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是由乙醛脱氢酶(ALDH)把乙醛转化成乙酸,乙酸是身体正常代谢就会产生的物质,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约 50% 的中国人的 ALDH
基因为活性较弱的亚型,因此饮酒后大量的乙醛蓄积在体内,被肝脏代谢完之前,身体其他器官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如全身的血管在酒精的作用下都会发生扩张、血压下降。
而低浓度的酒精对大脑有兴奋作用(滔滔不绝、称兄道弟),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语无伦次、不辨南北)。
图 1. 酒精在肝脏内的代谢过程,首先在 ADH
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醛(Acetaldehyde),再在 ALDH 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Acetate)
二、
酒量能锻炼出来吗?市面上卖的各种「解酒药」有用吗?
在第一点里已经说过,酒精要靠两种酶来代谢,沾酒就醉的人多半是存在酶缺陷,尤其是第二步代谢所需的乙醛脱氢酶,由于基因不能改变,自然酒量也就不可能通过多喝酒「锻炼」出来,这种所谓「锻炼」只能让您对醉酒的不适从厌恶到麻木而已。
淘宝上贩卖的各种解酒药往往宣传应用了各种美国 CIA、前苏联
KGB 黑科技,不过只是 B 族、C 族维生素和一些植物提取物,自称的「解酒护肝」的效果都没有经过临床验证。
而打着「解酒酶」旗号的更不能信,因为酶只有在肝细胞内的微环境里才能工作,即使您口服进去的是真的酒精代谢酶,胃酸也会导致其丧失活性。
虽然酒量不能通过锻炼提升,但在不得不饮酒时,减缓酒精在肠道吸收和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减小对身体的负担。
喝酒前吃东西垫垫底、饮酒中和饮酒后多喝温开水,都能减弱酒精对消化道的刺激,稀释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称酒量大的人边吃边聊能喝上一宿,但被连连敬酒就很快翻船的缘故。不过这些方法也只是权益之计,只是让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小一点罢了。
酒后宿醉的头痛欲裂也让人很难受,一是由于乙醛对神经的刺激作用,二是由于酒后身体脱水,大脑体积缩小,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脑膜受到牵拉引起疼痛,多喝温开水可以促进乙醛排出和大脑复水,尽快从宿醉中恢复过来。
三、吃了抗生素再喝酒会致死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过有两点要纠正,一是不是所有的抗生素,二是除了抗生素其他药物也会有严重效果。
这要一种用于橡胶制品硫化工艺的化学物质——双硫仑说起,早在二十世纪初,很多从事橡胶工业的工人就报告说他们在饮酒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但还没有人注意过这种反应与双硫仑之间的联系。
1948
年,丹麦一家制药公司的科学家雅克布森和他的同事在测试双硫仑用于抗寄生虫的可能性时,意外发现受试者在饮酒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等剧烈不适,他们将其命名为双硫仑样反应,其机制是双硫仑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体内乙醛大量堆积,从而出现醉酒样表现。
雅克布森的公司机智地利用了这个意外发现,将双硫仑变成了一种戒酒药……后来人们发现除双硫仑外,很多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药物,如抗生素中的头孢类(以头孢哌酮最明显)、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等各种「硝唑」)和硝基呋喃类,以及很多糖尿病药物、心血管病常用的华法林等药物都可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如果不想记住背那么多药名也简单,记得「吃药不喝酒」就行了)。
虽然双硫仑样反应总被说得很恐怖,但临床上真正因为服抗生素又喝酒导致该反应而死亡的少之又少,有很多病例都是吃抗生素后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药物导致的,反而是下面说的醉酒后误吸死亡的案例要多得多。
四、醉酒后「误吸」死亡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
喝断片儿为什么会可能导致死亡?这得从呼吸道的保护机制说起,虽然气道和食道的入口都位于咽喉部且距离很近,但清醒状态的成人即使发生呕吐,也极少会被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这是因为喉部肌肉和会厌软骨等结构的协同工作,在呕吐时会厌会挡住气道,把异物挡在外面,即使有少量漏网之鱼,气道也会通过剧烈的咳嗽反射来「排除异己」。
而在酒醉时,神经感受器和大脑变得极其迟钝,这些保护机制都处于瘫痪状态,一旦发生呕吐,酒精、食物和胃酸的混合物进入气道,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即使侥幸不死,具有强腐蚀性的胃酸也会导致上呼吸道损伤和吸入性肺炎。
喜欢各种花式劝酒并以灌醉别人为乐的朋友注意了,如果您把人灌醉了以后人家出了什么意外,您可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如果您是那个扶得醉人归的不幸家属,记得多观察醉酒者的情况,并尽量让其侧卧而不是仰卧,以减少在呕吐时发生误吸的可能性。
图 2.
会厌(epiglottis)位置示意图,在吞咽食物、喝水,会厌自动关闭,避免误入气道。
五、「喝酒有利于血液循环」是真的吗?
在第一部分咱们已经说过,酒精会扩张血管,使血压降低,但这种降低只是一过性的,一些研究认为少量饮红酒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益,红酒中的某些多酚类成分如白藜芦醇等也被报道过对健康有正面作用,但都缺乏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证实。
而饮酒损害健康早已得到无数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过量饮酒和心脏、肝脏、肾脏、脑部疾病之间有着重要联系。
医学界目前的共识是饮酒应当严格限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的建议是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 25g,女性不超过
15g,如果换算成茅台、五粮液这样的高度酒,就在一两以内,换成啤酒也就是一瓶左右。
遗憾的是,在经常说「少喝就好」的朋友里,我就没看到几个真的能控制在这个度里、小饮怡情的,常常都是以活跃气氛开始,以酩酊大醉结束。
图 3.
清醒者(上方)与醉酒者(下方)的脑部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结果,可见醉酒者的脑部代谢较清醒者明显降低,图片来自美国酒精滥用研究所(NIAAA)网站。
六、那饮酒后该不该洗澡、洗头?
由于饮酒后血压会暂时下降,而洗热水澡会使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血压进一步下降,如果自身的心血管调节能力本来较弱,两种血液降低效应叠加在一起时容易出现血压过低、大脑短暂缺血,加上酒后平衡能力差,可能发生晕厥以及跌倒、误吸等继发性伤害。
因此,醉酒情况下,不建议马上洗热水澡,如果只是坐着洗头的话问题不大。
戳小程序查看原文:喝酒那些事儿,咱们今天一次性说清楚
喝酒脸红代表酒量好吗?
知友:骨科医生王杨雨凡(300+
赞同)
先说答案:喝酒上脸和酒量好是两回事。
再说附带知识点:喝酒不上脸、但是狂出汗的最能喝。
大家先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四个男人甲乙丙丁坐一桌喝酒。
甲喝了一小杯酒就浑身红斑。
乙平时酒场上就怂惯了,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哥,我真不能喝」。果然刚喝了二两酒就脸色煞白,仿佛马上就要醉了。
丙还没喝完一圈,已经从脸到脖子通红,大家纷纷表示「喝酒上脸的人能喝,英雄,再来干一杯」。
丁酒过三巡,面不改色,只是身上的衬衫早被大汗湿透……
大家来猜猜,这几个人谁最能喝?
先来说说甲。
甲是典型的「酒精过敏」。说是酒精过敏,实际上多数时候是对乙醛过敏。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开始不断转化成乙醛,而有的人对乙醛超级过敏,立刻皮肤上就会出现过敏反应,红斑或皮疹、瘙痒等,还有人会更严重的出现恍惚、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个人不能喝,只是说他对乙醛存在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不仅仅是起点皮疹这么简单,对内脏尤其是肝脏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人往往第二天查肝功能的话转氨酶会升高很多。所以对于酒精过敏的人,不管他能不能喝,出于爱护小朋友的角度,都不要让他再喝了。
乙是酒量差的代表,「一杯我饮酒醉」说的就是他了。二两酒不到就真的醉了,是真醉,要么是直接睡倒,要么是厕所里吐到没朋友,要么是一杯嗨翻天。
这些人主要是乙醇脱氢酶缺乏,喝进去的乙醇很难转化成乙醛,进入上面的代谢反应链,而乙醇只需要积累一点点的量在体内,就会让人醉酒。
丙呢,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几杯酒下肚,满脸通红,很多人认为这种人一定超级能喝,坊间传言,上脸的人能喝。
实际上呢,他们是体内乙醛脱氢酶缺乏,乙醇到了肝脏,很快转化成了乙醛,但是卡住了,没法继续往下走了。乙醛慢慢积累,开始出现了乙醛中毒的表现。
脸红就是典型的乙醛中毒反应。这个时候如果是酒进行的很慢还好,给他时间,让他身体把积累的乙醛慢慢代谢掉,如果是真的乙醛脱氢酶太少,或者酒进行的太快,这些人还会有进一步的症状,比如前面说的那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之类。
这里说一下,知道经常说的吃头孢为什么不能喝酒吗?其实是和丙一个原因,头孢里含有一些物质抑制了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造成乙醛没法继续代谢,发生乙醛中毒。
丁呢?面不改色心不跳,喝的是昏天暗地,杀声四起,汗流浃背,越战越勇。常见的酒神多为丁这一类人。
为什么的?因为丁这两种酶都多。喝进去的乙醇快速转化成乙醛,不至于很快「上头」,乙醛呢又很快转化成乙酸,不至于脸红心跳,最终大量乙酸转化成水分尿出,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以汗水形式排出。
所以下次遇到这种喝酒不脸红,还满头大汗的人,可要小心,此乃酒神下凡,各位多保重。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267
个回答:喝酒脸红代表酒量好吗?
适当饮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知友:钱程(1000+
赞同,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话题的优秀回答者,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食品加工工程硕士,知乎编辑推荐)
有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适当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小酌怡情,酗酒伤身」是大部分人的健康理念。但是,从科学角度,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最近,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一个涉及约 60
万人的大样本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科学界的主流观点:酒精对身体的伤害是很难制定「安全限量」的,每多喝一点,伤害就增加一分。所以大家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饮酒。
我们这次就来具体说说,这个研究是什么回事?为什么酒精会对人体造成那么大伤害?我们得先从饮酒「限量标准」说起。
01. 关于饮酒的限量标准
各个国家的居民膳食指南里,一般都会有一个关于饮酒的「限量标准」。
比如,2016
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写着: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克,孕妇和儿童少年应禁止喝酒。
而美国是这么规定的:成年男性一周酒精摄入不要超过 196
克,成年女性一周不要超过 98
克。简单计算一下你会发现,美国比起中国,对于成年男性更加宽容,而对于成年女性则更狠一点。
除此之外,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比美国宽松得多,限量大约是美国的 1.5
倍。而英国的限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
要注意的是,这些「限量范围」,并不是说在限量内饮酒就没事,而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了,一刀切的「禁止饮酒」基本起不到指导作用,只会招致大家的反感。上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就是一个经典范例。
所以,各个国家只能按照自己的实际国情进行「妥协」,从而制定出这套「限量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任何国家会鼓励那些滴酒不沾的人去「适当饮酒」的。
说了那么多,你一定也想到了其中的问题:
1. 各国的限量范围相差也太大了吧!
难道是各国人民的体质不一样,酒精对他们的伤害也不同?有没有一个真正的「限量标准」,当低于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认为酒精对身体无害?
2.
为什么要针对不同性别制定不同的标准?
难道是男性天生就要比女性能喝,喝很多酒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柳叶刀》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些事情。
02. 酒精与心血管疾病
这项研究共有 599912
名一开始没有心血管疾病的被试参与,研究者严密追踪了这些被试每星期的饮酒量,持续了好几年,而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排除了地点、性别、吸烟情况以及肥胖情况对结果的影响。
最后的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
这张图显示了酒精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可以看到,只有心肌梗塞发病率随着饮酒量增大而略有下降,冠心病大体保持平稳,但高剂量时还是存在正相关。中风、心衰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随着饮酒量的增高「一飞冲天」。
总的来说,摄入酒精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酒精摄入量越高,风险也就越高。
要注意的是,在中风、心衰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方面,即使每周只摄入
100g 酒精,红点依然在基准线以上,这证明每周 100g 的酒精量已经足够对人体造成伤害。
「喝酒能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说法不攻自破。
100g 酒精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你平均每天喝 1 听啤酒,或者
1 杯葡萄酒,或者 1 小杯多一点的白酒,一个星期摄入的酒精量已经达到了 100g
左右。而这,在大家看来,还完全是「小酌怡情」的标准呢。
03. 酒精与寿命
《柳叶刀》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喝酒和寿命之间的关系。
这张图显示了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和饮酒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每周饮酒量在 100g
以上时,每升高一点,死亡率都会大幅提升,「多喝多死」。
那么,你可能想问,喝酒到底能够减少多少预期寿命呢?研究人员考虑周到,直接作图给你了:
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预期减寿年数。
简单来说,假设你 40 岁,属于「豪饮派」,每天摄入 50g
以上酒精(2瓶半啤酒 / 半瓶多葡萄酒 / 5小杯白酒),预期减寿5年。
如果你属于「适量喝点」派,每天摄入 30g
左右酒精(一瓶半啤酒 / 半瓶葡萄酒 / 3小杯白酒),预期减寿 3 年。
如果你属于「稍微喝点」派,每天只摄入 15g 酒精(1听啤酒
/ 1杯葡萄酒 / 1小杯多一点的白酒),预期寿命还是会减少半年左右。
而且,这张图片左边和右边分别对应了男性和女性。可以看出,在减寿方面,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多喝多死」。
在最后,这篇文章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果真要给酒精摄入去定一个「限量标准」的话,它可能会远小于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膳食营养建议,至少,它可能小于
100g 每周。
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绝对不喝」不现实的话,如果还想维持健康,就需要用连「小酌怡情」的标准都还要再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而具体这个标准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04. 酒精与肝病、癌症的关系
《柳叶刀》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重点关注了心血管疾病和预期寿命。而酒精对人体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
有大量证据显示,长期摄入酒精会造成酒精性肝病,最后导致肝硬化。每天喝酒的酒精量大于 50
克的人群中,10 年到 15 年后发生肝硬化的人数每年约为 2%,肝硬化死亡中有40% 由酒精中毒引起。
酒精还是 WHO
国际癌症研究组织「钦定」的一级致癌物。对身体有明确的致癌作用。而且,它的致癌范围、机理都已经研究非常透彻了。
酒精在体内是分成两步来代谢的:首先,乙醇经过乙醇脱氢酶催化,变成乙醛。随后又经过乙醛脱氢酶催化,变成乙酸,然后进一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而代谢的「瓶颈」往往卡在第二步:酒精被大量转化为乙醛,但又没有足够的乙醛脱氢酶去催化它马上分解为乙酸。于是,大量生成的乙醛就会到身体各处细胞的
DNA 里去「搞破坏」,细胞就很容易发生癌变啦。
(当然,真正癌症形成过程是很复杂的,也存在很多不同的机制。这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的简述)
酒精几乎对所有常见的癌症都有促进作用,效果在全身可谓「遍地开花」。人体至少 7
个部位的癌症与酒精联系紧密:口咽、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有统计数据表明,3.5% 的癌症是由酒精造成的,同时每 30
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一个是酒精造成。
对于酒精的致癌作用,就更加难以制定「安全剂量」了。只能说,多喝一杯酒,致癌的风险就提高一分。
综上所述,我对酒的态度一直是「如果可能就尽量少喝,能不喝的话最好」。
05. 总结
1.
喝酒能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即使「小酌」也依然存在影响。
2.
喝酒会使预期寿命缩短,缩短的程度和酒量呈正相关,与性别关系不大。
3.
喝酒会增加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的发病率。
4.
酒精是一级致癌物,能明确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率,而且很难制定「安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