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但斌
但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0,277
  • 关注人气:300,5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72 —— 企业家巴菲特的分水岭--路滨烽

(2017-06-06 15:52:51)
标签:

杂谈

财经

分类: 财经

1972 —— 企业家巴菲特的分水岭

原创 2017-05-04 路滨烽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最近,第二次阅读投资经典《巴菲特之道》,深感世人将巴菲特奉为二级市场的“股神”实在是大大的偏见。且不说二级市场只是投资的一种形式,将巴菲特只看做投资家也是不全面的。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自成一家,其中所蕴含的,是将投资与经营企业融合为一的至高境界,学习巴菲特思想,若只学习其投资思想,就像《九阴真经》只学了上卷,终究难以大成。

1972年1月3日,42岁的巴菲特做了一个当时不起眼的、在其整个投资生涯中也不算大的一个投资决定:购买喜诗糖果。

这一决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巴菲特第一次由注重公司的低价(格雷厄姆、施洛斯式原教旨价值投资思想)到转向公司的品质(费雪式价值投资思想),从而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进化,也由此拉开了巴菲特创造《巴菲特之道》中九大经典投资案例的序幕,巴菲特99%以上的财富也是在他42岁以后积累起来的。

《巴菲特之道》中的9个普通股投资案例如下(我自己加入喜诗糖果),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从巴菲特的实践中,我们当能够窥见巴菲特之道成功的真实情况:

一,巴菲特所买入的公司行业涵盖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台、广告公司等)、保险银行、快消(食品、饮料)、科技(通用、IBM)等四个行业,这几个行业不管名称是什么,无一不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特质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景。

二,巴菲特的每一次出手都是以数十年行业积累为依托。

1976年买入盖可保险前,巴菲特早在1950年就已经向洛里默·戴维森请教过保险业务和,以及盖可保险直销向政府雇员等低风险群体模式的优越性;1990年出手富国银行前,早在1969年已经买过伊利诺伊州银行。

正是这数十年的行业积累才逐渐形成了只属于巴菲特的“能力圈”。能力圈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也曾经认为花时间阅读,对比一下同行业上市公司财报就能够形成自己的“能力圈”,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太天真了,真正的“能力圈”形成需要行业内最资深导师的指点,需要每周阅读思考70小时的勤奋,还要有化繁为简、直击本质的深刻洞察力。

三,每一个投资案例背后,都站着一位或者两位巴菲特欣赏认可的管理者,他们是巴菲特重手下注的信心之源,也是巴菲特最好的老师,这些管理者甚至构成巴菲特独特的“安全边际”(比如大都会公司的托马斯·墨菲)。同时巴菲特入股后经常将投票权授予管理层代为行使,例如将华盛顿邮报投票权授予唐·格雷厄姆,将大都会/ABC公司投票权授予墨菲和伯克。

“知人善任”与“信任放权”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巴菲特在这一点上已经全面超越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实际上,越到后期,巴菲特越像一位企业家老板:他懂得信任与放权,不会去教一位优秀的棒球手如何击球,给他旗下众多的优秀棒球手相当的自主权,即使有时候这样的自主权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同时他为伯克希尔打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以股东价值为导向,管理层与股东利益高度一致等,挑选最优秀的管理层然后放手。这样的企业文化贯穿于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信中,也使得巴菲特能够仅仅依靠25人的总部领导旗下上百家企业和412001名员工(伯克希尔2016年财报)。

实际经营过企业的人,能够体会知人善任与信任放权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将错误的人放在错误的位置上,不论这个位置是多么地无足轻重,结果都将是痛苦的,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将其替换,也已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用错普通岗位的员工其代价还可接受,一旦用错CEO,轻则业务停滞不前,重则重伤公司元气、损伤公司文化。

信任放权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多少老板因为胸怀格局不够而进行层层监管,一步一步走向官僚主义,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员工的发展,最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知人善任与信任放权是一个体系,缺一不可,巴菲特很好地兼顾了两者。除了制约手下众多CEO的扩张冲动外(每年提走企业大量自由现金流用于他的投资),几乎不参与任何日常管理,即使有意见,也是投“弃权票”。

四,以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金融理论,无法容纳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和卓越企业家。

现代金融理论向左走,巴菲特价值投资思想向右走。其根本原因我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忽视了人的作用,巴菲特思想越到后期,越是重视人的因素,合适的人能够对抗组织的熵增(任正非用艰苦奋斗的组织文化对抗组织熵增)。

合适的人(董事长 CEO)能够扭转组织的命运,再创辉煌,这是真正的价值创造之源,很显然巴菲特已经洞察了其中的奥秘,也是巴菲特敢于向现代金融理论挑战的底气所在。

五,查理·芒格曾说40岁以下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如果以巴菲特上述投资案例作为价值投资的衡量标尺的话,40岁已经是一位天才价值投资者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最年轻的年龄了。

“能力圈”的形成需要深厚的人脉积累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力,需要丰富的阅历以做到知人放权,仅这两项就需要耗费十年之功,更何况走向正确的投资道路又需要学习摸索数年,伟大如巴菲特,也才在42岁真正从猿进化为人。

六,《巴菲特之道》中的投资思想并不是万能的,认识到其局限性,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

1972年以后的巴菲特投资路径,不适用于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的散户,也不适用于刚走向投资之路的年轻人(比如我),甚至不适用于相当一部分机构。

巴菲特能够受邀加入董事会,深入了解公司运营;

巴菲特能够与公司管理层深入交流知其秉性;

巴菲特能够买到控股,甚至全部持有公司,对公司的盈余拥有支配权;

巴菲特能够无视市场上做空者的狙击持续买入,例如在富国银行多空对决中,下注在卡尔·赖卡特身上。

以上这些我们都无法做到,所以我们根本不具备巴菲特无视市场的能力,勇气可能有但那是无知无畏之勇、是匹夫之勇。所以单纯以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来类比自己买入的标的正确(比如银行股)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并无逻辑可言。

七,作为二级市场参与者,更加可实践的方式是效仿1972年以前的巴菲特的投资路径,更加注重安全边际而非公司品质,更加注重当下的买入折扣而非预测未来,更加依靠概率适当分散而非对某一两家公司下重注。

同时勤于积累行业经验,假以时日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圈之后,方才能够效仿1972年以后的巴菲特的投资路径。

记得2016年初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价值投资哲学的博大精深,甚至价值投资哲学本身也蕴含了诸多流派。

这本书让我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坚定地选择做时间的朋友,努力工作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努力经营公司学习财务知识,勤于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思考生意本身,敢于实践但目的是为了了解市场,而不是陷入二级市场的追涨杀跌中;

让我明白用正确的方式亏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式赚到钱,更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式赚到钱而不自知。

这本书1995年进入中国,影响了包括杨天南先生在内的一批中国最早的价值投资者。时隔20年,杨先生翻译此书,其初衷我想也是为了能够让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薪火相传。作为从《巴菲特之道》中获益良多的年轻人,也应该为了价值投资思想的薪火相传尽一份力量,就用这篇文章向巴老致敬,向杨先生表示感谢吧!

人性决定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价值投资的信奉者,但我相信,假以时日,价值投资思想之火定会燎原神州大地,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阅读 205561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9

南侠赵云

不认同巴菲特超越了格雷厄姆,而只是扩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对象范围(实际上也只是从投资对象范围方面进行了扩展了投,邓普顿的全球投资扩充了投资对象的选择区域)。一直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适应与所有人,而巴菲特,芒格的适合于少数高手。

5月4日

5

Horse Wisperer

后生可畏!

5月4日

4

溪云已暮

第一眼以为是杨老师写的

5月4日

2

按兵不动

文章挺好,但是价值投资不一定燎原,信奉价值投资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回报。价值投资好比爬山,有些人不认为上山是正确的,有些人刚刚上山,有些人在山腰,而山顶的人很少。

5月4日

2

小草

第一眼以为天南先生的文笔,细读才知作者也是用心思考了,以这样的专注去践行价投,作者会成功的,不一定会超越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向您学习。致敬

5月4日

独立思考

天南先生也说过,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5月30日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