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烟雨畔,伊人渐行远 ——悼念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
(2017-01-21 10:51:08)
标签:
财经时评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悼念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
原创2017-01-21 酒雅 茅台时空
杏花烟雨畔,伊人渐行远
——悼念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
小年团聚的酒尚未温好,就惊闻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去世的消息。整个人怔住,即使窗外爆竹声喧闹不断,仍久久未能回神。
“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是所有茅台人对季克良先生的敬意,如今,杏花烟雨畔,伊人渐行远,空余怀念。
初见同乡,温暖直率又漂亮
“性格直率,高挑漂亮”是季克良第一次见到徐英时藏在心底的印象。
1959年,季克良被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录取,当时,班上一共32个学生,只有8个女生。其中一个名叫“徐英”的女生也是南通启东人,说着和季克良同样的家乡话,这让异地求学的他心里暖暖的。初见倾心,埋下的那枚懵懂又青涩的爱意种子,在岁月和命运的浇灌下渐渐开出最美丽的花。8年后,徐英成为了季克良相伴一生的妻子。
历史先河,第一对扎根茅台的大学生
1964年,季克良和徐英放弃了去上海和浙江的工作机会,作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的高材生,扎根贵州,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对来茅台工作的大学生。
辗转奔波,从无锡到贵阳,花了三天三夜;从贵阳到茅台镇,又花了四天多时间。初来乍到,迎接季克良和徐英的是正处于低谷的茅台酒厂:破旧零落的厂房,用酒坛砌起的宿舍和落后的生产设备……眼前的荒凉并没有让两个年轻人心生退缩,相反,个性中的坚韧和不屈服,让他们很快忘记了环境的恶劣,迅速投身到茅台工艺的探索中去。
笃趣相同,坚守彼此的专业和选择
工作初期,季克良和徐英的工资每人每月仅仅42.5元,条件十分艰苦。而当时茅台也没有现在的辉煌与风光,年产量也仅仅200多吨。1964年,酒厂总亏损80多万元,亏损状况一直持续到1977年。
在江南水乡生长了25年的徐英内心是忐忑的,她曾这样回忆当年:“有点害怕,还是有点害怕的。到这里生活不习惯,交通不习惯,吃辣椒也不习惯,一吃辣椒鼻子就流水。确实很艰苦,怎么办呢?因为你学了这个专业,你就要坚持下去”。徐英理解丈夫对茅台的选择,也坚守自己的专业,从进厂的第一天起,笃趣相同的两个年轻人就开始在科研上狠下功夫。
守德始终,一颗“匠心”成就一代巨匠
文革期间,季克良因为替当时的厂长和书记申冤,被扣上了“铁杆保皇派”的帽子下放到制酒车间。整整三年最艰苦的时光,生活和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徐英一个人的肩膀上。
“生小孩的时候,他一个星期不来接我,后来我就自己抱着小孩回家。从老医院到办公室大概有20分钟的样子,路过车间看到他在烤酒时累得晕过去了,顾不上我了,当时好凄惨”。即使是这般苦楚的境地,徐英仍咬牙坚持。随着季克良逐渐磨砺成为酿酒大师,同样专业的徐英隐退在丈夫光环背后,和睦家庭,抚育子女,用同样的“匠心”和更多的爱成就了一代酒业巨匠。
单纯执着,茅台早期工业化不屈的脊梁
徐英曾经说过:“季克良是一棵大树,而她是居住在树上的一只小鸟”。其实,徐英更像是舒婷《致橡树》中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爱人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一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一起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岁月荏苒,在二人携手走过的半个多世纪光阴里,经历了物资的匮乏、时代的苦难、历史的转折……但再多艰辛,也无法抹去他们骨子里那份单纯、执着和对组织无条件的信任服从。这是时代赋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烙印:他们既有对茅台传统手工艺的敬畏,又有扎实过硬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正因如此,他们成为了茅台企业从过去走到现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茅台早期工业化阶段不屈的脊梁。
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伊人渐远,空余古稀,但爱情的坚贞一直在这里,不朽和传奇也在这里。
原创
杏花烟雨畔,伊人渐行远
——悼念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
小年团聚的酒尚未温好,就惊闻季克良夫人徐英女士去世的消息。整个人怔住,即使窗外爆竹声喧闹不断,仍久久未能回神。
“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是所有茅台人对季克良先生的敬意,如今,杏花烟雨畔,伊人渐行远,空余怀念。
初见同乡,温暖直率又漂亮
“性格直率,高挑漂亮”是季克良第一次见到徐英时藏在心底的印象。
1959年,季克良被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录取,当时,班上一共32个学生,只有8个女生。其中一个名叫“徐英”的女生也是南通启东人,说着和季克良同样的家乡话,这让异地求学的他心里暖暖的。初见倾心,埋下的那枚懵懂又青涩的爱意种子,在岁月和命运的浇灌下渐渐开出最美丽的花。8年后,徐英成为了季克良相伴一生的妻子。
历史先河,第一对扎根茅台的大学生
1964年,季克良和徐英放弃了去上海和浙江的工作机会,作为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的高材生,扎根贵州,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对来茅台工作的大学生。
辗转奔波,从无锡到贵阳,花了三天三夜;从贵阳到茅台镇,又花了四天多时间。初来乍到,迎接季克良和徐英的是正处于低谷的茅台酒厂:破旧零落的厂房,用酒坛砌起的宿舍和落后的生产设备……眼前的荒凉并没有让两个年轻人心生退缩,相反,个性中的坚韧和不屈服,让他们很快忘记了环境的恶劣,迅速投身到茅台工艺的探索中去。
笃趣相同,坚守彼此的专业和选择
工作初期,季克良和徐英的工资每人每月仅仅42.5元,条件十分艰苦。而当时茅台也没有现在的辉煌与风光,年产量也仅仅200多吨。
在江南水乡生长了25年的徐英内心是忐忑的,她曾这样回忆当年:“有点害怕,还是有点害怕的。到这里生活不习惯,交通不习惯,吃辣椒也不习惯,一吃辣椒鼻子就流水。确实很艰苦,怎么办呢?因为你学了这个专业,你就要坚持下去”。徐英理解丈夫对茅台的选择,也坚守自己的专业,从进厂的第一天起,笃趣相同的两个年轻人就开始在科研上狠下功夫。
守德始终,一颗“匠心”成就一代巨匠
文革期间,季克良因为替当时的厂长和书记申冤,被扣上了“铁杆保皇派”的帽子下放到制酒车间。整整三年最艰苦的时光,生活和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徐英一个人的肩膀上。
“生小孩的时候,他一个星期不来接我,后来我就自己抱着小孩回家。从老医院到办公室大概有20分钟的样子,路过车间看到他在烤酒时累得晕过去了,顾不上我了,当时好凄惨”。即使是这般苦楚的境地,徐英仍咬牙坚持。随着季克良逐渐磨砺成为酿酒大师,同样专业的徐英隐退在丈夫光环背后,和睦家庭,抚育子女,用同样的“匠心”和更多的爱成就了一代酒业巨匠。
单纯执着,茅台早期工业化不屈的脊梁
徐英曾经说过:“季克良是一棵大树,而她是居住在树上的一只小鸟”。其实,徐英更像是舒婷《致橡树》中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爱人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一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一起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岁月荏苒,在二人携手走过的半个多世纪光阴里,经历了物资的匮乏、时代的苦难、历史的转折……但再多艰辛,也无法抹去他们骨子里那份单纯、执着和对组织无条件的信任服从。这是时代赋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烙印:他们既有对茅台传统手工艺的敬畏,又有扎实过硬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正因如此,他们成为了茅台企业从过去走到现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茅台早期工业化阶段不屈的脊梁。
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伊人渐远,空余古稀,但爱情的坚贞一直在这里,不朽和传奇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