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劲松:本轮调控和以往完全不一样,其力度和结果,全行业估计不足

(2016-11-26 11:49:16)
标签:

杂谈

财经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陈劲松:本轮调控和以往完全不一样,其力度和结果,全行业估计不足

2016-11-26 明源地产研究院 文杰淘楼

 

周六一早爬起来,读到《明源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一篇好文章,陈劲松昨日在上海与500余位房地产董事长、总裁的分享讲话。

陈总警示:“本轮调控跟以往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力度和结果,全行业有可能估计不足。”

说实话,陈总这个判断,令淘哥有点点吃惊。

不过,每次重大调控后,大伙都说这次不一样。也许,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当你放松警惕,还是认为这次会和以往一样时,狼真的来了。

淘哥想,无论开发商、投资客,还是普通购房者,都有必要读读陈总的讲话,审视一下自己对楼市的判断。

风险在哪里,机会在哪里?是否因为过往经验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陈总认为,接下来,房地产下半场的四个关键词时:量变到质变、服务红利、大都市圈化、存量。他做了一些预判:

1、“都市圈改变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价值规律“。

2、未来需要在“轨道交通价值规律“”下叠加“产业聚集价值规律”。

3、未来的所有创新都将跟随着核心都市,但同一城市的房价或者资产也将出现极度的分化局面。

4、在2019年之前,预售制度会发生变化,从香港模式过渡到欧美模式

5、房企需要关注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红利房企。

6、60后这波最富裕的人群在退休后,将带来养老地产的爆发期。

7、未来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将导致户型也发生巨大变化。

屈指一数,淘哥有一个多月没写文章了,早上量了量,足足长胖了6斤,脸圆了肚挺了。淘哥想,这点脂肪应对深圳的暖冬足够了,接下来尽量多写写,就当减肥啦。

关注《文杰淘楼》公众号:wjtaohouse

穿越楼市迷雾,跨越牛熊周期

陈劲松

世联行董事长

到底房地产下半场该走向何方?在新形势下房企的战略方向应该如何选择?2016年中国房地产总裁峰会于11月25日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酒店举办,500余位房地产企业董事长、总裁莅临现场。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在现场震撼开讲。下面是他演讲中的一些金句。

地产的下半场与新机会

金句分享

1

我有一个使命,在开场的时候必须提醒朋友们,本轮调控跟以往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力度和结果,全行业有可能估计不足。

2

“30年为一世,道更“——这句话落到房地产,是指行业走过30年之后,规则要改了,这就带来了行业的上半场与下半场。

3

上半场的四个关键词:地方土地财政、预售制度、量的增长、开发红利;但这些现象在下半场再难以维系。

4

上半场有四个市场背景:资本稀缺、城市化人口流动、供不应求、基础设施不足;只有深刻理解这些背景,才能理解行业从何而来,要往何而去。

5

以资本为例,之前是资本稀缺时代,开发商没钱,靠预售;政府没钱,靠卖地;老百姓没钱,靠按揭。但现在是资产荒时代,逻辑完全不一样,因此规则肯定要变。

6

下半场的四个关键词:量变到质变、服务红利、大都市圈化、存量;理解了这些变化,就能抓住市场的契机和创新的本质。

7

以大都市圈化为例,马拉喀什和卡萨布兰卡摩洛哥的房价相当于人民币12000左右,但其发展程度最多只能算中国80年代的城市。但就因为他们是非洲的核心城市,可以说“都市圈改变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价值规律“。

8

轨道产业的价值规律:以户田为例,作为东京都市圈的重要轨道线节点,但其房价却是全日本房价最低的地方,从这一点发现我们常说的轨道交通规律并不适用。但进一步分析,由于户田那里没有任何产业聚集,城市没有活动;因此未来需要在“轨道交通价值规律“”下叠加“产业聚集价值规律”。

9

容器规律:未来的所有创新都将跟随着核心都市,核心都市将成为一个大容器,但同一城市的房价或者资产也将出现极度的分化局面。以纽约曼哈顿为例,华尔街的高大上和中国城的脏乱差并存,彼此的资产价值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容器规律,什么都能包容。

10

我相信,在2019年之前,预售制度会发生变化,从香港模式过渡到欧美模式,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将不会那么悲惨。

11

未来城市主角的变化,导致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红利一定是房企需要关注的。以60后为例,这波最富裕的人群在退休后,将带来养老地产的爆发期。

12

时间将改变着我们的空间,由于未来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将导致户型也发生巨大。

13

从增量进入到存量,一旦面向150万亿的存量市场,我们将发现未来的空间是相当的巨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