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银监会82号文压缩出表空间(研报 2016-5-2)
2016-05-02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王剑的角度
邱冠华 王 剑 赵欣茹 张 宇
导读
俗话说:任何基于会计科目的监管都是逗你玩。所以,“穿透”原则横空出世。不仅仅要看你用什么科目,更要看交易实质。
银行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不怕风险高,怕的是明明风险高,却假装看不见。
监管层屡次强调的“穿透”监管原则,这次首先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上落刀,后续还有可能覆盖其他业务。我们预计,随着新规落实,银行监管指标真实性会上升,这可是好事。
当然,短期内,难免在银行资本消耗、不良率指标、信用投放等方面产生一点压力。
1
事件:据媒体报道,银监发文规范业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银监会4月28日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就交易结构不规范不透明、会计处理和资本、拨备计提不审慎等问题,提出相应具体要求。
主要监管要求包括:
(1)转出方银行依然要对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即会计出表,资本不出表,以防规避资本要求;
(2)不得通过收益权转让的形式藏匿不良资产;
(3)不得承担显性或隐性回购义务;
(4)不良资产的收益权不得转让给个人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即叫停了以理财资金对接不良的做法。
2
压缩了银行信贷资产出表和监管套利的空间
82号文是对前期监管层所提的“穿透”原则的落实,一改此前仅基于会计科目(形式)的监管,而是深入到业务实质,有助于银行各项监管指标的真实化。
银行将信贷资产出表,其动机,除正常的盘活资产外,更主要的是规避监管,美化部分监管指标。目前存贷比、信贷额度监管已取消,但银行美化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资本耗用等指标的动机仍在。通过操作,使全行业资本耗用、不良总额下降,隐匿了风险水平,从而实现监管套利。监管层意识到这会使全行业监管指标失真,因此加以规范。
3
监管取向:资产监管穿透化,计提规则明确化
82号文开始对业务实质实施监管,虽然只针对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但监管取向确立,我们预计后续监管部门仍然会出台其他管理办法,覆盖其他出表渠道。然而跨监管部门的出表渠道(比如与基金、证券配合的渠道),则可能在监管协调改革后,加以覆盖。总之,资产监管将穿透化。
4
行业影响:短期或有压力,长期有利于估值
该文实施后,对出表业务较多的银行来说,其资本耗用、不良率可能会有所上升。尤其是对于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指标贴近红线的个别银行来说,可能压力明显。
但长期看,银行业监管指标趋于真实化,有利于更好地估值。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下滑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和盈利恶化。
请参阅我们的免责声明和分析师声明
阅读 18238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