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万科辞职后,她干了一件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

(2015-10-29 13:02:17)
标签:

杂谈

旅游

分类: 其它、综合

从万科辞职后,她干了一件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

2015-10-21 海外旅行中文专车 会玩旅行

 

90年代从事房地产行业,参与过北京、深圳、广州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2008年接触漂流后,从万科集团董事会办公室辞职,从城市栖居走向江河漂泊,七年来涉足中国西部大江小河,成为首位漂流考察澜沧江上游以及长江上游主要支流扎曲的中国人、首位用皮划艇漂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中国人,首位用漂流方式记录中国江河历史文化和现状的中国人;在此期间,参与了首批漂流探索雅砻江(部分江段)、澜沧江支流吉曲等中国西部河流的中国人。是至今为止漂流旅程最多的中国女性。。

我先自我介绍下

我叫河童

上面这几张图片里面涵盖了我两段人生。第一段是属于在城市里,可能跟大部分的朋友一样,在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生活。第二段就是我现在的人生,主要以河流为载体,跟随着河流的季节迁徙,生活也在不同的地方去迁徙。

这张图片,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我自己的定义是一位江河记录者,虽然我在所在的公司是一个漂流公司。但是江河记录者是我从刚开始到现在,没有变过的定义。其中的场景有来自已经消失的金沙江,怒江,也有澜沧江的上游,也有长江上游,通天河,也有科罗拉多大峡谷。

经历这两段人生,其实是有两个人,我觉得是有很大的意义,在我的人生里面。第一位就是,大家看到在图片之中,有一个人在科罗拉大峡谷划船,这张照片来自于六七十年代,图中的人是叫Peter,他是漂流中国的创办人文大川的父亲,Peter 60年代就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担任漂流向导,然后他也是在美国参与开设了第一个女子漂流向导的学校,他也担任过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然后70年代负责建设北亚利桑那州博物馆的地质馆。

peter也是一位地质专家,所以他80年代就开始到中国,跟中科院一起通过漂流的方式考察地质,然后90年代的时候开始建立漂流中国的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

2000年的时候,当漂流中国的创办人文大川,16岁的的时候,父亲Peter就把他带到中国,让他参与了怒江上游的一个探险考察活动,当做大川的16岁的生日礼物,也是因为这次的机缘,最后大川就开始了带中国人去看母亲河,作为自己的一个使命。

那段怒江探险活动结束以后,他回到城市里,和很多中国朋友去分享这段经历,“哇,你们的江河很漂亮”,结果他得到的反馈是一脸的茫然,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中国人去过自然江河去感受。当时他觉得十分惊讶,他才发现很多中国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自然江河,他决定每年回来,带中国人去看自己的母亲河。

我是2008年的事后认识文大川,当时我看了一篇报道,也知道他的一些故事,我开玩笑的问他:你为什么你逃学,到中国不好好读书”,那时的他是24岁,其实他的大学本科读了6年。他当时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几乎不加思考的、直愣愣的看着我,“我想带着中国人去看他们的母亲河”。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让我思考了很多很多,因为作为一个中国的成年人,我其实不曾有这样的思考和责任。然后面对这个真诚的小老外,我当时就甘愿当他的志愿者,参与到这个理想的实现。

这是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过去15年了,文大川也从一个16岁的小伙子到现在的30多岁,他确实走遍了中国西部的江河,然后也因为他的探索,让我和其他中国的朋友,参与到更多中国河流的了解。

我开始漂流人生,其实是从参与到漂流中国的志愿者开始的,到今年是第七个年头。漂流以后,我发现大家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漂流是什么?是城市周边的那种漂流公司做的漂流么,还是像80年代的长漂,黄漂那么惊险,会有生命危险么?关于漂流,其实中国人认知的还是特别特别的少,所以我觉得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下面我给大家放一个13年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的片子,这个片子是来自于当时我们带着中国的朋友,去看有着世界7大奇观之称的一段江河,她的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做的相对来说比较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5Njc5MzQ0.html

希望刚才那个片子,能让大家对漂流有一些感官上的了解,其实在这个片子里面,发言的人,他们都是第一次参与到漂流,所以他们的反馈也比较真实。片子后面的小女孩,她说到,这次漂流确实改变了她的人生,在这之前,她是不愿意到国外读书。但是在这次漂流以后,她回国的第一句话是,我明年要去美国读书,然后经过半年的托福考试,她在去年如愿地进入科罗拉多州的一所中学,现在已经在那里读了一年了。

▲这个小女孩的近况,这张是她在学习皮划艇。

▲这张是她在学习当一个大船的船长,她也希望有机会能加入到漂流中国,去带领更多的中国人去看河流。

我们的祖先人类,最早是逐水草而居,漂流也是人类原始的涉水方式,这段话我特别喜欢,和大家分享:

河流跟随自己的节奏

没有人可以去控制她流速的快慢

水流用她的步伐

带着你流入这条比人类生命还要久远的河流

接受她的步伐

哪怕只有一天去体会

让她带着你,改变你

提醒我们这个星球上还有我们心跳之外的节奏

在漂流的队友,经常惊讶我们每天行程的距离,因为在城市里面,他们一脚油门,可能每小时就6-70公里,走高速的话。但是在河流上,因为用的都是非常非常古老的节奏,从河流诞生之际到现在,这种节奏就没有改变过,所以在河流上一天也没有几十公里,这种河流的节奏,跟城里的节奏,让他们觉得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正是这种古老的节奏,才让我们学习了很多,特别是心怀谦卑。在城市生活的时候,我们觉得人类的力量很大,科技很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科技和人力去解决。但是到了大自然里面,我们才发现自己很渺小,渺小的有时候非常无力。只有尊重大自然,心怀谦卑,我们才能和它很好地相处。

在河流上,也让我重新学会了赤诚相见。因为原来在大城市里面生活,人与人之间,很密集,但是心理距离特别远,人与人的信任度也不会特别强。到了河流上,朝夕相对,从下水到上岸,短的话可能要三天,长的话要十几二十天。在这段时间里面,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哪怕是陌生人,慢慢的就变成了家庭中的一员。到后来看着峡谷外面的边缘,我们就会感觉到,这群人以及自己成为了一个民族,跟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所以在这么紧密的联系之中,来漂流的队员,几乎从一开始,从陌生有距离感,在上岸的时候,都成了非常非常亲密的一家人。

在城市里生活,人都是每天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然后再过渡到另一个空间,所以感觉到很多东西都是人类可控的。但是到了大自然,这种可控的感觉就会失去。

常常有人问我,漂流危险么?我就会问他:开车危险么?”确实是这样的,其实每天开车,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地方会发生一些车祸,但是依然每天当大家坐到车里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害怕,会很坦然地,开动发动机。但是漂流给我感觉非常不一样,不管我到了多少次河流,每次当我坐在船上的时候,还是会心怀忐忑,不知道面对的会是怎样的旅程。

但是往往这样的忐忑,也是好的,因为在城市里,一切都有安排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按照一个规律,每天周而复始到生活工作。但是在漂流过程中,因为经常会有忐忑,我能感到自己心跳的感觉,我知道我的心脏还很健康,我还活着。所以有时候也很享受这种恐惧带来的忐忑,也很享受这种心跳的感觉。

很多朋友都以为,漂流是一种体力活,只有你力气够大了,就能滑动一艘船。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自己感觉,漂流更多的是头脑里面的理解、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包括内心的承受能力。上面这幅图,有三张照片,最上面这张照片,其实是船长们在读水,因为同一个险滩,其实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线路,他们会去探讨,哪条线路最安全、最稳妥。喜欢刺激的,他可以走刺激的线路,比较保守的,他可以走稳妥的线路,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安全作为基础。

在过滩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用力去跟波浪激斗,而是顺着水流的方向,寻找她的规律,顺势而为。所以其实道法自然,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在这里,我借用了道德经的一段话,来描述水的感觉。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道德经其实也是在国际上,受到很多人关注的一本书,跟我们一起漂流的这些外国船长,有些已经读过这本书8遍、12遍,当他们问我说,河童你读了多少遍?我很惭愧,我说,“我只读了一两遍”。漂流的人都觉得,这本书非常非常有哲理,而且能跟他们日常的经验,结合起来去思考。

都说漂流者是没有方向感的,也从来不走回头的路,因为水永远只有一个流向,就是从上游流到下游,所以漂流者最需要学习的是怎么顺势而为,顺水推舟。这些词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见得都是褒义词,但是用在河流上,确实非常非常恰当。

漂流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一直都让我觉得学无止境。上面这幅图,中间的那张是大川给队员们讲解河流的系统。在河流上,除了自然科学、生物,也能学到文化,历史,民俗,各种各样的知识非常丰富。其实河童这个名字也是这个来源,因为不管读了多少书,工作了多少年,当我们回到江河,就像孩童一样,什么都不懂,需要重头开始学。我叫河童。

在城市里工作的时候,到了年末,我们总会说,让明年的业绩有怎样怎样的增长,其实在漂流的过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只不过这个对象不是外界,而是内在,就是超越本我。

我很想和大家分享,这位老太太的故事,她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今年67岁,她是从去年66岁开始学习皮划艇,因为在她的人生里面,有一个目标,就是每年去做一些不熟悉的事情,去挑战一下自己。所以去年她选择了皮划艇,从零开始学。在学习了以后,她觉得这项运动可以为之坚持数年,因为在皮划艇里面,这个险滩会分不同的级别。

从最最初级的停水一级,到二级小波浪,到三级河床结构开始有点复杂,到四级有挑战,到五级是非常高的技术难度,她觉得每年只要稍微超越一下她自己,就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她会证明自己还没老,还活着,还很年轻,还有很多能力。其实漂流给我的感受,就是人类不断尝试了解和自己的能力所在。

漂流带给我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正向的思考,因为在漂流活动的救援中,我们不断会强调一点,当你要给别人指向一个方向,永远都要指安全的地方,不会指危险的地方。譬如有一个人掉到水里时,你想告诉他,哪里安全,你不会说,不要游去哪里哪里,因为那里危险,我们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永远都是给下水者指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告诉他,游向一个安全的地方。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眼睛永远都要看到积极的地方,我觉得这也是漂流带给我的正能量。

我的朋友第一次来漂流的时候,都会问我,有没有每天的日程,第一天做什么?几点钟吃饭?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第二天做什么?在哪里?我们会去哪些具体的地点?他们希望拿到漂流这么多天具体的时间点,地点、具体的内容,其实这恰恰是漂流活动的特点,没有。因为在漂流活动中,我们是跟随着河流的节奏走,我们并没有用任何的马达,发动机,所有的都是靠人力。在这过程中我们要试水的流速,风的力度,天气的阴晴,气候的变化,所以我们不可能具体的确定,我们每天几点能够到哪里,所以我们也是提议大家把计时器留在岸上,因为到了河流,就是享受river time,就是河流的时间。

当听到我这些回答以后,还是有人不理解,因为在城市里,我们每天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开始工作、开会、午餐、晚餐、睡觉,都是有时间表的,都是有安排的,那为什么漂流没有哪?其实漂流很像人生,从我们生下来那天,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也没人知道明天怎么样?漂流的乐趣就是探索,享受未知的的未来。

当然这个探索也是有一个保证的,就是我们能带人去的江段,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漂了很多次的,所以虽然不能说出准备的时间地点,但是大概的范围我们会有大概的把握。其实这样的把握,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离开城市以后,能体验到大自然的节奏。

在城市里,其实我觉得是最大的修行。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非常非常地难以集中,有时候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会喊你一声,要过去应答;有时候电话铃声响了,要过去接;有时候微信叮咚一声,还得去看;很难会有时间聚焦在当下,当下的自己。我们的精神和注意力非常容易地会被身边的一切,很轻易地迁移。但是在漂流活动中,因为我们不建议大家带手机,甚至有些江段根本没有信号,带手机也没有意义。反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内心,自己的需求,自己的享受,这段话也是非常有道理:

你漂过的第一条河流将陪伴你的余生

她会时刻浮现眼前

提醒你自己是谁

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引起我人生转折的一条河流。09年之前,我一直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漂流中国做事情。一直到09年的1月,我有机会参与到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大拐弯的一段漂流。那个江段大概是漂了十来天,130公里,金沙江有一个往上突出的拐弯,就是我当时漂的位置。在漂流之前,我原来是一个特别讲究的女孩,从头到脚,每天都配了一套一套,不仅耳环,首饰,包是配在一起,连香水的味道,也要跟穿着、心情配在一起。但是在金沙江漂流的过程中,因为是在野外。很多地方没有人,也没有信号。日常所有的习惯和规律都被打破了,头一两天,我会觉得无所适从,去洗手间也不知道怎么去,帐篷也不会搭。但是到了第三天,当我慢慢的学会了怎么照顾自己,就静下来学会怎么思考了。

我开始会质问自己,我原来所需要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么,显然,在金沙江漂流的这段日子里,我没有很多东西,我照样能活的很开心。那是为了别人的需求么?那我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需求,生活地那么累哪?所以在金沙江上岸以后,我就递交了辞职信,从09年1月一直到2012年,这条金沙江段,我漂了8次,一直到2012年。为什么到2012年哪,因为到2012年以后,它就消失了。

大家看到这个图,是金沙江一库八级,电站的图。当时漂的那个距离,两家人之后,梨园,阿海,那段我飘过,阿海到金安桥我也飘过,金安桥到龙开口我参与的时候,已经在开发了,到12年的时候,梨园电站建好了,所以我只能飘到梨园,上岸以后再把船抬上去,再漂到阿海,但是到2013年,基本上这个江段——梨园到阿海江段已经变成是平水了。

然后到2014年,我再回到这个江段的时候,当年梨园电站的上游,也开始蓄水了,所以这个江段基本上就是一片的平水,没有任何波浪的声音。这个江段已经消失了,它不像长江三峡那么有名,我们可以在各大媒体上看到,“再见三峡”各种各样的广告,召唤我们再去看一遍。其实在中国有很多江河,都来不及召唤,它们就已经消失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公司的英文名叫做Last Descents,就是最后的漂流,因为每一次的漂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个江段。

有人会说,那这个江段消失了,我们就去别的江段,这个河流有什么价值哪?其实河流是非常非常庞大的综合的、天然的博物馆,它里面包括了动植物的栖息地,地质价值,考古的价值,民俗文化的历史,很多很多。就在2012到2014年期间,这个河流博物馆,位于金沙江第二个大拐弯的地方就消失了。在这130公里的区域,栖息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的,就有70多个濒危物种。

▲像这种鱼,当地人叫十八子,学名叫黄石爬鮡。

它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系特有物种。因为除了这两个区域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不会见到这个物种,在金沙江这个段消失以后,我还没有问当地的的村民朋友,这种鱼他们还见过么。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鱼没了,那我们就去吃别的鱼么,就不用吃这种鱼了。实际上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生物链这个概念,不管是这种鱼还是人,我们都逃离不出一个大自然的生物链。当生物链的某种植物或动物缺失时,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存。

▲原貌

▲开发之后

通过这两种照片的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原来的金沙江是非常富饶,岸边的农田很多,村民们非常富足,他们的水是来自山上的,电是来自太阳能,每年的耕地收获是归自己所有,等于纯收入,房子也是自己的,不用交房租。所以他们原来的生活非常非常的惬意。虽然那边人际罕至,没有公路,而且有些地方也没有手机信号,但其实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快乐。

河流的生态价值,其实更大的影响是地质的价值,我们平时走在公路上,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看到岩石这样的褶皱。但是到了河流上,河流其实是暴露了很多地球的秘密,这也是为什么大川的父亲80年代会跟中科院合作,通过漂流的方式研究地球的秘密,不同的岩层会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历史,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图中的这个瀑布,其实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没有去过,因为它的两岸是悬崖峭壁,然后当地的名字叫太子关。传说是忽必烈度江的时候,经过这里,在村子里面,跟一位当地的女性,有了孩子,于是他们把这个孩子叫做太子,又因为这个地方像关口一样险要,所以就把它叫做太子关。这个瀑布非常非常的天然,泉水就从上面岩石和树丛流出来,特别特别的美。每次经过这里,我们都会在下面玩,洗洗手,浇浇头,特别的清凉。

2012年,当我们再回到这个江段的时候,发现水的颜色改变了,变的非常非常的蓝,这种蓝色如果不了解的话,会觉得很美很漂亮,但它其实已经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河流。我们一直找瀑布在哪里,在哪里,后来终于发现了这堆树丛,瀑布已经淹没在这段树丛下面,就是说蓄水之后,这边淹没了大概30多米。

除了生态价值,地质价值,其实这个江段,也有很强的考古价值,这是我们在江边的一个宿营地,叫四川平子花县,其实不止一个化石在这里。上面这张图是三叶虫的化石,它大约是在3亿年前就存在了。这化石也是永远的留在了江底下。还受到的影响的就是民俗文化了,因为这130多公里的江段,它居住着少数民族超过15个,这里列的几个还不完整,还没有把纳西族和其它极少数民族列进去。其中的部分民族只有语言,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只能通过口口传播,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口述历史。当这个江段要淹没以后,所有沿岸的居民都要一起迁到丽江的一个移民村,不管任何民族,他们都要聚居在一起,过汉族人的生活。这种来自土地的传承慢慢就会消失,这种语言也会消失。

▲这一位就是普米族的奶奶,这是她家的厨房

普米族是很有意思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是有文字的。当年打仗的时候,他们把文字记在羊皮上,结果羊皮被狼吃了,所以现在的普米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民族。

▲这是普米族的房子

这个村子已经存在了550多年。每一次我们漂到这里,都会到这个老乡家去吃顿饭,喝喝他亲手酿造的酒。据他自己说,茅台在一些酒商,也是从他这里去拿最早的那部分酒酿。

▲这是村子12年-13年,被拆毁的景象。

还有上面这幅图的岩画,据说是普米族的先人留在峭壁上的。考古专家并不知道,他们还没来得及去研究。这个岩石可能现在也在水底下了,这是我们在淹没之前,大川通过很艰难很艰难的徒步,到那拍下来,希望对日后有帮助。

那江河开发以后会是怎么样的哪?水会被导进导流洞,然后江水就这样断流了。下面这个基础做完以后,基本上就是大家上面看到的那幅图,一库八级,变成一个个的平湖。

上面这幅图来自几年前、在网上的,其实我上面只是讲到对我影响很深的金沙江的故事,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的河流,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同样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叫漂流中国的原因,虽然我们也会带别人到国外去漂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自然江河是怎样的?在他们完全消失之前。

如今很多的河流博物馆,消失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及时挽回。但是也不要太悲观,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的,河流会教给我很多正向的能量,依然有一些河流还在自然流淌,如怒江、通天河、澜沧江……我们希望把握她们最后一线风景,直至他们的声音渐行渐远。

对,大家可能会看到,江段消失以后会失去这样的价值、那样的价值,其实从一个自私的角度,江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这种价值很难用简单的经济数据做一个结论,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片子,这个片子看上去,好像就是说大家各自的感受。但往往是我们现在整个城市化以后,我们作为城市的人,我们需要什么,这是大自然和江河能够给予我们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OTM1NDEzMg==.html?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谢谢你们,刚才那个片子里面,其实几位漂友,他们都是常年生活在大城市,他们在河流上度过了14天的生活,所以也是发自内心的去表达了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其实从自私的角度,河流对人类的价值,远远不止我上面罗列的那些,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无法估量的价值。

刚才群里不少朋友都在问,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作为漂流中国,我们现在做的是这三件事,第一件是带更多的人去看江河。中国的江河,只要我们觉得安全的,我们都会一条一条地到带人去看;国外的江河,也会,但是看国外的江河,也会有所选择,不是单纯地插旗式的旅游,说我们去过那里,我们选择的江段,像科罗拉多大峡谷,她会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然后我们第二件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继续探索和记录自然江河。这个事情其实从漂流中国创办之前、创办以来,一直在做。现在每年公司的创办人文大川,他都会探索中国西部的自然江河,像这段日子他已经出去了四个星期,他跟一些比较顶级的皮划艇选手,在中国西部的江河游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今天晚上不能参与到我们的分享。其实我们明年有一个计划,看能不能把我们收集的结果,出版第一本中国专业的河流导游册。我们还是属于比较小的公司,我们也不想规模化太大,虽然每年能够带到河流的人还是很有限,但只要我们把这些整理的资料,通过著述的方式,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然江河。

第三件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少年的专业漂流综合素质。很多人会误解,就说你们青少年皮划艇俱乐部就是教人划船,其实划船只是非常非常基础和单调的一面,因为他们在游泳池里学习划船的目的,并非拿证书,或者拍张照片很炫。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把这些孩子带到中国的自然江河上,让他们从小就和江河结缘,等他们综合素质慢慢提升后,日后他们就有机会通过河流认知世界,探索他们的未来。

下面我想再放两个片子

一个是今年夏天我们在澜沧江上游做的一个考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MzIyMTYyOA==.html?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另外一个是青少年皮划艇俱乐部的孩子

他们去怒江的一个漂流活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1OTcwOTQ0.html?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大家也可以看一下,从孩子的视角,会有怎样的不一样,这些孩子的年龄从6岁到18岁都有。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带更多人去感受自然江河,继续探索和记录自然江河,继续培养中国青少年的专业漂流素质,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漂流的方式,通过河流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

会有朋友说,因为你们是漂流专业的,所以可以做这三件事,那对于我,完全不是漂流专业的,我能做些什么哪?这个就是我的建议:尽可能地为自己和身边的亲友,创造机会,有机会就去大自然,不管是漂流,还是徒步、登山,骑车、各种各样,都可以。我们会说,我们很想去保护大自然,但事实上除非自己享受过它的神奇、美丽和乐趣,要不我们不可能真正跟她有缘分,去做任何的保护。但是这样的享受,还是要抓紧时间,在他们逐渐消失之前,尤其是中国的自然景观。

这个分享的标题是漂流与人生,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漂流中国的创办人文大川,他对漂流的感受:漂流是让人感受地球生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河流上,你很自然就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生活当中的忧虑和压力都会随着水流飘走;生活的速度是随着河流的速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控大自然—但是你会发现这种“失控”,这种顺其自然才是对的。你只需要看水、读水,和她交流,了解她的喜好和行动,渐渐地成为它的一部分,跟着你喜欢的水流走,该停的时候停,该漂的时候漂。在一般情况下,河流会带着你慢慢的在大自然里走。人,只需要像放松了的海绵一样,跟着河流,不断地吸收大自然的信息。

下面这一段是我自己的体会:

在城市里眼见的世界

原来只是地球上很小的一个角落

大自然中又广袤的天地

河流是地球古老的血脉

跟着这恒久的节奏

让我们了解人生本是一段无常的旅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