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财经 |
【火线】投行大佬怒斥:谁说新三板“大塞车”的?谁说我们不接单的?
2015-09-30 三哥 三板好公司
三哥按:
休假近两个月,三哥这个微信公众号也任性地两个月没有更新,但今天实在不吐不快,因为三哥最近被这样一篇文章刷屏了:《新三板恐怖“大塞车”:7000家排队需两年消化 有券商已暂停接单》
三哥认为,文章可以不专业,但不能连逻辑都丢了,更不能砸了大伙的饭碗。
毕竟,也许证监会某位主管领导正皱着眉头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不能指望他真的懂得市场上这点事儿;至于那些还没有登陆新三板的企业主,读了这篇文章肯定心凉了半截,也许真去花2000多万买壳了,这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写文章要讲究调研充分、逻辑严谨、用词审慎,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选择性解释。三哥这就跟您讲讲:为什么新三板根本就没有“大塞车”,券商也根本没有停止接单。
作为新三板领域粉丝数量最少、更新最慢的小众公众号,如果您不是专业投资者且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请千万不要关注我,更不要继续往下读。
股转系统吹大牛 市场人士乱联想
“大塞车”的说法之所以甚嚣尘上,是因为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同志上周(9月23日)公开吹了个大牛,其讲话中提到:“截至今年8月31日……已与券商签约、正在改制、完成股改、通过券商内核的拟挂牌企业共有6000家左右,业已形成我国最大的基础性证券市场。”
6000家是什么概念?沪深总共只有2780只A股股票,新三板一共只有3585只股票,这相当于把沪深新三板股票数量扩充一倍,而且都在新三板!
主动释放如此惊人的数字,而且统计口径相当粗枝大叶,不符合股转一向闷声发大财的作风。股转系统领导想必是在邀功:“我们支持实体经济大有作为,国务院领导你们到底资瓷不资瓷啊?!”(三哥脑补)
可惜,偏偏有人会错意,看到6000这个数字,就会联想起沪深市场的IPO“堰塞湖”:当年沪深A股800多家在会企业就能延迟三年,新三板这6000家拟挂牌企业岂不是得等到地老天荒?我如果现在才想来新三板挂牌,岂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非也。
其实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是三哥反复强调的“沪深A股思维”,就是那种“穷怕了”的匮乏思维,凡事想到的都是“抢”、“赶早不赶晚”、“一夜暴富”。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这种思维都令沪深A股乌烟瘴气,沦落到赌场都不如的境地。而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分析三板市场,万万不能采用这种思维,因为三板的制度完全不一样,它是注册制。
根据股转系统最新数据:截止9月25日共有1108家在审企业,其中“待出具反馈意见”的只有288家,所有820家已收到股转系统反馈意见的在审企业,从股转系统受理材料到接到首次反馈意见平均耗时仅18.6天,中位数为19天。
1108家企业在审,速度肯定要比以前慢很多了吧?那可不一定。
一个多月前的8月17日股转系统共有573家在审企业,其中416家企业拿到首次反馈意见,平均耗时15天。可见虽然当前在审企业数量增长近一倍,但股转系统首次反馈周期没有明显延长。
数据分析之后,保险起见,三哥又搞了一次民意调查,看看一线专业人士怎么说。
三哥身边有很多在新三板挂牌业务一线的投行人士,年轻的从业三五年,资深的从业近20年,他们的反馈如下:
投行没有“塞车” 压力不大
先从挂牌企业数量冠军申万宏源内部人士的反馈开始吧:
“现在排队塞车谈不上,两个月一般会反馈,像A股一样排队乃至报表过期等情况,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申万宏源投行人士反馈】
“好项目继续接单。一般按照不低于“创新层”标准来;是否接单跟项目本身质地有关,企业本身问题拖延进度。审核时间一般三个月以内。”【国泰君安投行人士反馈】
“8月以来股转公司将初审权下放主办券商,审核速度大大加快。目前从签约到挂牌平均5个月。主要差别在于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财务规范程度,历史出资股权沿革等等。最近二个月上报项目较多,但没有堵单排队或停止接单情况。【金元证券投行人士反馈】
“股转公司审核很快,根本没有排队,现在的速度甚至还比以前要快一些。不存在排队的情况,都是正常反馈速度。”【中信建投投行人士反馈】
“最近做了一家上市公司子公司,财务基本不存在难度,进场到挂牌前前后估计6-7个月即可。”【东方花旗投行人士反馈】
“耗时主要是企业自己原因,规范环保财务等问题,我公司不存在排队现象。”【上海证券投行人士反馈】
“没有停止接单,周期6-9个月,各项目时间不一的原因在改制是难点。”【天风证券投行人士反馈】
看了这么多一线反馈,你还会认为在审企业会卡在股转系统形成“大塞车”吗?
“8月以来股转公司将初审权下放主办券商,审核速度大大加快。目前就是洪峰,是今年以来培育的正好赶在十一前后集中上报,接下来新挂牌公司数量会减少。”一位投行老总向三哥透露。
“此次数量激增,和国庆前很多企业券商突击申报有关。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2015年4月底也曾出现过一周增加400余家排队企业的情况,到了六月份也得以化解。”啃哥张驰亦指出。
可见上次在审企业暴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审企业在股转系统塞车的唯一可能,是有一个和证监会发审委一样的机制,导致反馈速度无法提高。然而,那是沪深A股,不是新三板。
4月30日以后发生的情况告诉我们,注册制的股转系统完全有能力及时反馈,何况8月份已经把初审权下放,现在更是精神抖擞,怎么可能把企业拖上一年半载?
签约不等于挂牌 还得走着瞧
有人会说,“三哥你刚才说的只是1108家在审企业,隋强说的6000家拟挂牌企业怎么办?股转系统再高效,券商这么点产能也完全搞不定吧?听说他们都不接单了。”
“这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前面的收费站。你看到的似乎只有1000多辆车在跑,但是你没看到收费站之后还有6000多辆要上来,而你就在那6000多辆之后。”
这句话不知道吓傻了多少最近打算启动挂牌的企业主,其实稍稍开动下脑筋就明白,这种类比完全没有逻辑。
6000家企业是“已与券商签约、正在改制、完成股改、通过券商内核”的总数,隋强可没有明确说这里有多少家企业刚签约?多少家在改制?多少家完成股改?多少家通过内核?
我们从这四种类型的难易程度分析,看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按照投行一线的业务模式,一般先签约锁定客户,有没有深层次的问题往往只有实地驻场推进才知道,换句话说,能不能挂牌还不一定呢。可想而知,这种只需要签约就能完成的数字,当然占据着6000家企业的大部分。
接下来是启动股改和完成股改。做过投行的都知道,股改是最头疼的一块,公司历史沿革瑕疵层出不穷,股改造成的人际和财务损失巨大,够投行狗喝一壶的,搞个一年半载最后还夭折的项目不要太多。
你以为现在三板壳为啥卖2000多万?就是为了规避股改的种种麻烦,其实借壳上新三板花的时间比正常挂牌还长,根本不可能提高登陆新三板的速度,不信,你给三哥举三个成功案例出来试试?
最后是通过券商内核,现在股转把初审权下放给券商,同时增加了券商的责任,九月初股转系统把一大批新三板企业和主办券商集体拉出来吊打一番,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且据三哥所知,目前各主办券商正在组织自查,10月底前上报自查报告。能够通过内核的数量肯定也不多。
由于股转系统提供的数字没有区分6000家企业具体都处于哪一阶段,更不可能推定6000家已签约企业全部具备挂牌条件,且不可能按照同一步调申报材料。因此由6000家签约企业的数字断定新三板出现挂牌“大塞车”,实为缺乏审慎思考和调研的臆断。
谁说我们不接单的?!
虽然项目多到令人身心崩溃,但十多家券商没有一家跟三哥说要“暂停接单”的,对于牛逼的好企业,他们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节选如下:
“大家都是开门做生意的,怎么会停止接单呢?赚钱的生意,多招人就行了。真实情况是因为股市大跌,行业前景不大明朗,券商扩张的速度降低,着重提高利润率,因此分配人力物力的优先级根据项目质量从高到低来排序。”【广州证券投行人士反馈】
“我们公司有指导性意见,分为传统行业和TMT行业,传统行业要求收入3000万以上净利润300万以上,新兴行业要求宽松一点。标准不强制执行,人力确实紧张,但好企业还是要接,时间节点及申报期相比去年当然有所延迟。”【申万宏源投行人士反馈】
“我司规定传统行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收入1亿、利润1000万或净资产3000万以上。互联网、影视文化、医药等行业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则需要项目组出一个立项报告,说明承接理由。实践当中,由于我公司以IPO、再融资业务为主,三板收费较低,即使达到上述标准,可能也找不到团队愿意接单。目前没有停止接单,但由于股转系统审核要求趋严,主办券商工作量和责任大大增加,收费普遍提高,如果客户不接受,宁愿不接。需要未来有转板可能性或成长性比较好才接。”【国金证券投行人士反馈】
有人一定会说,这不是“嫌贫爱富”吗?不公平啊。
不好意思,这就是“市场化”。想要“公平”?看看沪深A股的现状吧,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
券商根据市场情况选择挂牌企业登陆新三板,总比发审委官僚把持的沪深A股IPO效率更高吧?而且还不用和官僚搞见不得人的交易。
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何况,挂牌只是第一步,挂了牌以后干什么?当然是融资。这可不是只要上市就可以任性妄为的沪深A股市场,由于新三板股票供给没有行政管制,假如企业没有价值,投资者才不会把钱乖乖送到企业手里。
什么是新三板?这就是新三板!
好累,就写这儿吧,爱我三板,别忘了转发。■
(作为新三板领域粉丝数量最少、更新最慢的小众公众号,如果您不是专业投资者且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请千万不要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