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投资大师为何对科技股很谨慎?
(2014-10-24 15:20:45)
标签:
财经 |
分类: 财经 |
早看早受益:投资大师为什么对科网股都很谨慎?
牛牛网> 美股 >美国科网股 207, admin 32分钟前 0评论
投资大师为何对科技股很谨慎?
牛牛网报道:有一个问题被我一直在思考着,美国的科技股为何过去50年表现如此优良,但是长期业绩领先的投资大家们,却都对科技股抱有长期的谨慎态度?其中包括邓普顿、巴菲特、格兰桑、安东尼·波顿、芒格、彼得·林奇、约翰·涅夫、索罗斯等都是这样。
而尽管那些热衷于投资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们在数年间各领风骚,却很少有连续二三十年业绩突出者,有三个原因。
第一,尽管新技术的前景广阔,但是行业的前期局面却十分散乱,百舸争流,在事前谁是最终赢家绝大部分投资者很难判别出。赢家一旦未能押对,行业发展再好也没有意义。
现在如日中天的电商,但对于15年前买了eToys、WebWagon那些后来破产了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又有啥含义呢?
第二,科技股投资人业绩内在的不可延续性被科技进步内在的突变性决定了。从PC年代的英特尔、微软,到互联网1.0年代的美国在线、yahoo,再到互联网2.0年代的推特、MySpace、脸书,从功用机年代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到智能机年代的三星、苹果,貌似漫不经心的每一次技术替换,都有可能演化成改朝换代的颠覆性飞跃,让原有的行业的领头者一夜之间发现护城河被夷为平地,或许进攻者已经绕过旧城在另外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辉煌的新城了。
在每一次的技术变迁中,绝大部分投资人都很难跟上节奏,而一次错判就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投资后果被技术替换的严酷性又决定了。
第三,科学技术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划时代的新技术,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话、收音机、电视、计算机、手机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不变的是贪婪恐惧、喜新厌旧的人性。
新技术肯定是好事情,谁都想要;估值正因为想要的人太多了,就出现过高了。通常任何新技术将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被估值过高透支了,过高的期望最终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网络2
硅谷曾经有过统计,在风险投资的1000个项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总体上是不挣钱的,而这8家则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也就因此变成报纸的头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背面的庞大风险和沿途很多的尸首的可以被掩盖。
但是,在70倍估值的科技股中依然很多人寻觅着十倍股、期望着一夜暴富。
对于科技股其实须要从一种“狗年”的角度去看。狗年是什么意思?三岁的狗就相当于三十岁的人,一个两岁的互联网公司就相当于一个二十岁的传统行业。
比方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还很新,但细心看里头的细分行业,不论是杀毒、游戏平台、搜索、软件分发、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导航等,其实很多领域的前三名,都已经若隐若现地看清楚了。
而很多A股爆炒的公司都在行业的前四名以外,第4名以外的公司在赢家通吃的这种行业里,其实没有多少价值。成长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季报证伪后,这类股票又开始玩资产收购、重组、注入的游戏,仍然很多跟随者,令人感慨。
A股3
现在的将来的成长性跟估值,哪一个更重要?更重要的当然是成长性,但将来的成长性是难掌握的、不确定的,而现在的估值则是可掌握的、确定的。将来的确很重要,但绝大部分人是掌握不了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投资必须把握你能把握的东西。因此对多数人来说,那些当前的盈利能力、资产、现金流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或许更应该买入。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廉价的好公司,安全边际要留意,人弃我取,逆向思维。
这些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其实也是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牛牛网
投资大师为何对科技股很谨慎?
牛牛网报道:有一个问题被我一直在思考着,美国的科技股为何过去50年表现如此优良,但是长期业绩领先的投资大家们,却都对科技股抱有长期的谨慎态度?其中包括邓普顿、巴菲特、格兰桑、安东尼·波顿、芒格、彼得·林奇、约翰·涅夫、索罗斯等都是这样。
而尽管那些热衷于投资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们在数年间各领风骚,却很少有连续二三十年业绩突出者,有三个原因。
第一,尽管新技术的前景广阔,但是行业的前期局面却十分散乱,百舸争流,在事前谁是最终赢家绝大部分投资者很难判别出。赢家一旦未能押对,行业发展再好也没有意义。
现在如日中天的电商,但对于15年前买了eToys、WebWagon那些后来破产了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又有啥含义呢?
第二,科技股投资人业绩内在的不可延续性被科技进步内在的突变性决定了。从PC年代的英特尔、微软,到互联网1.0年代的美国在线、yahoo,再到互联网2.0年代的推特、MySpace、脸书,从功用机年代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到智能机年代的三星、苹果,貌似漫不经心的每一次技术替换,都有可能演化成改朝换代的颠覆性飞跃,让原有的行业的领头者一夜之间发现护城河被夷为平地,或许进攻者已经绕过旧城在另外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辉煌的新城了。
在每一次的技术变迁中,绝大部分投资人都很难跟上节奏,而一次错判就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投资后果被技术替换的严酷性又决定了。
第三,科学技术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划时代的新技术,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话、收音机、电视、计算机、手机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不变的是贪婪恐惧、喜新厌旧的人性。
新技术肯定是好事情,谁都想要;估值正因为想要的人太多了,就出现过高了。通常任何新技术将来可能产生的收益被估值过高透支了,过高的期望最终总是以过多的失望告终。
网络
硅谷曾经有过统计,在风险投资的1000个项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总体上是不挣钱的,而这8家则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也就因此变成报纸的头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背面的庞大风险和沿途很多的尸首的可以被掩盖。
但是,在70倍估值的科技股中依然很多人寻觅着十倍股、期望着一夜暴富。
对于科技股其实须要从一种“狗年”的角度去看。狗年是什么意思?三岁的狗就相当于三十岁的人,一个两岁的互联网公司就相当于一个二十岁的传统行业。
比方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还很新,但细心看里头的细分行业,不论是杀毒、游戏平台、搜索、软件分发、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导航等,其实很多领域的前三名,都已经若隐若现地看清楚了。
而很多A股爆炒的公司都在行业的前四名以外,第4名以外的公司在赢家通吃的这种行业里,其实没有多少价值。成长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季报证伪后,这类股票又开始玩资产收购、重组、注入的游戏,仍然很多跟随者,令人感慨。
A股
现在的将来的成长性跟估值,哪一个更重要?更重要的当然是成长性,但将来的成长性是难掌握的、不确定的,而现在的估值则是可掌握的、确定的。将来的确很重要,但绝大部分人是掌握不了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投资必须把握你能把握的东西。因此对多数人来说,那些当前的盈利能力、资产、现金流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或许更应该买入。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廉价的好公司,安全边际要留意,人弃我取,逆向思维。
这些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其实也是投资中最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