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房的“狼子野心”
(2014-06-05 20:57:36)
标签:
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平安好房的“狼子野心”
2014-06-05臧建军 臧建军和他的小伙伴
5.20当天,狼来了。平安集团豪掷5亿,补贴购房者,吸引客户在平安好房网上购房,这一举措在地产届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最近,平安又要放狼了,6月6号,“好房宝1号”正式开始预约,后面还有好房宝2号,3号,看来平安养了一群狼。
互联网发展演变到今天,从当初的收费,到之前的免费,再到现在的倒贴模式。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似乎山穷水尽,以后的竞争就看谁倒贴的钱多了。滴滴和快的打车的对阵刚过,平安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核心竞争力是:老子有钱,玩得起。
第一只狼如何?
平安在战略上,有些事情是做对了。比如定位一线城市刚需盘;一线城市作为营销高地,刚需需求旺盛,对价格最为敏感,而且大多首置为婚房。在2014年刚需成交低迷的行业形势下,在5.20这样煽情的季节,选择在一线城市选择刚需盘,节奏踏的很好。
但在执行上,有三个痛点,平安好房肯定做不到。
首先,底价做不到。平安好房承诺开发商以均以高折扣的“底价”销售在网上售楼,这个“底价”是什么概念?住宅作为非标准产品,一宅一价,一时一价,房屋定价开发商说了算,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如何判定这是底价,这是其一;其二,底价其实是个伪命题。做买卖有赚有亏,开发商可以亏本卖房,也可以小赚卖房,这个底线谁说了算?标准是什么?是广告宣传价,折扣价,还是表价?显然是说不清的。平安好房上线后,就传出网上标价287万,案场叫价285万的笑话。
其次,线下看房交易做不到。房地产作为人生最大的投资,线下看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相信没有人敢于单凭网上挂出的几张图片,不经中介现场看房,就能直接成交的。
再者,是政策绕不过。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市场没有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仍然是政府说了算。今年政府实行分类调控,更是一城一策;谁能买房,买多大,贷款多少,利率多少,都是政府说了算。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购房者通过中介绕过规则,建立潜规则。这是平安好房在网上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这三个痛点,一个来自开发商,一个来自消费者,一个来源于政府,每一个都能左右成交。
据网络数据显示,5.20当天,平安好房被抢到的房源669套,总成交房屋的总价值近10亿元。这个数据我们无从考证,而且这只是下单量而已,真正有多少能签约成交的,我们得打几个问号。
第二只狼如何?
前面讲的三个痛点,平安好房做不到。我们先抛开政策不谈,站在开发商与消费者的视角来解读下。平安好房作为闯入者,没有开发商资源的积淀,很难在短时间内网罗众多开房源。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既无情感,又无利诱,看看再说。三方博弈当中,最得益要数消费者。如何聚拢开发商的房源,吸引消费者的资金,平安要放第二只狼了。
利诱消费者
“好房宝1号”首期计划发行规模30个亿,2万元一份,每人最多购买十份。好房宝的投资者可以享受的大华基金年化5%~6%(“T+1”赎回)收益率;年底买房时,投资者可以得到一笔平安好房追加的6%~8%房积金。二者叠加后的预期收益率是14%左右。基金购买者可在180天内可以随时赎回。稍后还会推出好房宝2号、3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作为营销人士,看出来了,这是“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饥饿营销+烧钱”的模式。这个的确又是一大利器,能引一批消费者为之折腰。
拉拢开发商
同时,平安好房亦在与几家开发商协商首付分期付款事宜。只要开发商同意购房者在24个月内缴清首付,愿意合作,平安好房与之签约后,就可以将此产品提供给想买房但暂无资金的信誉客户。24个月,对房地产来说,可以经历一个短周期波动了,同时也能拖死很多资金流紧张、重度贫血的开发商了。再加上客户资源的获取与客户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拉拢开发商估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只狼来势汹汹,甚于第一只狼。平安好房招式凶狠,似乎招招都要了房地产中介的命。但是清醒的人应该能看出,在光鲜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首先,狼是要吃肉的。开仓烧钱的模式不可能持久,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作为出口,终将是昙花一现;其次,平安好房只解决了房地产金融的问题,而所有的金融模式,都是为线下成交服务的,平安好房不解决我们之前讲到的三个痛点,再怎么折腾也是隔靴搔痒。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国的常识出发,我们相信平安好房消灭不了中介,最多只能成为房地产中介,只不过换了一种盈利模式而已。但这样一个局外者放狼搅局,带来很多新的理念,也是我们局内人躬身反省的时候了。
与狼共舞,且行且珍惜。
2014-06-05
5.20当天,狼来了。平安集团豪掷5亿,补贴购房者,吸引客户在平安好房网上购房,这一举措在地产届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最近,平安又要放狼了,6月6号,“好房宝1号”正式开始预约,后面还有好房宝2号,3号,看来平安养了一群狼。
互联网发展演变到今天,从当初的收费,到之前的免费,再到现在的倒贴模式。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似乎山穷水尽,以后的竞争就看谁倒贴的钱多了。滴滴和快的打车的对阵刚过,平安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核心竞争力是:老子有钱,玩得起。
第一只狼如何?
平安在战略上,有些事情是做对了。比如定位一线城市刚需盘;一线城市作为营销高地,刚需需求旺盛,对价格最为敏感,而且大多首置为婚房。在2014年刚需成交低迷的行业形势下,在5.20这样煽情的季节,选择在一线城市选择刚需盘,节奏踏的很好。
但在执行上,有三个痛点,平安好房肯定做不到。
首先,底价做不到。平安好房承诺开发商以均以高折扣的“底价”销售在网上售楼,这个“底价”是什么概念?住宅作为非标准产品,一宅一价,一时一价,房屋定价开发商说了算,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如何判定这是底价,这是其一;其二,底价其实是个伪命题。做买卖有赚有亏,开发商可以亏本卖房,也可以小赚卖房,这个底线谁说了算?标准是什么?是广告宣传价,折扣价,还是表价?显然是说不清的。平安好房上线后,就传出网上标价287万,案场叫价285万的笑话。
其次,线下看房交易做不到。房地产作为人生最大的投资,线下看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相信没有人敢于单凭网上挂出的几张图片,不经中介现场看房,就能直接成交的。
再者,是政策绕不过。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市场没有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仍然是政府说了算。今年政府实行分类调控,更是一城一策;谁能买房,买多大,贷款多少,利率多少,都是政府说了算。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购房者通过中介绕过规则,建立潜规则。这是平安好房在网上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这三个痛点,一个来自开发商,一个来自消费者,一个来源于政府,每一个都能左右成交。
据网络数据显示,5.20当天,平安好房被抢到的房源669套,总成交房屋的总价值近10亿元。这个数据我们无从考证,而且这只是下单量而已,真正有多少能签约成交的,我们得打几个问号。
第二只狼如何?
前面讲的三个痛点,平安好房做不到。我们先抛开政策不谈,站在开发商与消费者的视角来解读下。平安好房作为闯入者,没有开发商资源的积淀,很难在短时间内网罗众多开房源。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既无情感,又无利诱,看看再说。三方博弈当中,最得益要数消费者。如何聚拢开发商的房源,吸引消费者的资金,平安要放第二只狼了。
利诱消费者
“好房宝1号”首期计划发行规模30个亿,2万元一份,每人最多购买十份。好房宝的投资者可以享受的大华基金年化5%~6%(“T+1”赎回)收益率;年底买房时,投资者可以得到一笔平安好房追加的6%~8%房积金。二者叠加后的预期收益率是14%左右。基金购买者可在180天内可以随时赎回。稍后还会推出好房宝2号、3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作为营销人士,看出来了,这是“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饥饿营销+烧钱”的模式。这个的确又是一大利器,能引一批消费者为之折腰。
拉拢开发商
同时,平安好房亦在与几家开发商协商首付分期付款事宜。只要开发商同意购房者在24个月内缴清首付,愿意合作,平安好房与之签约后,就可以将此产品提供给想买房但暂无资金的信誉客户。24个月,对房地产来说,可以经历一个短周期波动了,同时也能拖死很多资金流紧张、重度贫血的开发商了。再加上客户资源的获取与客户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拉拢开发商估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只狼来势汹汹,甚于第一只狼。平安好房招式凶狠,似乎招招都要了房地产中介的命。但是清醒的人应该能看出,在光鲜的表象下,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首先,狼是要吃肉的。开仓烧钱的模式不可能持久,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作为出口,终将是昙花一现;其次,平安好房只解决了房地产金融的问题,而所有的金融模式,都是为线下成交服务的,平安好房不解决我们之前讲到的三个痛点,再怎么折腾也是隔靴搔痒。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中国的常识出发,我们相信平安好房消灭不了中介,最多只能成为房地产中介,只不过换了一种盈利模式而已。但这样一个局外者放狼搅局,带来很多新的理念,也是我们局内人躬身反省的时候了。
与狼共舞,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