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但斌
但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545,293
  • 关注人气:300,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但凡需承受的  往往很有价值

(2014-04-04 18:10:47)
标签:

财经

分类: 投资经典文章
但凡需承受的  往往很有价值
2014-04-04 东方红资产管理 少数派报告

与价值投资结缘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法国兴业银行做证券研究员,后被派到纽约工作,偶然听人提到BenGraham的证券分析、安全边际、内在价值,Mr. Market…

于是,我兴奋地向法国总部建议采纳价值投资理念。十年后,他们被我烦得没办法,就说:“我们准备在纽约搞个1500万美元的小基金,你去负责吧。”言外之意,我可以按照我的理念操作。

1978年我又接触到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自此,我们开始受这两位价值投资大师的影响。
 
在我看来,价值投资就像一定帐篷,里面可以容纳各种人。Graham的方法偏静态,潜在收益小;而巴菲特的方法不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但有更多定性的方面,一般人不具备他那般对行业的判断能力。
 
差不多六七年前,BillRuane曾统计过,在美国(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专业投资机构中,真正价值投资最多只有5%。
 
投研过程
 
首先不是通过电脑程序选股,因为需要检查会计项目,并做必要“调整”。
 
比如一家林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上有从上个世纪买入的林地,标明是1美元一公顷,这显然需要重估,现在在南部最少要1000美元,在西北部至少要2000美元。这些电脑不会“自动”筛选出来。
 
在对即将投资品种研究上,一定是依靠内部研究力量,因为卖方研究针对的是那95%的非价值投资机构。即使是公开信息,也要仔细核实并作出必要的调整,因为美国现在每一个首席财务官,都力争在不犯法的情况下把数字往大了报。
 
把数据列出来,然后进行定性的判断。以巴菲特投资为例,70年代初,华尔街都认为报纸业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不值得投资,而他分析,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垄断,当地的企业,特别是百货类企业,无一例外地会选择当地报纸做广告。
 
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价值投资者不是反对增长,但一个盈利却没有增长的行业,并不是一个没有价值的行业。有护城河的企业,可以看到未来五至十年都有保持盈利,总好过投资那些只有过去三年暴增20-25%,而后……所以价值投资者会关注那些看似很平凡很无趣的行业。
 
继续讲投研过程。研究员负责跟踪我们买入的股票,大部分情况是我们买入在先,研究员负责跟进,他们还会帮助基金经理进一步研究新的投资逻辑。
 
拿我来为例,我会通过读报,或者翻翻卖方报告,找些可能引发投资思路的点。对于价值投资者,魔鬼就在细节。有时研究员调研完后会跑来告诉我这个想法不怎么样,只要能说服我,我也会接受,所以一定要确保研究员有足够的时间提出自己的投资逻辑。
 
我们要求研究员对相关行业能给出3-5个特点,不需要写出来。但在我们研究完报表和相关数据后,一定要跟基金经理详细沟通。
 
有个小插曲,我女儿六七岁时,老师问她父亲从事什么工作,她很惭愧地说不知道。我也不想跟她讲投资行业,就说:“我的时间一半自己阅读,另一半与别人谈话”。“这不算工作!”

可这确实是我的工作。我在阅读过后,要花很长时间和研究员交流,确定他们从每个角度了解这个行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让他们回去继续调研,最后我们会确保从分析的角度能够达成一致,即我们的确了解这个行业,而同时判断市场确实定价错误。
 
对价值投资者,他的优势一定不在掌握特殊信息,而区别在于如何解读。就像巴菲特投资报纸行业,他知道超出华尔街的信息么,没有。他只是认为比起销量增速放缓,报纸的广告收入更重要。
 
资历较浅的研究员需要注意
 
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打交道要小心。巴菲特曾经说过,划船时,关键不是你多么强壮,而是你的船是不是在漏:我们关注的是管理层的“质量”。
 
研究员只有做好功课,一开口,管理层就知道还能不能对你撒谎。有句话说得有点夸张,但有几分道理,管理层要么什么都不说,要么说他本不该告诉你的信息,虽然也许他不是有意。
 
事业早期挫折
 
那是1997年末,刚刚出现几个月的净赎回,总公司就把我们基金“卖”了。1997年秋时我们的规模是60亿美元,但到2000年春,就只有25亿美元了,现在我们的规模超过350亿美元。
 
我的感受是,如果你确认自己所做的决定有利于股东,即便他们当时不认可,长远来看受益者是你和你的事业。

就像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长期的业绩异常出色,但他的股东投资回报却远逊于他。因为那些股东都是在他业绩好时进入,刚出现几个月下跌就迫不及待出局。
 
怎么看待宏观
 
价值投资者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但我们不能不关注自上而下,因为我们已经或将要投资的企业的内在价值的“假设”不是永久繁荣,至少未来一两年的大环境不会很糟,否则估值会过高,加大组合风险。所以,我们所谓的自上而下主要是从负面的角度看,近期有何特别风险?
 
(精译注:以下这段回答发生在2007年初,现在看来虽已过时,仅供参考)例如,我们是处在25年信贷繁荣期的末端(80年代初开始),中间只有90年代曾短暂间断,其它大部分时间,企业只要不是出现偿还能力问题,而仅仅是流动性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比如1990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SamZell的房地产帝国。但在各国央行的不断干预下,从墨西哥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到俄罗斯危机,到长期资本倒闭,到互联网泡沫,再到今天的次贷问题,二十几年的“辉煌”很有可能几个月就灰飞烟灭。
 
Peter Bernstein说过,有些时候,关键的不是最终导致整个体系崩盘的概率有多低,而是结果会有多糟糕。跟你说十分之一的概率你会输掉50美元,这个没什么,但跟你说百分之一的概率你会死掉,就是这个意思。投资界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专业人士觉得,只要别人也往下,我“往下”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监管部门一直限制中产阶级与对冲基金发生“亲密接触”,但公募领域已经形成这样的局面:一百万的股东中,大部分是中产阶级,再加上一些机构账户,如果我们的基金搞砸了,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很难。2000年到2003年,一般基金经理损失30-40%,很多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工作,或者卖掉游艇。
 
所以,我记得2005年1月,我正式退休后,漫步在中央公园,觉得如释重负,无比轻松。1979年掌管基金以来,它就像是我的孩子,这么多年来只有我一人独立管理,也有些特殊。虽然真正的价值投资谁来掌舵应该没有区别,但就如此多的资产而言,还是留下了一定空洞,所以我决定2007年“复出”,而且扩张研究员队伍,组合管理还是人越少越好,人多并不一定做得更好;但研究员应该更多,每个人专注自己的领域。
 
如何看待风险?
 
我们认为风险不是波动性。我很佩服公募领域杰出价值投资者Martin Whitman,他不仅投资能力出色,理论功底也很强。
 
他曾在书中区分暂时性和永久性资本损失,前者指你买的股票从35跌到27,如果你检查自己前期功课没有漏掉重要逻辑,而且买入后一直跟踪公司,情况并没有明显变化,那应该越跌越买;后者指你承认自己错了,要么是最初分析有失误,要么公司业务模式变差,那就该出局。
 
就连巴菲特40多年的致股东信都承认自己会跑输大盘,他本人也说过投资不需要高智商,需要有好的性格。
 
说到性格,心理学告诉我们总有人是天生悲观,有人天生乐天,真实的人生介于两者之间。投资也该如此,不必每天都跑赢,只要长期下来成功即可。
 
有基金经理会说,不行,我的老板或者股东会fire我的,其实你只是不想自己受苦而已。汤姆汉克斯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A League of Their Own,他演一名棒球教练,当时一位女生跟他抱怨:“这个好难”,他说:“当然,否则,大家就都来玩棒球了”。但凡需要“承受”的事情,往往很有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