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 在听风就是雨的国内还不跌个稀里哗啦

标签:
财经杂谈 |
分类: 但斌观点 |
朱毅专栏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饮食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一句“不得出售碳酸饮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饮料”,碳酸饮料愣是从“等”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受到特别关注,也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枪打出头鸟,毕竟碳酸饮料里有带头大哥啊,从这个角度看,有些对不起可乐这位饮料大腕了。
继1886年第一瓶可乐诞生距今127年间,以饮料日不落帝国的王者风范,培养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忠实拥趸。狠心揭开其有意为之、弄得神神秘秘的面纱,不难发现,这种对健康而言几乎一无是处的碳酸饮料,硬是凭借地毯式轰炸无孔不入的海量广告,诱惑和培养了25岁以下的主力消费人群,早早就习惯了这种口感。还能在渴了喝、饿了喝、就餐喝、天天喝之间,生发出仿如在品味穿越厚重历史、分享体验地球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前任总裁很是坦率:“可口可乐99.7%是水和糖,不做广告,谁还会喝它?”
除却增加肥胖、骨质疏松、龋齿、衰老风险之外,以及尽管有冤屈,但被指责也人心所向的,可乐焦糖色生产中伴生的可能致癌产物,以及媒体大为渲染的苯甲酸钠、阿斯巴甜、甜蜜素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风险……若换了别的饮料,早就被唾弃得死无葬身之地了,但可乐可谓硬骨头,面对海量负面报道,我自岿然不动。
不过,此番,碳酸饮料———当然包括且主要包括可乐,眼见着就要在北京校园内销声匿迹了。此举一出,赞声居多,嘘声不乏。支持者欢呼早该如此的迟到之喜,反对者质疑行政手段禁售令的无据可查。
禁,不算标新立异,前有众多践行者的榜样,碳酸饮料在全球校园内已如过街老鼠,京城此禁只是和国际接轨而已。美国和意大利饮料协会都流淌着责任的血液,主动参与呼吁校园禁售,英国禁止儿童电视节目时间段出现蛊惑孩子的碳酸饮料广告,韩国首尔禁售令已实施五年……
禁,始于北京,也是不得已之后的意料之中。当下中国中小学生大步流星进入肥胖流行阶段,10-12岁的城市男生胖占鳌头,北京尤甚,扒拉5孩子,就能揪出1小胖墩。倘若把城市男女生一起算,超重和肥胖率虽不敌美国,但胜西欧,还见小学男生们,正铆足劲,意欲冲击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白人儿童的高水平肥胖率呢。
禁,始于校园,不应终于校园,始于京城,不当囿于京城,全国各城市皆可仿效复制:为垃圾食品设门槛,勇敢向其说不。学校如此,或许会被嘲笑为一厢情愿,以及被诟病为保姆式管理,但这是从健康角度出发,着眼于拯救胖而无力的现在,用明亮的坦荡,明确地向未成年人传递了健康的饮食观。食育千里行,始于校园之准和不准。只要假以时日,孩子们会懂学校之用心良苦,能理解可乐只是广告概念上催生的自以为是的欢乐,不乐是广告无法掩盖的实质。
禁,和自由无碍。不少人会坚持争取“我的吃喝胖瘦我做主”的自由,生而为人,吃是为了活着,也是为了享受活着的一种重要方式,怎么吃,如何胖,看似应该属于受保护受尊重的基本人权。但放眼全球,现在似乎大势所趋图谋限制这种自由。多年以前,世卫组织就试图建议征收肥胖税而饱受争议,但几年之后,英国保险公司断然对投保人成功开征“肥胖税”,肥胖投保人要被多收取50%的保费;随后,此风竟然累及天上的胖子,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向超重乘客征收“肥胖税”。此外,墨西哥真刀实枪对垃圾食品额外征税,丹麦也举起了征收脂肪税的大棒,法国据说要对高热量的巧克力征税。如此种种可见一斑:这些因膳食模式、生活方式不健康所导致的胖,以及由胖衍生出来的各种疾病谱,其巨大的财政支出,已然让各种社会形态均感觉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社会行为规范。
禁,是教育者尽了教育的责任,适度的身体惩戒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被允许,何况不准喝碳酸饮料?另外,局外各种理由的反对者,大可不必过于忧虑,随着公众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消费会决定市场,市场将引导企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和企业的与时俱进都是可以预期的。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