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仁堂:老药新开发成“重头戏”

(2012-12-16 06:16:48)
标签:

财经

股票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同仁堂:老药新开发成“重头戏”  2012年12月15日  北京日报

实习记者 张倩怡

  同仁堂崇文门店,昨天上午买药的顾客不少。“原先吃药丸都得捏着鼻子,现在做成胶囊、口服液,吃下去就容易多了!”来北京出差的廖先生听说感冒药有十来种,满意地购买了感冒清热口服液。

  传统中成药只有丸剂和粉剂两种剂型,但同仁堂适应市场需要,着力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丸剂、散剂、膏药、药酒、片剂、颗粒剂等24种剂型。同仁堂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23.18%和26.85%,新剂型的开发功不可没。

  在位于南三环的同仁堂研究院,专设有多剂型试验与生产中心。这里,价值数百万元一台的傅立叶近红外仪、高压液相仪、气象色谱仪,都是用来分析药品成分、分离药品剂型的。白色蜡壳裹住的黑色大丸中药,在中药中被称为大蜜丸。直径2厘米的大蜜丸让不少年轻人觉得难以下咽。为此,同仁堂去年专门立项对六味地黄丸进行剂型改变,将大蜜丸分别改剂型为小蜜丸、浓缩丸、软胶囊。

  看上去虽然只是把药丸由大变小,实际上却不是件容易事儿。在制剂车间里,记者看到了药剂研究中的一个小环节:干挤制粒机。一人来高的机器顶端密密麻麻分布着4、5个刻度表,通过下方漏斗形的管道,放进机器里的药粉在压力作用下就可以变成颗粒。按下几个按钮,右手稳稳控制着调节压力的扳手,负责操作的李工程师开始了试验。有了响声,可管道里不见有颗粒出来。看到记者疑惑的神情,李工笑着解释说,“药粉的湿度、进入机器后的流速、机器的压力这些可得一一试验,可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这样一个看起来操作简单的试验,就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剂型改变会不会改变成分、影响药效,这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每个剂型的改变大概需要3到4年时间。”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说。

  不仅是在老药的新剂种上做文章,中药的特殊性使得替代品开发也成为同仁堂对老药进行二次开发的重要内容。用赛隆骨替代虎骨,就是一个例子。去年,通过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科研人员发现来自高原鼢鼠的“赛隆骨”治疗风湿病的药效与传统虎骨相比是1:1。与稀缺的虎骨不同,高原鼢鼠大量存在,而且还是破坏植被的害畜。“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这样的发现,价值不亚于开发出一种新药!”田瑞华回忆说。

  自1992年至2011年,同仁堂集团共进行剂型改革、增加规格、药理研究、临床研究等老产品二次科研108项,完成了大蜜丸自动化包装技术、小丸机制法一次成型技术、近红外在线质量控制技术等6项重大技术创新,获得专利授权130件。

  (本文为第四分团报道)

  (原标题:同仁堂:老药新开发成“重头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