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该对股市承担怎样的责任?--安邦咨询评论
(2012-11-12 17:42:42)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监管部门该对股市承担怎样的责任?
自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开幕以来,各级领导释放了不少有趣的政策信息,尤以11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集体采访时的表态为甚。他表示,对于股市的下跌,监管部门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等于完全的责任和绝大部分的责任。他并称,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存在不可逾越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投资的理念等。
监管层的这番表态稍让人感到意外,因中国政府部门的一把手绝少在公开场合正面谈论责任问题。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看出本届证监会领导班子的务实与开明。只有承认责任,才能有动力推进改革。
那么,监管部门该对股市下跌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否意味着,为应对股市连绵下跌的局面(正如当前这般),监管部门将采取切实行动,救市护盘?要知道,这与证监会此前的表态截然不同。在今年早些时候,证监会连续公开表示“不救市”、“不暂缓IPO”、“不干预市场”,而若要对股市下跌承担责任,监管部门需要表现得更加积极一些。
首先,从理论上看,监管部门无需也不能对A股市场日常的涨跌负责。从短期来看,个股与指数的波动主要受资金流动影响,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市场情绪、投机氛围、投资者心理等诸多偶然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前一阵遭暴炒的浙江世宝,便是非理性投机的产物,监管部门只能尽提醒责任,而难以对此形成有效的约束。从实践上看,证监会、交易所与上市公司均对暴炒有所警示,但收效甚微。假使监管部门执意为短期波动承担责任,只能像不久前市场所传闻的那样,利用行政命令要求基金与券商自营部门只买不卖,为十八大搞“献礼”,但这显然与监管部门的职责不符,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从中长期看,影响股价涨跌的偶然性因素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一般而言,股市的中长期走势与宏观经济、市场制度、行业景气及企业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在健全的市场制度下,投资者将更加理性,股市的涨跌也将与经济周期相符合,也就是所谓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并非所有的下跌都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只有那些中长期的,与经济周期及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下跌,才需要在制度上寻找根本原因。
最好的例子便在中国。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的实体经济迎来了腾飞,市场中的流动性也比较充沛,但A股却连跌了5年,一路下探到998.23的低点,接着便在2006年至2007年蓄势爆发,走出了波逾6000点的行情。事后分析2006年至2007年的行情,众多评论均指向2004年开始,2006年基本完成的新一轮股权分置改革。正是这轮政策红利的释放,在实体经济与市场流动性均未显著好于前期(至少没有股指所表现得那么夸张)的情况下,推动中国A股走出一轮前所未有的牛市。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何制度的变革能对股市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简单的解释是,股价的本质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制度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外部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与分红水平。之前的那轮股权分置改革,基本上解决了大小非、同股不同权的问题,提高了小股东在企业经营事务上的话语权,改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形成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正因如此,才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并形成良性循环,甚至剑走偏锋堆起了泡沫。
对于这一届证监会来说,所面临的情况与当初类似,甚至更糟,因宏观经济形势已不复当年之勇。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红利释放殆尽后,新一轮改革才刚刚兴起,市场还未见到行之有效的改善。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自然要为股市的连绵下跌承担一部分责任,这也为接下来的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让股市更像投融资的平台,而非大赌场,让好企业赚更多的钱,分更多的红,同时淘汰差企业,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可预期的将来,可能只有当这样的市场初步形成之时,我们才能迎来A股的长期牛市。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