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上河图》的迷惑

(2012-09-03 10:23:49)
标签:

文化

杂谈

教育

分类: 其它、综合

《清明上河图》的迷惑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9-02 作者:马凌 

http://pics.oeeee.com/9/c0/9c04e24ccde45a54/Thumb/347271/dkra100201.jpg

    《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曹星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 12年4月,69 .00元。

  马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高中时代,曾想报考中央美院的史论专业,因此勤奋地背过大量“知识点”,譬如:《清明上河图》宽多少厘米,长多少厘米,上有人物多少,牲畜多少,船只多少,桥多少……

    枯燥吗?其实这里是大有埋伏的。由于传世的《清明上河图》版本极多,著名本子就有三十余,加上各类文献夹缠不清,文人意见多有扦格,而民间演义诡谲横出,网络文章以讹传讹,这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却是不易回答的。就以图上共有多少人物来说吧,一般课本只作500余人,而有人在翻拍的图像上以小米粒做标识,一个人头一粒米,最后扫下全部米粒来点数,饶是这般,有人数出684,有人数出815。

    使问题更复杂的是大学者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的一条注释,他援引日本江户时代名儒斋藤正谦(1797- 1865)的《拙堂文话·卷八》,提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画里有一千六百四十三个人和二百零八头动物。”因为短短一条注释没有详细展示上下文,所以一般好事者误以为这就是现在定为真本的、北京故宫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本的统计数字。殊不知,斋藤正谦的原文如下:“轮王寺府,藏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东厓翁尝得观之,有跋载其《绍述文集》,谓‘为人凡千六百四十三,禽鸟鱼兽凡二百八’,其盛可知矣,平生恨未一见也。”此处的“东厓翁”是指日本学者伊藤东涯(1670-1736),他著有《绍述先生诗文集》。就是说,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一个曾藏于日本轮王寺的本子,斋藤正谦并未亲见,他是从前人伊藤东涯的著作中摘引了数字而已。可惜,谬种流传,不少媒体文章谈及《清明上河图》人物数字时用了这个“1643”,更离谱的是,“斋藤”还常被写成“齐藤”。

    人数关涉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何以相差近一倍?难道我们的“石渠宝笈三编本”仅仅是《清明上河图》“残卷”?历来持“残卷说”的不乏其人,比如1950年在“东北货”中重新发现这一国宝的鉴定大家、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以及将这一国宝调往北京故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还有在古书画鉴定界极富声望、有“徐半尺”之谓的徐邦达先生。对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院本《清明上河图》,上绘人物4000余,一直画到汴京城外的金明池,也足见大家对“全本”的“共同想象”。(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留下的谜团最多,争议也最多。比如张择端是何朝代的画师?何以画艺如此杰出却在画史上湮没无闻?此画主题是什么?既然宋徽宗有题识,为何不被收入《宣和画谱》?自此后的收藏史中,它数度入宫出宫,故事多多,何为信史?最让古今文人争讼不已的是画面上的图像,譬如:既然表现清明时节,何以多处出现西瓜?

    加拿大艺术史学者曹星原教授的专著《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恰如老胥断狱,情理悉符,意随笔到。她抛却那些有关作者、版本和著录的老生常谈,将石渠宝笈三编本视为真本和全本,也把“西瓜”一类的枝节话题弃之不理,集中精力攻克八个问题。一为画题考,指出《清明上河图》表现的确为春景,“清明”并非特指的“清明节”这一天,而是“清明节气”。二为跋文考,通过仔细分析时序最早的五篇跋文,推断出《清明上河图》并未被金人掠入宫廷,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不知所终。三为功能考,说明此图不是图记、图谱、图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俗画,而是更趋向于教化性。四为内容考,指出本图表现的是“河市”,而不是一般的“市肆”,特别强调漕运与酒楼两方面。五为背景考,通过经济史相关文献,分析汴河漕运对于开封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王安石变法所引发的党争。六为风格考,提出该画不符合宋徽宗“宣和体”气息,而更接近神宗朝李成和郭熙的笔法。七为主题考,也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提出从美术研究的角度,一件作品的中心画面往往表达了主题,而《清明上河图》的中心部分表现的是一条大船正在逆流通过虹桥时,在急流中失去控制,但无论是桥上、河边的过往行人,还是船上的男女老少,众人齐心协力努力控制局面。由此推论说,这幅画的主旨不在于歌颂清明盛世,而在于暗喻直面困境、同舟共济的精神。八为收藏考,也是又一个重点部分,论证神宗向皇后族系与《清明上河图》的复杂关系,大胆假设本作品是向皇后出于对母家名誉的保护,也出于对神宗治世政策表达溢美之意,而委托张择端创作的作品。此后向皇后扶植宋徽宗登基,因此宋徽宗有机会在《清明上河图》上留下双龙印,但由于本画属于向皇后私藏,所以未载入《宣和画谱》,却记入了向皇后弟弟向宗回的《向氏评论图画记》。在书中,八个问题环环相扣,各个论点相互支持,颇有别开生面、成一家之言的气势,不愧是十年磨一剑之作。(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本书在方法论上既强调物质-图像性的分析,比如构图、风格、笔墨等等,也重视艺术社会史的研究,比如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去还原宋代历史语境,这使作者的数种“假说”很有说服力。但是,艺术史学者的阐释目的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忠于事实,她构建的这一整套阐释像是个七宝玲珑塔,哪一根柱子撑不住,都会引发致命的连锁反应。譬如《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作者并不能证实是向宗回,如果不是,向皇后族系与《清明上河图》关系的推论就难以成立。又譬如,“画面中心表现主题”是西方艺术通例,但是《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手卷形式,视线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而移动,所以有没有“画面中心”还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艺术史学家大卫·卡里尔(D avidC arrier)深谙当代西方艺术史学界的“相对主义”,他认为,艺术史学者读书读得越多,视觉参考物收集得越多,阐释也就发挥得越多。曹星原在《后记》中承认,“虽然我为《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事物论证了一个相对能够与宋代社会观念吻合的解说,但是仍然不应该称为定论。”新型的艺术史不再认为阐释的目的是揭示作品独一无二的“原意”,每种新的阐释都容易受到反对观点的质疑,所以讨论总是开放性的,这也恰是艺术史的魅力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