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造假丑闻从美国蔓延至德国等--安邦咨询评论
(2012-07-06 09:23:00)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中概股造假丑闻从美国蔓延至德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继绿诺科技、嘉汉林业、多元水务、东南融通等海外上市中概股爆出造假丑闻之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的中概股亚洲竹业也陷入质疑声中。这家名为亚洲竹业股份公司的福建企业,于2007年在德交所主板上市,以基于当年预测盈利数据的近30倍市盈率、17欧元的发行价筹资约10.4亿人民币,获得15倍的超额认购,创下当时德交所上市认购倍数的新纪录,认购者包括富通银行、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洛希尔私人银行等重量级机构。据报道,国内某金融中介机构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亚洲竹业在德交所的公开财务数字与其境内经营实体的工商年检财务信息存在重大出入,涉嫌财务造假”。除了国内国外两份财报数字打架之外,亚洲竹业还存在关联交易信息、重大交易信息未披露等违规行为。上述人士表示,福建数家企业都扎堆在德国上市,已有迹象表明,有问题的不止亚洲竹业一家。他们已准备就亚洲竹业问题向德国金融服务监管局(BAFIN)投诉,后续还将继续关注其他德交所中概股问题。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接连不断的中概股造假丑闻正迅速消耗着中国上市公司的声名。在美国市场上,中概股已几乎被做空者玩了个遍,做空机构甚至把手伸到了香港,但最终因失去信息优势陷于失败。不过,德交所中概股的诚信危机,将让做空者重新嗅到机会,预计将有更多的在欧洲上市的中概股被狙击。这也是中国企业为经营不规范与假账成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别人的地盘上,国内的这一套是玩不转的。
央行再度降息的市场反响可能并不热烈
中国央行7月5日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6月7日降息之后,今年之内第二度降息。虽然中国央行每月一次的降息频率略超出市场预期,但降息这一趋势仍然在市场预料之中。巧合的是,今天欧洲央行也同步降息0.25个百分点。国内外央行同时降息,会不会显著地刺激国内市场呢?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国内市场对降息的反响可能并不会热烈,实际上,他在此前分析降息的影响时曾表示,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现状下,降息的作用并不会很大。陈功认为,这次非对称降息将会压低利息空间,由于力度不大,应该还是尝试性的。当前国内市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不足。即使降息,资金并不会同步进入实体经济。此外,降息也无助于解决目前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问题,而且随着利率降低,资金流出银行的情况反而有可能加重。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能够拿到大量贷款的国有企业,将会降息政策中受益。从政策操作来看,现在刚进入下半年,央行想立刻以降息奠定稳步放松的政策基调,以刺激市场信心。但在看空的心态之下,市场反而会担心:6月份的经济下滑是否超过预期?总体来看,市场对央行再度降息的效果不要预期过高。
过度投机将让温州金改寸步难行
温州金改刚推出来时,曾引来市场一片叫好,惟安邦不为所动,认为只有先把屁股给擦干净,温州的金改才有可能走上正轨。目前看来,很遗憾,这一判断正逐渐成为现实,一场担保危机正在温州蔓延。据温州市服装协会副秘书长张文介绍,他十分关注温州的这场担保危机,它造成的后果会比去年的民间借贷危机更严重。民间借贷主要基于个人投机或者说“炒钱”,出了问题,影响的是家庭或者是比较小的范围,而担保危机影响的是多家企业,而且基本上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实业企业担保,才会被银行认可为有效,正是这类企业构成了温州经济的基本面,担保危机影响的就是这个基本面。乐清可谓是这场危机的重灾区,据他调查,乐清全市共有50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300多家,300家中有一多半可能涉及担保问题。要是这么多企业都出现了担保债务问题,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北京温州商会某成员则进一步认为,担保危机还有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就是让温州商人群体中那种宝贵的信任没有了。他认为,温州商业圈的那种信任传统、信用基础此刻已完全不堪一击,而“在一个缺失信任、人人自危的环境里,如何能够创业?”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温州的这场担保危机主要源于温州人这些年的过度投资和投机。近年来,温州资本迅速由实业转型金融,将融来的钱用于炒房、炒矿、炒股、炒期货,甚至炒钱——放高利贷,但是这些投机生意一旦遭遇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发生逆转,譬如房地产调控,就造成巨亏,而为这些投机生意融资提供担保的许多企业也必然伴随着银行逼债陷入风雨飘摇。央行温州支行撰写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温州1100亿民间借贷的总盘子中,仅有35%用于实业经营,其他都用作各种投资和拆借。一家大型银行的内部人士透露,央行的这个数字太保守了,温州实际用于投机的资金比这要大很多倍。如此看来,温州金改要想杀出一条血路来,非得先了结现有的危机不可,在此之前,以往的过度投机将让温州金改寸步难行。
世界上没有“大而不能倒”的神话!
日前,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了美国最大的九家跨国银行按照《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要求拟定的所谓“生前遗嘱”。九家银行提交的文件显示,如果这些银行陷入无法偿还债务的状况,并非“大而不能倒”,这些银行有信心在不依靠纳税人援助的情况下进行拆分或破产。这些文件再度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巨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真的是“大而不能倒”吗?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政府救助来看,似乎是这样,在雷曼破产之后,美国政府出手救了“两房”、贝尔斯登、高盛,似乎这些金融机构真的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但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大而不到”这回事!这只不过是市场或政府编织出来的一个神话。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的表现来看,之所以说是“神话”,那是因为政府在推卸政府责任,掩饰监管缺位。推动救市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这个问题上,就不是一个成功者。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尚且可被颠覆,哪里有一个大企业不能被破产的?美国市场上也不乏大企业破产倒闭的先例,安然大不大?雷曼大不大?不是一样倒台吗?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和市场如何应对这些风险,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大企业的倒台,这导致了在监管上的缺位。事实上,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金融危机之后也承认,美国需要一个不存在“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体系,必须通过改革解决机构规模问题,并设立经培训的合格监管者负责破产清算。现在美国政府采取的“生前遗嘱”措施意味着,市场公平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这些巨无霸企业。在我们看来,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做法,同样值得中国的政府部门借鉴。那些整天把自己与国家安全划等号的国企巨头,就是在变相地表示自己“大而不能倒”,从而反对反垄断改革。实际上,这又是一个一戳即破的神话!
京东商城会不会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噩梦?
安邦一向相信,世界上没有“大而不能倒”的公司。不过,对于京东商城的投资者来说,现在京东就处于“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如果京东商城还不能顺利上市,已经投入巨资的风险投资和PE们很可能会欲哭无泪。早在去年9月,业内就有消息称,京东计划启动IPO,融资高达40亿到50亿美元。在此之前,普华永道也开始进驻京东为IPO进行财务审计,不过后来普华永道因故退出,德勤接手了这项工作。今年6月18日,市场有传闻称,京东已悄然开始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IPO申请。不过,数日之内,它们又中止了这一进程。而京东人士表示,京东2013年之前不会考虑上市,目前所有的市场消息均为谣言。但京东的投资者可能并不这么想。作为一家抢眼的互联网商,京东商城分别于2007年8月、2009年1月获得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1年4月,京东又号称获得了共计15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DST、老虎等共6家基金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投资。拿了这么多钱,京东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曾有传闻称,京东在2011年的收入为212亿元人民币(流水含平台269亿元),毛利率为5.5%、配送费占比6.6%、广告占2.3%、技术和管理费用率在1.5%左右、净亏损5%左右等。但京东有关人士表示,京东自从2011年开始就不再对外宣布任何数字了。京东何时赢利、何时上市,成为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有投行曾预计,京东今年亏损有可能加大至3.16亿美元;同时,物流布局仍需大量投资。刘强东此前曾说,2012年内物流投资,将达36亿元。此外,年内增加2万员工、组建干线物流车队等,都将使其资本开支大幅提升。据称,在上市暂时无望的情况下,京东已经在开始准备D轮融资。既不赚钱,又不上市,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对期望退出的投资基金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