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负增长隐忧 寿险公司趸缴抬头

(2012-04-05 13:26:33)
标签:

财经

股票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负增长隐忧 寿险公司趸缴抬头 2012年04月03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邓雄鹰 万涛

  保费下滑风险仍是不可承受之重。

  截至3月30日,A股上市保险公司2011年年报已全部亮相。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601336,股吧)(601336.SH,1336.HK)保费收入分别为3183亿元、 1240.94亿元、 932.03亿元、947.97亿元,虽然分别同比增长了0.03%、28.1%、6.1%、9.9%,银保渠道保费却普遍下滑。

  深陷寿险行业性转型之困的保险巨头,虽对营销渠道转型和发展期缴已有共识,但整体保费下滑态势下,趸缴保费卷土重来已露“尖尖角”。2011年,平安个险趸缴规模保费同比大增2.36倍,令业界侧目。

  寿险业纠结转型之际,财险业利润则在国内外环境的利好推动下稳步提升,新渠道拓展渐入佳境。

  寿险趸缴猛增

  寿险转型、银保保费下滑的大背景下,上市保险公司各有烦恼。

  上市险企中,平安寿险对银保渠道的依赖度相对有限,2011年寿险营销员渠道规模保费收入占比高达85.45%,使得公司在2011年寿险转型中受影响较小。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寿险个险渠道首年趸缴规模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8.83亿元剧增到2011年的63.31亿元,剧增了2.36倍。

  同时平安寿险新单增长遭遇挑战,其2011 年新单规模保费下降6.7%,个险新单规模保费增长了7.3%,平安整体寿险业务的增速主要依靠续期业务。

  新单保费增长压力可从平安寿险2011年的产品销售策略中窥得一斑。2011年3月和9月,平安相继推出限时、限额、限量销售的趸缴产品“财富一生”,和首款趸缴终身返还型银保产品“富裕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冲保费效应明显。

  趸缴增速过快和新单保费下降引发业界关于保费持续增长的担忧。中银国际证券研报认为,虽然平安寿险受银保渠道影响较小,但营销员产能和数量上的增长都已面临瓶颈。

  其他上市保险公司的转型纠结并不亚于平安。

  新华保险虽努力推动业务结构调整,重视发展长期期缴产品,但其过度倚赖分红险、银保渠道和趸缴的问题并未明显改观。

  2011年,新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566.92亿元,占比59.8%,其中首年趸缴保费高达234.23亿元,虽然在银保渠道保费中的占比由2010年末的52.04%降至2011年末的41.32%,但仍较高。

  在当前分红率下降、银保未放松及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新华还面临较高的退保风险。2011年新华保险退保金150.47亿元,较2010年猛增95.16%。为此,2011年新华保险分出保费同比变动了1725%。

  保费增长压力下趸缴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也时有体现。记者获得的2月上海寿险行业交流数据显示,38家寿险上海分公司当月期缴新单保费总计仅3.37亿元。

  而在2月,上海银保渠道趸缴保费达38.77亿元,较1月环比增长30.19%。趸缴保费在银保新单保费中占比达到92%。今年1月,这一比例也高达91.8%。趸缴占比过高问题突出。

  国寿和太保进行价值转型的努力较为坚决。但国寿由于银保保费占比高达45.53%,面临严峻的业绩下滑压力,2011年已赚保费同比增长仅为0.1%。

  太保寿险自2011年以来实施“聚焦营销、聚焦期缴”战略,业务质

  量有所提升,公司代理人团队和产能均正增长。但由于增员、银保销售压力俱在,在2012年也显现增长疲态。

  平安寿险、新华和太保寿险前两月累计保费收入分别实现12.18%、17.52%、0.66%的同比正增长。但三家公司2月保费均出现超过15%的环比下降。

  国寿前两月保费收入794亿元,增幅由1月的同比增长11.9%快速回落至目前的-6.15%。2月当月保费收入同比降幅达25.6%,为2011年1月以来降幅之最。

  国寿表示,2011年个险渠道的新业务价值贡献80%左右,2012年个险渠道将提高中长期期缴业务的发展。

  财险业进入“最好时光”

  与处在寒冬中顾影自怜的寿险业不同,2011年俨然成为国内财险业的“最好时光”。

  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三家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2011年,三公司保费收入分别为1733.72亿、833.33亿和616.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3%、34.2%和19.5%。其中,以电销为主的新渠道业务发展渐入佳境,保费占比大幅提升。

  2011年平安产险电话车险共实现保费收入221.9亿元,占比继续提升至26.6%,同比大幅上升6.3个百分点。太保产险2011年包括电网销和交叉销售在内的新渠道保费收入共73.66亿元,同比大增227.1%,占总保费的11.94%。其中,电销收入达53.73亿元,同比增长397%,占总保费收入的8.71%。

  人保财险电销部一位人士透露,2011年人保财险电销保费收入约80亿元,今年轻松就能过百亿,未来目标是占总保费收入的20%以上。

  从利润水平来看,2011年人保财险净利润再创新高,达80.27亿元,同比大增51.8%。其中承保利润80.16亿元,涨幅达188.3%。

  相比之下,平安产险净利由2010的38.65亿元增加28.8%至49.79亿元,太保产险净利增幅最小,同比增长7.3%至37.6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人保财险的车险承保利润占比首度出现大幅下降。2011年人保车险承保利润46.75亿元,占盈利的58.3%,较2010年的92.5%大幅下降34.2%。

  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称,这主要得益于2011年人保企业财产险和工程险等业务承保利润的大幅增长。人保企业财产险业务承保2011年扭亏为盈,承保利润3.3亿元,承保利润率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

  事实上,得益于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保单承保环节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险行业近两年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

  2011年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下降3.7个百分点至94%;平安同比略有回升,为93.5%,高于2010年的93.2%;太保最优,为93.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关于商业车险市场化开闸对全行业综合成本率水平造成大的影响,降彩石表示,综合成本率将会有一些小幅波动,未来行业综合成本率水平将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广发证券(000776,股吧)研报亦预计产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有望保持稳定。

 

“人造”利润隐忧: 平安、新华资本承压

本报记者 包慧 万涛 深圳、北京报道

  四大A股上市公司2011年共实现净利润489.18亿元,平均同比下降20.77%。如果以一年360天计算,四家去年每日合计赚1.36亿元。

  其中,新华保险(601336,股吧)净利润27.99亿元,同比增长24%居首;中国平安(601318,股吧)194.75亿元,同比增长12.50%;中国太保(601601,股吧)83.13亿元,同比下降2.85%;中国人寿183.31亿元,同比下降45.48%。

  什么蚕食着保险公司的利润?利润的逐年下降,是公司经营原因还是行业特性使然?

  利率上限保底

  以四家保险公司披露的数据看,2009年-2011年,保险业业绩增长率一直处于持续放缓趋势。这三年,太保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86.33%、16.32%、-2.85%;国寿为71.81%、2.26%、-45.48%;平安为879.05%、24.69%、12.5%;新华分别是309.86%、-15.45%、24%,为四家公司中2011年业绩增速回升的唯一一家。

  保险公司实现利润很简单,“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两条腿走路。

  两者之和构成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而投资收益则是保险业主要利润来源,投资结构中,资产占比不及20%的权益类投资的作用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保险业并不容易走出“靠天吃饭”的宿命。

  金融机构的运作并不神秘,其实就是依靠一定的渠道或成本获得资金,然后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领域,赚取差价。对于银行而言是“息差”,而保险公司则是“利差益”。而保险业恰恰在这两方面——获得资金和投资运作,均享有行业特性天然带来的优势。

  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并不是源于保险行业自身的能力,而是拜监管规定这一尚方宝剑所赐。据寿险定价规定,保险产品定价主要考虑预定利率、死亡率和费用率。

  但是,保监会对寿险保单预定利率却有一个不超过2.5%的上限规定。这使得中国的寿险企业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

  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保险业投资收益令人炫目。据保监会数据,保险行业总体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以来,分别为4.3%、3.1%、2.7%、2.9%、3.6%、5.8%、12.2%、1.9%、6.4%、4.8%、3.60%,11年来平均收益率为4.6%。

  对照前述最高2.5%的保单预定利率,保险业投资运作的资金可稳定地获得2.1%左右的“利差益”。这样的童话还未结束。

  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保险业截至2012年1月末的总资产已达6.03万亿元,其中投资资产5.5万亿元。以4.6%的平均收益率计算,全行业可能获得的“利差益”1155亿元。而四家A股上市的险企巨头2011年的总利润也不过489亿元,由于定价上限形成的“利差益”对于保险业的利润影响可见一斑。

  浮亏少计提寅吃卯粮

  四大上市险企中,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新华保险增长24%,而最低的国寿则同比下降45%,同为寿险公司,利润增幅却有天壤之别。

  部分险企增速明显好于往年,有准备金释放的因素,也要看浮亏减计是否充分。

  “我认为中国人寿2011年报是最靠谱的保险年报。”一位匿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称,“原因在于我不是很喜欢平安和太保的对待长期负债的态度,这两年是保险业的低谷,销售乏力,特别是投资业务缺口大直接影响到准备金的评估。减计不充分,对2012 年业绩有压力。”

  以新华为例,其浮亏仅减计了9亿元,计提比例仅8%。而利润下滑最厉害的国寿,浮亏减计了129亿元,计提比例高达28%。平安浮亏减计26亿元,计提比例为11%,太保浮亏减计28亿元,比例17%。

  另外,按现有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的一些股权投资还不体现于当期的利润表。这些股权增值可以“藏”起来,只有卖出时才能体现。例如中国人寿入股广发银行、参加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增发,及参股南方电网等,股权增值收益都是暂时在年报上看不出来的。

  从准备金的因素来看,2011年中国人寿补提32.68 亿准备金,新华补提2.95亿准备金,补提准备金即减少了相应的利润。而平安和太保则分别释放10.59 亿和0.5 亿准备金,增加了公司的利润。

  对此,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减值损失计提过低,那么保险公司实际上是在寅吃卯粮,将亏损的风险留给未来。大家期待(股市)来一个6000点,赚上15%抹平空账,但谁能预知6000点什么时候来?”

  他认为这样虽然不影响利润,使得收益率更好看,盈利更平滑,但相对杠杆率提高。国寿直接冲减利润,表现是账面难看,业绩起伏,但守住了偿付能力。平安和太保的业绩固然更好看,但放大了企业本身的风险,需要不断向市场融资。

  截至2011年末,国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0%,新华受益于股东增资和A/H股上市,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上升为155.9%,但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及融资规模偏低,与150%的监管水平逼近,资本依然较紧张。

  2011年底太保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3%,太保产险为202%,集团为302%,压力不大。

  2011年底中国平安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产险为166%,据广发证券(000776,股吧)测算,2012年中国平安寿险、产险业务的实际资本分别需要增加88亿、47亿,共135亿才可满足监管要求。

 

四险企投资浮亏超450亿 今年控制权益资产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靠投资收益撑起利润半边天的保险机构,深刻感受了资本市场的阵阵寒意。有券商根据2011年保险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统计,受2011年“股债双杀”影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保险公司累计投资浮亏至少达到了450亿元。

年报显示,国寿、平安、太保、新华2011年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51%、4.0%、3.7%、3.8%,分别较2010年下降1.6、0.9、1.6和0.5个百分点。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寿险老大国寿净利润同比下滑达到45.5%。

投资净收益率超总收益率

总投资收益率一片跌声,四大保险公司净投资收益率却齐齐上涨。

年报显示,国寿、平安、太保、新华2011年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8%、4.5%、4.7%、4.1%,均一反常态地超过了总投资收益率。

这主要是由于,净投资收益率提高主要来自于定期存款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及债权型投资利息收入等大幅度增长;而总投资收益率则还要考虑证券买卖收益的减少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

根据广发证券研报,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四家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由公司承担的税后浮亏分别为196亿、116亿、109亿和28.87亿元,总计达449.87亿元,这还不包括因股市下跌所带来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浮亏。广发估计权益类投资成本约为上证指数2500-2700点。

广发证券认为,这些浮亏并不计入当期损益,但根据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投资的股票、债券品种出现浮亏后,如果出现浮亏的幅度和时间达到一定量化指标后,未来可能需要计提,进而可能影响到总投资收益率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净利润表现。当然,如果资本市场好转,投资的股票、债券价格回升也有可能消化掉目前的浮亏。

2011年,国寿年报显示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3.31亿元,同比下降45.5%。谈及净利下降,国寿表示主要“是受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导致的投资收益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

四大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寿2011年初的权益投资仓位占比较高,这使得其更易遭受资本市场的冲击。符合减值条件的权益类投资资产增加,国寿2011年末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646.2%。

太保同样因遭受资产减值重创影响净利润表现,2011年取得的83.13亿元净利润较2010年下降了2.9%。

资本市场连续走低,国寿随后减少了权益资产的仓位,截至2011年末,该公司股票和基金投资合计占比由2010年末的14.66%降至12.08%;太保亦然,2011年权益类投资占比较2010年同期降低了2.4个百分点至10.25%;此外,新华保险2011年末股权型投资在投资资产中的占比也较上年末降低了5.5个百分点至7.8%。

反其道行之的是中国平安。该公司2010年末权益类仓位仅9.8%,便在2011年股票估值走低时大举增仓。虽然2011年股市惨跌,平安的权益投资比例仍由2010年末的9.8%升至2011年末的11.5%。仅在2011年四季度,平安就建仓1亿股。

增仓之举目前看来还未为平安带来明显的投资回报。年报显示,虽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但2011年平安受国内外股票市场大幅调整的影响,净已实现及未实现的收益由2010年的43.72亿元大降至2011年的亏损9.61亿元,可供出售权益投资的减值损失由2010年的5.40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6.06亿元。

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2011年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为295.16亿元(2010年为292.72亿元),总投资收益率由2010年的4.9%降至2011年的4.0%。

“圈地”银行股

即便权益投资仓位调整、银行股在2011年整体下跌2.1%,也未熄灭保险机构的购买热情。除平安大手笔完成和深发展的并购交易,国寿、平安、太保均在2011年大笔购入银行股。

Wind资讯截至3月29日统计的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四季度,包括国寿、平安在内的保险公司新增11.2亿股银行股。

以平安为例,除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深发展外,平安持有的前十大上市公司股权已由2010年末的3家增至2011年末的5家,分别为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和浦发银行。平安用于购买工、农和建三家国有行股票的初始资金由2010年末的106.94亿元猛增至2011年末的326.34亿元。

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德贤承认目前对银行股属于“超配”。陈表示,银行股价虽然有所下降,但去年仍带来了8亿分红。

陈德贤看来,虽然银行股目前有很多争议,但对保险的长期投资特性来说,仍是好品种。平安盈利模型在考虑不良资产可能上升、利率自由化等因素后,认为未来大银行股的年度盈利增长仍可能保持10%以上,因此会长期持有,暂时不打算减持。

除了银行股,保险资金还利用利率上升的机会加大了定期存款等固息类配置。国寿、平安、太保定期存款总额达8281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1466.5亿元,年利率一般在5.5%至5.8%之间,锁定未来3-5年收益。目前,这一配置思路并未改变。

太平洋保险资产管理总经理于业明表示,“总的来说,今年权益资产比例会进行控制,资产配置策略和去年一样总体防御,今年新增资金和投资资金将主要放在定息资产类,以提升全部资产的利息水平。”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同样表示,“今年仍将控制权益类投资占比,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

陈德贤则相对乐观,他认为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呈U形,利率呈L形,股市呈W型,“最坏预期应已过去,目前正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责任编辑:闫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