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散户缘何淡看港股大扩容
(2012-01-10 23:50:09)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香港散户缘何淡看港股大扩容 2012年01月10日 深圳特区报
港股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部分。港交所连续数年在全球IPO发行规模上持续保持前三,作为散户的中小投资人,对在港交所的IPO大量发行上市,也有抱怨。但外界却极少能听到,个中原因何在?
目前,在港股市场上,70%是机构,三成是散户。这种投资人结构,决定了市场博弈主要在机构之间展开,股票定价完全由机构话事,散户几乎成为补充或点缀。在牛市中,各类投资人都欢迎IPO的大量发行;抵制、抱怨或反对的声音,几乎全部只能在熊市期间发生。
尽管这样,散户们并没有消极等待被严重套牢,而是另有一套自在“活下去”的生存之道,那就是搏杀于股本权证和期指牛熊证市场。港股在2004年就坐上全球证券衍生品老大的位置,迄今一直保持。因为发行权证利润丰厚,自那时起,各大国际投行就纷纷在港股市场上发行花样繁多的各种权证。
2005年,高盛当时在一年内就可以发行超过200只权证,至当年6月,港股的权证数目已达1072只之多;那年8月交通银行权证限制刚解除的第一天,各发行商就推出了9只交行权证。到去年11月为止,包括衍生权证、股本权证、牛熊证及股票挂钩票据在内证券化衍生产品成交额,香港以5381.22亿美元,继续排名全球第一位,较第二名韩国多一倍。其主要标志的权证和牛熊证合计成交,在去年10月19日占股市总成交达41.37%,创历史新高。
去年10月,权证火爆成交绝对值不及历史天量纪录的2008年,但因港股正股的成交持续低迷,其相对占比却反而创出历史新高。港股每100元成交中,有超过40元来自权证等衍生品。
港股在去年下半年跌得稀里哗啦,但牛熊证却热爆全城。在港股每天的十大成交中,“赌单边”的恒生指数熊证竟可以占据四席。有当地学者指,轮证的成交额已超过澳门赌场的成交额,香港已沦为大赌场,衍生产品市场畅旺将令大市更波动。
由于权证和牛熊证“以小搏大”的杠杆特征和T+0规则,当日可以炒无数个来回。恒生指数当天振幅在3%至4%的上落,加上15倍牛熊证的杠杆,牛熊证的价格就可以上落50%的振幅,吸引大量散户参与其中、乐此不疲。高频交易的投资者,更会以10多分钟便炒一个来回;T+0的规则便利,让多数参与者都在玩“即日鲜”和“半日鲜”,真正持仓过夜的投资者极少,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过夜风险。
牛熊证、权证占大市成交比例迭创新高,真实反映出中小投资者对熊市中买卖股票缺乏信心。香港虽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港股中的个股和板块分化极其严重。据当地媒体在去年10月20日的一项统计,1572只股票中,有872只股票在10月19日当天的成交少于过去3个月平均成交的50%;少于过去3个月平均成交10%的股份更达405只,不少股票甚至出现零成交;很多股票价格当时都只是净资产的1/3。这就说明,除了一部分股票长期沦为“仙股”,股价低于0.1港元/股之外;还有一批股票长期乏人问津,自然也无法让散户对其有兴趣。散户们只能追寻成交热络的品种,当然要远离随时可能破发的新股IPO.
港股IPO的规则是,90%是“配售”给机构大户投行,只有10%才是“公开发售”给散户。机构大户一旦因破发而套牢都没有抱怨牢骚,散户则更无需怨天尤人。
近年来港交所陷于“纽伦港(Nylonkong)”的情结。按照美国《时代》周刊的说法,“了解‘纽伦港’就能了解当今世界”。港交所当然希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比肩纽约和伦敦,又怎么可能会让新股一遇破发,就官式下令冻结或减缓IPO的发行上市速度,这岂不是让世人笑话,太不够国际一流水准的“范”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