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至庄专栏:经济模型中的两种预期理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15
经济人之邹至庄专栏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和托马斯·萨金特。授予前者是为了表彰他对计量建模的贡献,授予后者是为了表彰他对推动理性预期假说在计量模型中使用的贡献。
计量模型是一组表述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这些变量包括总收入、总消费支出和总投资支出等。有一类变量是反映决定经济行为的预期。如果消费者相信他们未来的收入会增加就会增加消费;如果他们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就会减少消费。1957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出版了《消费函数理论》,后来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该书中,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总消费和预期收入或者说持久收入成正比例,好比等于后者的80%。而预期收入是如何确定的呢?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来确定预期收入。弗里德曼使用部分调整的预期。根据这种假说,消费者每年按当年收入与预期收入之差乘以系数(百分比)来调整他们的预期收入。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再加上上面讲到的部分调整的预期假说确定持久收入,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解释消费的方程:消费是由去年消费与今年收入两个变量决定的。
根据理性预期假说,经济变量的预期是由计量经济模型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经济学家有一组方程来解释经济的变量,这组方程就能用来产生模型中的变量的预期。以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为例,消费等于持久收入的八成。理性预期假说假设模型是正确的,去年的持久收入就是去年的消费除以0.8。如果持久收入按某个常数缓慢变化,而我们知道去年的持久收入等于去年的消费除以0.8,今年的消费是0.8乘以今年的持久收入,因此今年的消费等于一个常数再加去年的消费。这就是由理性预期决定持久收入的持久收入假说。根据这个持久收入假说,今年的收入不是影响消费的变量,与用部分调整的预期假说确定持久收入的不同。
1985年我发表了一篇论文,使用1952年至1983年的数据解释中国大陆的消费和投资,发现由理性预期决定的消费函数是成立的。我使用1978年至2008年的数据重新估计了同样的模型,发现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在这两个时间段都是成立的。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改变了中国的许多经济制度,但我的两个方程对两个时间段同样成立。
最近我使用台湾1951年至2010年的数据估计了消费和投资方程,发现投资方程和在中国大陆经济中成立的投资方程一样,但消费方程满足弗里德曼的预期假说,即持久收入假说以部分调整的预期为基础。今年收入影响了今年的消费,违反了由理性预期决定的消费方程。
由理性预期决定消费为何在台湾不成立呢?台湾当局在1995年成立全民医疗保险,增加了民众的持久收入,这种政府的决定是计量经济模型不能预期的,这是理性预期假说错误的原因。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学家已经放弃了部分调整的预期假说而完全支持理性预期假说。这个台湾消费方程的研究使得我重新考虑部分调整的预期假设可能是正确的。我指出了两个不同预期假说可能正确的条件和理性预期假说可能错误的条件,就是当经济模型不能预期某些经济变量的时候。(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