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解《百年之后——致妻》赏析(杨志学)

(2011-03-05 19:51:00)
标签:

情感

岁月

文化

修业

分类: 诗歌文学等

百年之后

  ——致妻

  大 

  

  百年之后  当我们退出生活

  躺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

  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

  是多么安宁

  

  百年之后  我们的儿子和女儿

  也都死了  我们的朋友和仇人

  也平息了恩怨

  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

  

  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

  就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

  一切都有了结果  我们不再担心

  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

  

  聚散都已过去  缘分已定

  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

  时间宽恕了我们  让我们安息

  又一再地催促万物  重复我们的命运

  ——选自《诗刊》2004年第1

  

  从1999年到2001年,即世纪之交的两三年里,全国范围的报纸、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关新世纪的诗章。《诗刊》也不例外。它在19993月号就发表了程维的《告别与眺望——作别二十世纪》这首酣畅、大气、沧桑与梦想交织的诗作,随后在199912月号集中推出了《倾听新世纪的足音》诗歌专辑,发表了丁芒、朱增泉、苗得雨、张学梦等23位诗人的作品,后又在20008月号头条位置刊发了汗漫的长诗《初春之书:祈祷》。这些以新世纪为主题的作品虽不乏对人类生活的沉痛反思,但总的说洋溢着欢呼、憧憬的欣喜格调。

  大解的《百年之后》写于2003年,首发于《诗刊》20041月号。其诗情的触发和完成显然跟“一百年与一百年相遇”的世纪氛围有关。不过,经过了步入新世纪两三年的情绪沉淀,这首诗显得格外从容、内在,它虽然采取的是“赠给妻子”的个人化角度,但由于感受深,诗意足,笔法老到,使诗凸显出一种荣格所谓的植根于人类记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阅读之下,一种全人类的普遍情感在我们身上回应。这就是共鸣。

  确实,此诗的成功在于高度提炼,节制有度。从“我”和妻子,到“我们的儿子和女儿”,再到“我们的朋友和仇人”,最后到“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其间过度非常自然,而弦外之音又弥漫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一词的含义可以具体缩小为“我和妻子”,也可以无限扩散为“所有的人”。

  笔者与大解相识,还曾因工作与其在新疆同居一室数日,深感其诗如其人。此诗令我深深地感动。“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而时间又“催促万物  重复我们的命运”,“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就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是的,读着这样温暖而有力的诗句,我想,感动的又何止是我一人?

  一首短诗,唤起人情感如此,看来,诗的潜移默化力量真是不可低估。

  亲爱的读者,愿你远行的路上永远有诗陪伴!《诗刊》愿与您同行!

  

   (原载《名作欣赏》20077月号,《扬子江诗刊》20076期)
转自:中国作家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