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调水决策不能重蹈三峡工程的覆辙!--安邦咨询评论
(2011-06-08 17:13:50)
标签:
财经杂谈祖国 |
分类: 其它、综合 |
西线调水决策不能重蹈三峡工程的覆辙!
安邦在6日的研究简报中曾报道,就在国内对长江中下游大旱灾与三峡工程的关系众说纷纭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日前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的思路。
按王光谦的说法,他们提出了一套西线调水方案,计划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他还透露,6月2日,一位原中央领导召集王光谦等人听取了有关西线调水的汇报,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线调水到时间了”,“原来以为这是50年之后的事,现在却有必要着手考虑了。”
据称,西线调水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缺水。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用水量大增,再加上长江、黄河上游来水日益减少,出现了全国性的缺水。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东达上海,南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如何解决问题?国内盯上了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国内有专家称,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江水在我国境内的开发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因此要考虑西线调水。
这一番披露言之凿凿,仿佛西线调水已经箭在弦上。不过,对于如此重大的调水工程,以当前中央领导人对科学决策的重视,相信不会如王光谦所说的那般轻率。学者们有时抢先将一些想法公之于众,把事情“问题化”,难免不掺杂了以舆论倒逼政策的私心。
不过,如果不是学者在那里编造,对西线调水问题就要认真来对待了。中国对能源、矿产和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自然资源都必须为经济增长服务,许多地方政府和国企先斩后奏上马重大工程的事情就时常发生。中国已有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非科学决策”的前车之鉴,因此,西线调水工程未经科学论证就被政府强行推上马的可能性,非常值得警惕。
中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决策,往往是由水利水电部门和主管投资审批的发改委系统来主导,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过程往往带有很大的倾向性,对经济效益考虑多,对生态环境考虑极少。一旦工程得到高层领导的首肯,科学决策往往会退居二线。虽然仍有许多决策评审的环节,但往往在评审人员的选择上,就把持不同意见者排除在外。因此,绝大多数时候,中国的重大工程评审是“自己评自己”。
其实,在中国的重大项目决策中,备受诟病的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反而是比较民主、将争议公开化的一个项目。至少在决策程序上,三峡工程经过了全国人大的投票表决——当时全国人大2633名代表投票表决,最终以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投25票获通过,三分之一的代表投了反对与弃权票,是建国至1992年全国人大反对与弃权比例最高的一次表决。不过,三峡工程的表决让投资决策部门看到了风险,此后中国数万亿的高速铁路建设(包括投资额1300多亿的京沪高铁),则聪明地避开了全国人大的表决,直接由政府部门审批来搞定。
科学决策除了决策程序的科学性之外,对生态及环境的考虑也是重要一环。多个沉痛的教训显示,重大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都是出人意料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按照王院士给出的西线调水方案,基本上要穿越整个青藏高原,仅从拉萨至格尔木的距离就达1142公里,经过之处都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高寒地区,也是长江、黄河等母亲河的发源地。如此大范围的跨流域调水,将会产生巨大的工程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则可能是毁灭性的。此外,大量取水之后,对于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水系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也存在极大的未知数。尤其要注意的是,这几条要挖掘潜力的江河都是跨越多国的国际河流,专家们所称的“在中国境内没发挥什么作用”的说法很荒唐,这几条源自中国的江河,孕育了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文明,也是这些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如果中国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上游拿坝一砌,弄不好会引发强烈的国际争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们已有许多教训的情况下,如果西线调水不经过科学决策就贸然上马,那将是一次极为粗暴、不科学的决策尝试。中国决不能在重大项目的决策上,再重蹈覆辙!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