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刺激经济的副作用正在中国显现
通货紧缩的阴云和凄惨的就业状况,让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再次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反观现在的中国,正忙着节能降耗、控制通胀。中美两国现在面临的情况与两年前已颇为不同。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震动。面对急剧下跌的资产价格和近于干涸的信贷市场,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动用了近8000亿美元以稳定金融体系。美国家庭的消费支出迅速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部门遭遇了一段艰难时光。但是,此时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十分健康的,银行手中的次贷头寸微乎其微,国内的信贷市场运转正常,而外部需求的减少又不是中国可以改变的。在此情况下,如果2009年中国愿意接受一个较低增速的话,其实可以静候外部需求的自然修正。事实上,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现在出口状况基本已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当然,中国当时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决定以大幅增加投资来弥补出口的下降。于是,4万亿的刺激方案随之出台。抛开这种“突击花钱”的投资效率不谈,这一大规模的方案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于是2009年新增贷款达到10万亿之巨,到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高10.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高23.3个百分点。资料显示,2007年全年新增贷款不过3.59万亿,而2008年为4.9万亿。可见,去年货币的增速远高于正常年景。这么多钱砸下去,效果当然可观,“保八”任务轻松完成。今年,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继续,信贷总量还不能大幅缩减,今年央行给出了7.5万亿左右的空间。
毫无疑问,这两年中国央行向经济中投放了太多的货币,已经远超经济增长的需要。这些“多余”的钱并不会无端地消失,社会产出水平一时间也难以跟得上它的脚步,于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便随之而至。去年,资产价格率先对其作出反应,于是有了股票市场的反弹和房地产市场的再创新高。到了今年,由于高房价引起民众的一片讨伐之声,政府不得不出手调控,使得资金又失去了一个重要出口。再加之气候异常,影响了农作物生产,小到大蒜、生姜,大到小麦、玉米,此起彼伏,通胀率不断走高。即便是政策重压的房地产,只要政府稍一沉默,便又蓄势待发。
大量投放货币,不光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压力,还扰乱了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经历了金融危机,欧美银行在政府注资、监管改革后,渐渐重归强健。而我们本来还算健康的银行体系,经过这一轮“救市”,健康程度反倒下降了。去年,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现在又要费心费力地整顿清理,防范风险,结果如何仍是未知数。而且,银行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张,使得巨大的再融资需求像阴云般笼罩着今年的资本市场。现在想来,今天如此辛苦忙碌,可能都是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中国似乎乱了阵脚。今天回过头去看,如此大规模的刺激和货币投放,实在是有些反应过度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汹涌四溢的货币大潮和暗藏风险的金融体系,可能都将成为棘手的难题。我们甚至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而中国面临的危机是从2009年刺激政策出台后才开始积累!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