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哀悼吴冠中 致谢吴冠中

标签:
杂谈教育人文/历史岁月文化修业育儿 |
分类: 其它、综合 |
郭之纯:哀悼吴冠中 致谢吴冠中
但是,平静离去或许只是吴大师自己的愿望。作为对中外美术界影响极大、在世时身价最高的中国画家,他的驾鹤仙游注定是一桩具有相当轰动性的文化事件。这几天,从其超卓的艺术成就,到其严谨的处世态度,再到其毫不圆通的诤诤言谈,都成为人们追思的对象。特别是后者,也即近年来他对中国美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所作的那些批评,正令无数人反复地咀嚼回味。
这些批评,自然令人很容易想起“钱学森之问”。两位大师所担忧所提出的问题很相似,但细看稍稍有所区别—————吴冠中比钱学森更直接、更尖锐、更不留情面。
这些都是他在耄耋之年所讲出的话语。年虽老迈话语性情却如童稚般率直,如此作为气度,使人无论是否同意其观点,都颇为感佩。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首先,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当代中国美术的整体声誉与吴冠中生前身后所获的评价之间,无论如何都“荣辱与共”,如同“水和船”的关系,水涨方能船高;其次,激烈批评当代整体美术水准、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市场,所得罪的人肯定非常之多;再次,被其所激烈抨击的中国现行美术体制,实际上对他一直是尊崇有加的,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说他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
面对如此之多如此分明的利害,吴冠中却能够不予理会,勇言无忌,体现出其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超脱、自由与独立。这种精神高度和难得的品格,或是对其作品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吴冠中并非对外严苛而于己宽松。他的清醒和“苛刻”,同样体现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方面。比如,吴冠中曾经很多次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根本不管那些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已是真正的“天价”。还有,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于如此保守地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综合看来,吴冠中固然以其作品对美术本身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而其近年来的这些态度和言辞,对于社会的贡献亦同样不应小觑。对于文化艺术圈中人士来说,吴冠中的清醒、独立和勇气,是一种未能多见的示范;而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体制、发展途径等来说,吴冠中的言辞即或有所偏激,却同样具有丰富的参详价值。
所以,哀悼吴冠中大师的同时,别忘了对他表示最后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