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加税,地方将打头阵!--安邦咨询评论
(2010-05-12 14:00:30)
标签:
股票财经杂谈 |
分类: 财经 |
在去年以来的系列研究中,安邦的研究团队曾经预期,在去年的强刺激政策铺开很大的建设摊子之后,在财政压力和经济扩张压力之下,中国市场未来可能面临越来越严的“增税”环境,所谓“结构性税改”将以增税为主,企业要为此做好准备。现在,这种预期正在变为现实。
财政部专家多强调结构性税改中的减税,实际上这里头有些“猫腻”。比如两税合一,这是好几年前就已确定的,只不过到现在才落实。再比如取消营业税,实际上是要把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中。迄今为止,国内有一些减税不假,但在今后,增税则会更多。
在将要增加的税中,有三大税种值得注意:资源税、物业税、碳排放税(碳税)。资源税的推出已经确定,据财政部的专家透露,今年之内肯定会推出。资源税的改革方向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从定额税变成累计税,并改善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从生产和消费环节同时征收资源税。资源税涉及利用资源的补偿及对资源定价的问题,社会对此并无多大异议。
对于物业税,现在的争议很大。由于众所周知的法理问题,物业税作为一个新税种要在短期内开征,会遇到不小的阻力。目前财政部门考虑的办法是,先不开征基于财政权的物业税这一全新税种,而是对现有房地产税收进行调整,在老的税法框架内曲线开征,这样就可以规避立法问题。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房地产税,都涉及到巨大的利益。
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明白得早的地方政府如重庆市,已在今年“两会”就开始积极争取获批搞特别房地产税的试点。这些地方官员很“明戏”,既然中央迟早会对房地产物业“割麦子”,地方何不早争取主动呢?而且,收税收的是真金白银,如果中央暂时不拿走或者暂时还没有政策拿走,这钱就像土地出让金一样,归地方财政所有了。所以,地方政府对于推出房地产税,应该是有积极性的。
至于碳税,听起来很虚,但做起来可不虚。日前已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有关课题组经过调研,已形成“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据称,中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所以适合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在税收的转移支付上,应利用碳税重点对节能环保行业和企业进行补贴。国家发改委专家还进一步表示,“目前正与全国人大等作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希望是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碳税”。
增税的大格局已经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做、何时做?收税就是“拔毛”,是掏企业和个人的腰包,因此增税从来都会遇到反对和阻力。中国政府已经很有钱了,2009年财政收入已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虽然政府的花销也很大——奥运会、大阅兵、世博会,再加上不断抗震救灾,但中央如果一刀切地开征新税,也要考虑市场的反对和承受力问题。特别是,如果新增税种与地方的分享不足,地方政府不配合,那么中央增税的难度会更大。
这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中央部门已经想好了对策。据有关专家称,根据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标准,地方税应该是具有非流动性且分布较均匀、不具有再分配和宏观调控性质、税负难以转嫁性质的税种。因此,碳税不宜作为地方税,而应作为中央税。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地方税税收收入过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议将碳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为7∶3。在此前讨论的新增房地产税中,最可能采取的办法也是先由地方政府开征特别房产税,利用地方的积极性来突破增税难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分析至此,今后国内的税收环境很清楚了,增加税收已是不可更改的大趋势,在操作策略上,中央会向地方适当让出部分利益,鼓励地方政府来打头阵,推动增税政策的执行!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