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過去 尋找未來方向—— 一個香港財經作者的自白
(2010-02-27 10:48:01)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檢視過去 尋找未來方向—— 一個香港財經作者的自白
撰文:Brian Liu(廖匯恒)(2010年2月1日)
【明報專訊】昨天是《退一步》開欄一周年。一年前我戰戰兢兢地向素未謀面的編輯交第一份稿,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情。人不可以永遠向前衝,今天讓我退一步,回顧過去的文章,重新確立本欄的方向,並分享我的寫作歷程。
我重新讀一次過去全部文章,給自己的評價是:接近50篇評論裏,大概只有3、4篇值得看。
投資不應守在象牙塔
本欄開始初期,我曾經視投資為一個哲學議題,嘗試尋找投資與宗教、音樂、心理、人生的關係。問過的問題包括(請不要笑):股價是否像音樂一樣,有大調小調、主旋律與伴奏之分?逆流投資的概念,與基督教反潮流的思想,有沒有共通的地方?股市走勢是否完全取決於人性的貪婪與恐懼?人生是否一種投資?本欄早期有幾篇文章都是關於這些問題。
這些議題固然有趣,不過卻不可能得出一個紮實的結論,也無助於作出投資決定。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長遠而言這些是投資者必須問的問題,但是絕對不可以淪為空洞無物、象牙塔式的哲學辯證。格拉罕在《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證券分析)》裏點醒了我:投資成功不應該是一種人無我有、無法言喻的法術。
覺醒之後,我集中具體分析上市公司,把目光放在公司的年報上,幾十頁財務報表從損益表到第50項附註,每一個數字都不放過——折舊的速度、遞延稅頂負債、獨立非執董的袍金等沒人留意的數字。
分析太仔細 見樹不見林
這樣做分析看以巨細無遺,其實是走火入魔。帳目只是一盤生意的表象(representation),不是這盤生意本身;財務數字有時並不能反映一盤生意的精髓。例如本欄的10年股推介惠理集團(0806),其最值錢兩件資產——客戶託管資金(AUM)和基金管理團隊——都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出現。
格拉罕的《證券分析》也提醒了我,太過專注帳目細節,反而會令人見樹不見林,把大量時間花在不重要的東西上(P.81)。仔細不是沒有好處,我曾經試過用現金流量表和毫不起眼的帳目附註,查出一間大股東用股東資金購買豪宅的上市公司。到底分析帳目需要幾仔細,筆者仍在摸索中,亦是證券分析的一大藝術。
是哪幾3、4篇文章值得看?讀者自行判斷,現在且談談《退一步》的未來方向。
方向一:避免推介股份
買股票就像拍拖,從零開始認識一間上市公司,到決定用真金白銀去買入,需要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財經演員用10秒速覽股價圖和公司新聞,就馬上向觀眾提供即時評論,我很懷疑這些投資建議幾有用。本欄唯獨試過2次推介股票:惠理是我4年前開始認識;而近日的報業股,更是源自我從小學開始讀報紙、對報業有堅定的信心。本欄的宗旨是,除非信心十足,否則只分析、不推介。
方向二:盡量多寫內地股
重讀自己的文章,多數評論都是圍繞香港公司——恒隆(0101)、大家樂(0341)、惠理(0806)、領匯(0823)、維他奶(0345)、壹傳媒(0282)等等。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當然較易掌握香港公司的來龍去脈,甚至可以親身視察其業務,寫起來也更加順手。
然而在寫作過程中,我見過的所有「叻人」,都以行動對我說:機會在中國。頂尖基金經理惠理重倉持有國企;過去10年業績不斷增長的大家樂在華南廣開新店;眼光奇準的恒隆在內地有6個大型頂目將落成。陳啟宗曾親口跟我說,中國的投資機會是百年一遇。「叻人」的意見不能不聽,我沒有理由局限自己的視野,本欄會增加內地股的篇幅。
最後是一點感受。人在芝加哥,用中文寫財經,感覺孤獨得可以;但也讓我抽離自己,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股市這個大染缸。要兼顧功課、測驗、考試,每星期交稿固然吃力,但看見自己的成長,亦心滿意足。
樂見自己成長 不斷檢討信念
去年開欄第一天,我列出了自己的投資信念和個人理念。過去一年來,面對四方八面的衝擊,基本信念大致不變,但個別細節略有修改。
一、相信《證券分析》裏所寫的價值投資觀。
二、不相信這是唯一的致富之途。條條大路通羅馬,短線炒作、技術分析也可能賺錢。不過我不懂。
三、相信「股票=生意」,不是賭大細的公仔紙。投資者需要認真了解買入公司所做的生意。
四、不相信單純的buy-and-hold(買入並持有)。不經過分析一關,單純的buy-and-hold沒有意義。
五、相信投資者要「謙卑」。謙卑不是指對別人的恭維,而是對自己的誠實。投資真的很難,從心底裏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會失去耐性、會膽怯、會犯錯,就是謙卑。最難的地方,是要做到同時自信和謙卑。
六、不相信自己能夠完全做到「謙卑」。應該說,還距離很遠。
七、相信基督。錢財乃身外物,神的恩典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相信財富是上天的恩賜,人要學會感恩。
撰文:Brian Liu(廖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