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两月 港台企业抛出五大难题
不是少数派报告:珠三角正在丧失低成本优势
作者:戎明迈 2010-02-05
南方都市报
摘要:去年11月底,东莞市邀请台湾的12家服务机构在莞成立了市台商协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处,经过两个月的细致调查了解,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前日表示,第一阶段的全面摸底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厂商认为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招普工难。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广东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高达3.35万家,但是增速已经放缓了很多。在港资企业、台资企业的眼里,珠三角还有多少魅力?
“港企目前最关注两个事情,一个是订单的短期化,一个就是招工难。”前天,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郑伟源对记者表示,目前企业订单比较多,但大家还是有些担心经济二次探底。
不但港企感觉招工难。去年11月底,东莞市邀请台湾的12家服务机构在莞成立了市台商协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处,经过两个月的细致调查了解,东莞市台湾事务局前日表示,第一阶段的全面摸底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厂商认为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招普工难。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广东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高达3.35万家,但是增速已经放缓了很多。在港资企业、台资企业的眼里,珠三角还有多少魅力?
1000万劳工的栖身之处
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基业长青只是一厢情愿。
“有资料显示,经过金融海啸后,香港中小企的数目已由原来的29万家,减少至26万至27万家,有2万多家中小企在今次海啸中消失了。”香港中小型企业商会会长刘健华早前接受《香港贸发局周讯》访问时表示。
而在广东,港企数量增加已经大不如前。广东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高达3.35万家,资产总额高达23632亿,占比11.2%。但事实上,最近几年企业数量增长并不是特别明显。
2008年末,全省共有企业法人单位50.92万家,增长51.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4.78万家,只比2004年末增长14.4%,比平均增速低很多。
而且,资产总额增速也比不上平均值。2008年末,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211410.88亿元,与2004年末相比,增加97984.33亿元,增长86.4%。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虽然高达23632 .43亿元,但只比2004年末增长65.0%,依然低于平均增速。
“事实上,工业在香港依然很蓬勃,只是车间不在香港,高峰期工厂在香港雇用了90万工人,现时我们在珠三角雇用了1000万人。”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新任会长黄友嘉表示。
台资企业五大难题
“按目前市况来看,环境还没有稳定下来,原因是大部分中小企都是以出口为主。”刘健华表示,以钟表业为例,订单还未回复至过去的六七成。其他主要产业,如电脑、电子、玩具都不是必需品,需要较长时间才可复苏。厂商在未来一段时间仍要“勒紧裤头”,希望待至3、4月时整体气氛可以有所改善。
郑伟源表示,目前珠三角港资企业普遍反映,订单还不缺,但大多是短期订单,现在招工也难。原来要劳动合同法强制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如今市场的力量就让企业主主动调整员工的福利。
近日,东莞组织7家台湾产业服务机构对79家企业进行诊断。目前诊断中发现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人力资源方面,员工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基层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员工流动率过高,在当地招募基层人员难度大。
其次,业务营销方面,接订单难。第三,生产系统方面:产品合格率未达标,在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品,增加了生产成本;需要强化急单的接单能力。
其中厂商认为最难以解决的是招普工难的问题,除企业本身采取措施外,希望政府能拟定政策协助解决。
香港贸发局一月初进行了一项特别调查,电话访问了510家香港出口商和制造商,其中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香港贸发局助理首席经济师潘永才介绍,香港出口商对2010年的业务前景普遍是审慎乐观。调查结果显示,35%的受访公司相信他们今年的出口业务,会较去年好;52%则预期表现相若。
对于现时的接单情况,74%受访者表示他们已接获今年首季付货的订单,另外15%则表示他们可能接获首季订单。展望来季情况,16%表示他们已接获第二季付货的订单, 38%则表示有可能获单。此外,分别有3%和2%的受访者,表示已接获第三季和第四季付货的订单,情况令人鼓舞。
珠三角的向心力
港企招工难,会不会是珠三角对外来工的吸引力已经在下降?目前的劳工流向多元化,珠三角的向心力让人有些担心。珠三角招工不足是否意味着珠三角的竞争优势在削弱?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郑天祥教授认为,这不能一刀切。
其认为,珠三角招工不足的企业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定价是欧美市场说了算,利润又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劳工工资没有增加。只有六七百块钱,尽管有增加到一千多块,但是物价也上涨,这样算下来还是没涨工资。这就导致了劳工积极性的下降。加之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一些工人索性回家种田,比在珠三角打工还划算。
此外,上海汽车、造船产业的发展,尽管需要的是一些有技术的劳工,但也是珠三角劳工外流的原因之一。现在沿海其他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开放,产业的多元化,劳工不再认为珠三角是唯一的出路了,都开始向那些城市转移。
“但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产业转移方向,如高新技术、化工等。”郑天祥认为,劳动密集型的竞争力在下降,以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占到了80%,但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六十。
或许珠三角对港企、台企的魅力已经悄悄变化,从低成本优势的工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转变的步伐加快。近日台盟广东省委会人士提出的提案表示,珠三角的港台外资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市场营销、融资、理财、管理方面的增值服务。目前,台湾来大陆投资的主要是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台湾第三产业已开始进入大陆。
港企的老去与转型
“港资企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想办法延迟其衰退。扩大内销市场,国家实行零关税政策的照顾等都使其没有那么快衰退。”郑天祥认为。我们既要听取香港的诉求,不要让它衰退太快,也要坚持我们自己的产业转型。
该怎么做?郑天祥建议,一个是转内销市场。但这不是转型,只是销售方向的改变。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之前香港也做过转型,主要是数码IT业和中药产业,但都不太成功。现在也新提出要发展六大产业,如文化、教育、科技等。但香港的高新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要转型,还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培养高新技术,如果有条件就要想办法做大,如现在有发展的电动汽车和环保。慢慢来,不能一下子寄太大的希望。
其认为,CEPA优惠政策很多,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最困难的时刻,是救了香港企业。但如果长期这样,企业不断扩大内销,其依赖性就会增加,香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而且也会对内地民营企业有不利的影响。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副主席谭伟豪日前也表示,香港的代工生产(O E M )的黄金时代已过去,未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利用上游科研成果加上创意设计,使制品增值;另一是在下游贸易方面强化零售网络及专业配套服务。
地理论见
专访香港驻粤办主任郑伟源:
“企业还是没有完全复苏”
记者:近期港企在珠三角情况如何?
郑伟源:应该可以这样说,2009年头半年,大部分港资企业,接单、出口、营业额都跌了,跌了30%到60%。不同行业的有所不同。其中,玩具行业影响会厉害一点,但一些家用的、便宜点的东西可能影响没那么厉害。但基本上都有影响的,只是幅度的问题。
从2009年7、8月开始,情况有了好转,接单多了,很多订单也回来了,企业现在基本上也稳定了。不同的企业春节开工的时间都不同,有的初二就开工,也有一些是初七、初十、十五的。这反映订单基本上稳定,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跟我们说,还没有完全复苏。
我们主要去港资企业比较多的深圳、东莞,金融危机对港资企业的影响在这两个地方比较大。尤其是东莞,因为东莞很多是加工贸易,出口的比较多,危机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最大。所以,虽然订单开始回来了,稳定了,但很多还是短单,他们叫快单。这样看来,企业肯定还是没有完全复苏的,但是这个势头比去年好了很多。
记者:哪些行业复苏快一点?
郑伟源:同一个行业,复苏的情况有不同,其实这要看他们是怎样营运的。有些企业,在2009年全年都有不错的增长。同样的行业做同样的产品,但有一些还是有一点困难的,甚至有一些在全年还跌得比较厉害。所以,要看企业的营运情况。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行业都比较稳定了。今年一季度的单,基本上都是短单。
记者:港企去年开始留意内销市场,现在开拓得怎么样?
郑伟源:其实现在很多港资企业已经在做内销了,而不是说在金融海啸之后才做的。也有很多以前没有做,现在开始在想内销这一块了。有企业跟我们反映,不是说你要做内销,明天就可以做的,有很多需要考虑,比如销售的网络要怎么样去开始,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做的。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了。很多企业说去年内销的比例都增加了。但这不一定是他们的内销多了,而是他们的出口少了。所以内销的比例就多了。很多企业都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关注内销。没有做的,他们要看怎么做。比如说,怎么建立网络和品牌。
记者:内销比例增长了,您认为在珠三角地区,港企的内销业务有多少成?
郑伟源:我们没有做这样的数据统计,但从比例上看,还是出口的比较多。昨天在东莞看的五六家企业里,有大的有小的。他们说以往差不多九成是出口的,一成是内销的。但慢慢地,这个比例增加了。他们估计今年有20%是内销,80%是出口,当然还是出口占得比较多。所以,如果你问我们多少港资企业在做内销,有很多,但内销的比例还不是很多。这个还要慢慢地建立。
●港企出口订单的情况(2009年全年预计)
上升(占3.0%,平均升幅28%)
相若(占13.8%)
减少(占83 .2%,平均跌幅35.0%)
●港企投资年期
1980年之前(4.9%)
1980-1984年(8.5%)
1985-1989年(28.7%)
1990-1994年(26.2%)
1995-1999年(15.2%)
2000-2004年(12.2%)
2005年或以后(4.3%)
●港企工厂所在地区
其他(4.8%)
深圳(29.8%)
东莞(28.0%)
广州(16.1%)
中山(6.6%)
江门(6.0%)
惠州(6.0%)
珠海(3.0%)
其他
佛山(1.8%)
肇庆(1.2%)
汕头(1.2%)
清远(0.6%)
本报记者 戎明迈 实习生 李绿宜
本版数据来源: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