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来了一家外资机构路演推荐近期在香港将要配售新股的水泥公司,由该公司联想到了海螺水泥。

2001年的时候,买入了同仁堂科技、宁沪高速、沪杭甬、深高速等几只股票,这个“等”就包括在1.8元港币买入的海螺水泥,但遗憾的是因为对水泥产业的研究不够,没能够坚持持有,赚了一点钱就跑路了。海螺水泥在2007年十月的高点达到了88.40元/股,目前是53.05元/股,持有至今(未计分红派息)的回报是28.5倍。回头想过,海螺在整个中国基建和房地产起步腾飞的阶段,主要布局在经济发展最快速的东部区域,采取沿长江布点的策略降低运输成本,管理层极具进取心的大幅扩张产能,是股价大涨背后的原因,且水泥价格的厘定是市场行为,较不受到政府的管控。
后来,在一位日本投资家是川银藏的书中看到他当年在日本经济起飞时就是因为投资了日本水泥而收益颇丰,真遗憾,如果早看到这本书,有前辈的提示也不值于错过这几十倍的收益。虽然在高速公路持有的2年里也赚了两倍多,但从行业的角度相比水泥行业,公路股更多依赖于收购新路段的机会、车辆保有量、计重收费的政策调整等因素。内涵增长的成分高,外延扩张的速度会慢些。公路龙头和水泥龙头这8、9年表现的差异,足以说明行业的选择是多么重要。
反复磨练我们的洞察力与穿透力,加上博览群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许可以让我们走的更好、更久远。
但斌
2009年9月29日随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