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巴菲特、李嘉诚成功的共同秘诀——陈理
(2009-07-17 09:02:39)
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财经 |
编者按:
我素有日事日毕、日学日思的习惯。希望不仅要跳出市场看市场,还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做自己的旁观者。
除了具体的公司评价、投资操作和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尽可能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拟“兵分两路”,一路把最近的日学日思录先整理出来;一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全流通”,但不支付对价,呵呵。
学思录,属随笔性质,不可能很严谨周详,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阿理日学日思录:
弹性——巴菲特、李嘉诚成功的共同秘诀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原创 作者:陈理
2009年5月25日 周一
今天下午听了朗咸平在上海经济论坛的一个演讲。他在当中提到,李嘉诚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保有最大的弹性。即平时持有大量的现金,保持很低的负债比例,20%左右,关键时刻往上冲,提高负债比例,增加企业的资金,一下子把竞争对手打败。他一生最大的两次投资是港灯和和记黄埔。他有今天的成就,主要靠这两次成功的收购,否则现在只能在北京某个高校读EMBA。
一次是港灯的收购,当时负债20%不到,竞争对手的负债已经达到90%,李嘉诚把负债从20%上冲到90%,把对手打败;收购成功后,又慢慢把负债降到20%以内,保持充足的弹性。另一次是收购和记黄埔,也是如此。
回顾巴菲特的成功经历,保有充足的弹性也是重要秘诀。
在1973经济危机前几年,巴菲特就结束了合伙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在1973年的危机中以内在价值四分之一的低价成为华盛顿邮报的大股东。
在1987年的金融危机前,巴菲特除了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盖可保险华盛顿邮报三家公司的股票宣布永久持有外,其他大部分股票都已经清仓,积累了充足的弹药。危机爆发后,在1988和1989年得以趁机投巨资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一大股东。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前,巴菲特也通过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和其他子公司,积累了上千亿美元的现金等价物和固定收益证券,维持了直布罗陀般的财务状况,拥有巨量超额的流动性、很低短期债务和多元化的收益及现金来源,弹性十足。2008年危机深化后,在大多数金融机构现金匮乏、摇摇欲坠的危局下,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从容出手,抓住了条件优厚的高盛、通用的可转换优先股等巨大投资机会。
和李嘉诚相比,巴菲特的弹性更强,更安全,成功率更高。李嘉诚的弹性靠的是平时积累现金、降低负债,关键时刻加大负债比例来实现“蛇吞象”。李嘉诚当时靠长实集团6.93亿资产控制了65亿的和记黄埔,是典型的“蛇吞象”的手法,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或消化不良,还是有全盘失败的可能。而巴菲特靠的是巨量低成本保险浮存和多元化的收益及现金来源来保有充足的弹性,无论投资、收购前后,负债比例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即使出现意外和消化不良,也可以从容化解,不会危及全局,安全边际更大。
简而言之,在股市泡沫、经济繁荣时,注意积累现金,降低负债,保有弹性,耐心等待,是应对危机、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法宝。
Blogbuffett郑重声明:本博客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您发现本博客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删除该文章。转载本博客文章、图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