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真正回归“适度”

(2009-05-23 19:20:11)
标签:

财经

股票

股市

金融危机

证券/理财

分类: 财经

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真正回归“适度”
去年9月份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国内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运行轨迹,货币政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为抑制高通胀,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去年上半年还在被政府反复强调和严加执行。不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银行贷款增长出现明显下滑,企业经营活动也在显著收缩,使得M2(广义货币)和M1(狭义货币)增速分别降到了14.8%和6.7%的低水平。此后中央迅速转变了调控方向,与“4万亿”投资计划相配合,货币政策也被定调成了“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的转向,最明显体现在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上,其规模真是令人目瞪口呆!从2008年11月起,贷款规模开始井喷过程,今年一季度信贷月均规模达到了1.5万亿,前4个月5.17万亿的贷款投放规模,已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全年的规模。贷款之外,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还体现在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以及两者的利率,以及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诸多利率水平的调降上,央行在去年年末罕见地将这些能够控制的利率水平全部“折腾”了个遍。另外,央行也在大幅减少正回购的操作和央票发行的发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渠道向银行间市场持续释放流动性。这一切大幅放水的政策,终于在今年3、4月份收到了明显成效——仍是以货币增速为例,M2增速已连续两个月(3月和4月)保持在25%以上,创下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增速;M1增速也回到了17%左右的“正常”水平。
不过万事“过犹不及”。在我们看来,目前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明显做过了度,事实上成了“极度宽松”。其背后的原因,也许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的,面对去年那种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央行也是缺乏经验的”,难以掌握好尺度。目前,我们或许摆脱了经济严重紧缩的状态,但实质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给我们带来了与经济下滑同样严重的风险,即更大一轮通胀的风险。罕见的贷款天量投放和货币的高增长,是推动近期通胀预期产生的主因;而近期无论是楼市、股市的转暖,还是固息债券收益率的上升、浮息债券受到哄抢,都可视作是投资者在通胀预期下的行事规律。“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另一大风险,就是贷款投放会在长期带来不良贷款的风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评价近期中国的信贷投放时就表示,回顾世界上此前任何一次巨额贷款在短时间内投放的事例,事后都表明银行在当时没有做好风险的控制,其中蕴藏着很大的不良贷款风险。
市场对通胀和贷款坏账的担忧,不可能不被金融领域的监管者们所察觉。从近期央行周小川、人大吴晓灵以及银监会的一些表态来看,包括银行贷款投放在内的国内货币政策,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微调阶段——用我们的话说,是从原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回归到“适度宽松”。从4月份贷款规模相较3月份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来看,这种调整现在可能已经开始进行。央行行长周小川15日在“2009陆家嘴论坛”就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延续,具体操作力度需要走一步看一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微调;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表示,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关注以及中央的警惕和重视;她指出,4月份我国的信贷投放已经开始减缓,接下来信贷投放都会趋于平稳。从这些表态上来看,政府对信贷大规模增长的担忧已经出现,不排除对银行信贷进行了“窗口指导”。而银监会19日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被认为是在防范固定资产贷款的风险凸现。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目前经济的反弹基础仍不稳固,政府仍然对经济“二次触底”有着很大的忧虑,这些都决定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在宽松货币政策已被中央层面确认的情况下,央行、银监会等部门自然不会违背;不过,出于对通胀和银行长期坏账风险的忧虑,原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将真正被“适度宽松”所取代。这就意味着,此后我们恐怕很难再见到月均达到1.5万亿的货币增长了,货币增速也有望从25%以上的高增速有所回落。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