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全球的巨熊现在已经坐在地上喘气了——安邦咨询
(2009-04-20 22:30:04)
标签:
财经股票股市金融危机证券/理财 |
分类: 财经 |
肆虐全球的巨熊现在已经坐在地上喘气了——转载自安邦咨询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到底的说法,近期舆论间开始多了起来。4月初,三个月期伦敦银行间美元拆借利率(LIBOR)由一个月前的1.33%大幅下降到1.13%,这也创下了自今年1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分析人士认为,最近LIBOR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各国政府救助银行系统的效果开始显现,通过剥离银行资产,为金融机构做信用担保,包括无限期的信用担保,银行间的信用关系已经重新建立起来。市场对于未来LIBOR进一步走低的预期也在加大。一项4月6日-9日进行的调查显示,英国银行协会12家参与LIBOR定价的银行预期今年6月底前,三个月期美元LIBOR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4%。
与此同时,美国股市连续六周上涨,创两年来涨幅之最。上周,表现风险意识的iTraxx又降低7.6个基点,跌至近月低位,CDS市场也明显转好。由于政策利率和LIBOR接近于零,利率差扩大,再加上按揭重组,一季度欧美各大金融机构季报上面,都是赢利消息,再加上包括高盛在内一些机构,都急于还掉政府借款,这些消息都让市场喜出望外。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美英银行借贷开始活跃。英国银行在危机前每月大约借出50亿英镑,危机后贷款降到10亿,但最近已回升至每月40亿英镑。
去年下半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欧美金融市场陷入全面紧缩。无论是欧美政府如何鼓劲打气,这些金融机构对外就是不放款。因为这些机构从技术上说,由于泡沫的破灭已经完全破产。之所以没有倒闭,就是因为政府紧急借贷输血打气没有让它们倒下。如果让其倒下,譬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结果让欧美金融市场陷入全面瘫痪当中。金融机构犹如人体心脏和血管,将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各大器官,一旦信贷紧缩,金融机构惜贷,经济危机马上出现。所以央行跳出来豁出老命要保银行,哪怕它们已经烂透了。但当时无论欧美央行出台什么样的宽松政策,不论零利率还是“垃圾换鲜血”的债券交换政策,压根儿都不让这些机构有任何放贷的举动。搞得美联储有点抓狂,最后亲自扮演商业银行的角色给企业放贷!因为机构一旦资产负债表陷入破产境地,那么就拼命囤积现金,同时惜贷。市场一片恐慌,谁也不知道明天哪家机构会完蛋。这时,央行的刺激市场的举措,有人士讥讽为“拿绳子去推石头”。这种情况下,市场紧缩局面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机构不可能永远躺在现金上面睡觉,他们迟早要放贷获利。流动性陷阱的前提条件,是金融和企业技术上同时破产而没有得到清算,银行既没有放贷欲望,同时企业也没有借贷的欲望。无论银行和企业,都急于积累现金以恢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只有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自身状况得到改善,企业和银行才有借贷的欲望。这次欧美大行资产负债表是否恢复平衡,现在还不敢确定,但从一季度赢利消息看,哪怕这是新会计制度下的“化妆术”,起码也表明这些机构开始有搞业务的心态了,信心开始恢复。一旦信心恢复,这些机构就从囤积现金,转为向外放贷现金。这中间有个临界点,目前从一季度欧美机构季报赢利看,这个临界点已经过去了。
不过,这不表示外面阳光灿烂。美国联邦储备局公布最新一期褐皮书(Beige Book),报告语调明显较过往乐观,指部分地区的经济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楼市及零售均有回稳迹象,反映经济或已见底,衰退可能即将结束。但若仔细阅读整份长达52页的褐皮书,便发现其实各区的经济情况仍然十分恶劣,各个产业或板块均仍存隐忧,其中就业、零售及服务业颓势未止,充其量只是部分行业的坏趋势有放缓迹象。较为例外的是金融业及楼市,因楼价跌至极低位及借贷开始活跃起来。这其实不过是宏观经济的脆弱企稳迹象,不能看作是市场的全面回暖。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前进的道路固然曲折,后退的道路也未必一帆风顺。现在判断欧美金融市场全面回暖,实在为之过早。但从上面的形势分析中可以看出,2008年肆虐全球的巨熊,现在已经坐在地上喘气了。(AXB)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到底的说法,近期舆论间开始多了起来。4月初,三个月期伦敦银行间美元拆借利率(LIBOR)由一个月前的1.33%大幅下降到1.13%,这也创下了自今年1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分析人士认为,最近LIBOR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各国政府救助银行系统的效果开始显现,通过剥离银行资产,为金融机构做信用担保,包括无限期的信用担保,银行间的信用关系已经重新建立起来。市场对于未来LIBOR进一步走低的预期也在加大。一项4月6日-9日进行的调查显示,英国银行协会12家参与LIBOR定价的银行预期今年6月底前,三个月期美元LIBOR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4%。
与此同时,美国股市连续六周上涨,创两年来涨幅之最。上周,表现风险意识的iTraxx又降低7.6个基点,跌至近月低位,CDS市场也明显转好。由于政策利率和LIBOR接近于零,利率差扩大,再加上按揭重组,一季度欧美各大金融机构季报上面,都是赢利消息,再加上包括高盛在内一些机构,都急于还掉政府借款,这些消息都让市场喜出望外。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美英银行借贷开始活跃。英国银行在危机前每月大约借出50亿英镑,危机后贷款降到10亿,但最近已回升至每月40亿英镑。
去年下半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欧美金融市场陷入全面紧缩。无论是欧美政府如何鼓劲打气,这些金融机构对外就是不放款。因为这些机构从技术上说,由于泡沫的破灭已经完全破产。之所以没有倒闭,就是因为政府紧急借贷输血打气没有让它们倒下。如果让其倒下,譬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结果让欧美金融市场陷入全面瘫痪当中。金融机构犹如人体心脏和血管,将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各大器官,一旦信贷紧缩,金融机构惜贷,经济危机马上出现。所以央行跳出来豁出老命要保银行,哪怕它们已经烂透了。但当时无论欧美央行出台什么样的宽松政策,不论零利率还是“垃圾换鲜血”的债券交换政策,压根儿都不让这些机构有任何放贷的举动。搞得美联储有点抓狂,最后亲自扮演商业银行的角色给企业放贷!因为机构一旦资产负债表陷入破产境地,那么就拼命囤积现金,同时惜贷。市场一片恐慌,谁也不知道明天哪家机构会完蛋。这时,央行的刺激市场的举措,有人士讥讽为“拿绳子去推石头”。这种情况下,市场紧缩局面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机构不可能永远躺在现金上面睡觉,他们迟早要放贷获利。流动性陷阱的前提条件,是金融和企业技术上同时破产而没有得到清算,银行既没有放贷欲望,同时企业也没有借贷的欲望。无论银行和企业,都急于积累现金以恢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只有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自身状况得到改善,企业和银行才有借贷的欲望。这次欧美大行资产负债表是否恢复平衡,现在还不敢确定,但从一季度赢利消息看,哪怕这是新会计制度下的“化妆术”,起码也表明这些机构开始有搞业务的心态了,信心开始恢复。一旦信心恢复,这些机构就从囤积现金,转为向外放贷现金。这中间有个临界点,目前从一季度欧美机构季报赢利看,这个临界点已经过去了。
不过,这不表示外面阳光灿烂。美国联邦储备局公布最新一期褐皮书(Beige Book),报告语调明显较过往乐观,指部分地区的经济下滑速度已开始放缓,楼市及零售均有回稳迹象,反映经济或已见底,衰退可能即将结束。但若仔细阅读整份长达52页的褐皮书,便发现其实各区的经济情况仍然十分恶劣,各个产业或板块均仍存隐忧,其中就业、零售及服务业颓势未止,充其量只是部分行业的坏趋势有放缓迹象。较为例外的是金融业及楼市,因楼价跌至极低位及借贷开始活跃起来。这其实不过是宏观经济的脆弱企稳迹象,不能看作是市场的全面回暖。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前进的道路固然曲折,后退的道路也未必一帆风顺。现在判断欧美金融市场全面回暖,实在为之过早。但从上面的形势分析中可以看出,2008年肆虐全球的巨熊,现在已经坐在地上喘气了。(AXB)
前一篇:反思:学习、梦想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