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迎着零星细雨从杭州萧山机场驱车走杭金衢高速前往东阳。在义乌下高速,夜幕下的义乌至东阳路上车水马龙,光明如昼,即便在两城交界之处的村庄、城镇,也是灯影瞳瞳。记得1990年坐火车到义乌,回东阳的路上还是“漆黑一片”,当年做点小生意的姐姐领着我去看的小商品市场也不过是类似街边摊点的摊蓬式的市场。19年过去了,靠着“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贫穷”落后的义乌、东阳、永康一带,过去那群被很多人瞧不起的,穿着土布衣衫,走遍全中国,叫着“鸡毛换糖——!”、“补面桶(盆)补窝(锅)哦——!”、在脚手架上拿着刮灰刀的浙江“南蛮人”,靠着仿佛永不倦怠的耐劳、吃苦精神,创造了小商品市场义乌商业城、永康五金城、东阳横店影视城、厦程里缝配城……今天,夜幕下的义乌、东阳俨然成连为一体的“不夜城”。
从义乌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位于振兴路的家里,1989年,父母从虎鹿镇厦程里老屋搬迁到振兴路的时候,房屋的后面是大片的菜地,但现在东阳的振兴路已成为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休息一晚,4日大清早举家向着虎鹿镇厦程里进发,远望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车子停到

虎鹿山脚下,山间温暖湿润的气息迎面而来。哥哥和弟弟买了鞭炮,姐夫到亲属家借了一把锄头和镰刀,然后跨过几道小溪沿着山路向父亲的墓地走去。满山遍野的映山红,山路旁盛开着

一簇簇鲜花。96年来的时候,山路崎岖、险峻,都是非常原始难走的土石坡路,但现在已有石


阶通向各家的墓园。听哥哥说,是一个有心的族人做了这件善事,让墓园看起来像是一个花园,多少有些悦目。

父亲的墓地就隐藏在这绿树丛中

父亲的墓地。父亲敦厚、善良,一生平凡,当过村长的他曾为厦程里村做了些事。

从父亲的墓地,可以遥望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
燃放起鞭炮,拜祭完父亲,一行人继续向虎鹿山的虎峰攀登。爷爷奶奶和曾曾曾祖父的墓地就在路的尽头,约300多米高,近虎峰山顶的位置。

从家族墓地,远望虎鹿山的鹿峰

家族墓地150米处,是守山人的房子

曾祖父的墓碑上,后代只刻有男丁的名字,封建的父系制度。建斌是我,不过斌字刻错了。族谱上我的名字叫程建斌。过继给姑父后,改姓但,名斌。

爷爷奶奶的墓地。爷爷在上海丝绸厂做工,27岁英逝。

爷爷奶奶墓地前,正对五马石,也有人称六马石
随着年龄增长,有些越来越回归旧式传统,慢慢理解为什么奶奶当初不愿意留在城市而甘愿独守旧宅,她是怕再也回不到这里的青山绿水中,无法与爷爷长相守。这是我第二次来祭拜,是成年以后的第一次,年少时,曾梦想成为军人,马革裹尸,青山处处埋忠骨,年龄渐长,我想百年以后,能葬于这群山之巅、绿树环抱的家族墓园也是选择之一。特意在家族墓地的每一个坟茔前都祭拜了一下,燃放完鞭炮向山下走去,不知道这一去何时再来。
回到村里,姐夫的好朋友请吃午饭,饭后到几位亲属和父亲好友的家里走动,之后哥哥带着我们参观村里的祠堂,首先到的就是知姓名最早的祖先修造的位育堂,他一生有9子34孙,每个儿子都修的有堂,到现在已有约2000户。(位育堂,意为“达到中和境界,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发育,国家自然太平”。)

位育堂外景
http://dynews.zjol.com.cn/pic/0/10/49/89/10498937_182686.jpg
位育堂内部双“人”型屋脊
东阳籍的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北京市东城园林局总工程师、北京地坛牌楼设计者、首都机场高速路“国门”设计者、古建筑专家王仲奋,曾在其著作《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中指出:“虎鹿镇厦程里的位育堂,此为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房屋最多、庭院最多、寓意最深、布局最严谨、功能设施最全的一座乡民家庭院落。共209间。它外似城邑,内若公堂,实为民宅,国内罕见。”
“位育堂建筑有几个特色是国内惟一或罕见的。”王仲奋认为:“一是位育堂是普通百姓盖的五进民宅。二是位育堂的大厅为五间,前厅为七间,远远超出了常规的三间规模。三是位育堂建筑群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四是位育堂的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独特。作为单体建筑群,位育堂建筑群比卢宅肃雍堂的面积还要大,堪称东阳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群。而且卢宅肃雍堂是典型的士大夫府第建筑,并非民宅。”
据介绍,位育堂建筑群建成于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围内面积近万平方米(如果不计大街为9496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6570余平方米,拥有房舍、厅堂209间,明塘、天井45个,影壁两座,河沿塘1口,水井两口。整体建筑前后共五进,纵向(东西)108米,横向(南北)89米,方围内有宽各为4.4米、2.2米、1.6米的街巷通衢,围墙高4米,设4门通向四方,西水东流的排水系统合理完善。
王仲奋先生走遍各地,他发现全国范围内私宅建筑规模能与位育堂比较的,只有江苏苏州天官坊的陆宅和浙江绍兴城西北新河弄的吕府。但这两处私宅的主人都是一品大员,而位育堂主人程用祁是一布衣百姓,故位育堂是地道的民宅。较之陆宅与吕宅,无论是从建筑面积、正厅开间、建筑格局的轴向对称、规整严谨及防盗、防火、防洪排水等方面,位育堂都更胜一筹,堪称中华大地第一民宅。”
但村里保存最好的却是鄂韋華堂,进入大殿可以欣赏保存完好的东阳木雕(东阳木雕最早起源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立体圆雕木俑,只可惜已失传。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尊善才童子佛像和一尊残头佛像。据说,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可见东阳木雕的闻名)。











东阳是耕读之乡,非常重视教育。(隋唐以来科举之制,使东阳人才迭兴。唐代冯宿、冯定家族人称“兄弟两尚书,祖孙九进士”;厉文才家族一门十二进士;滕氏家族先后七人中进士;卢氏科甲蝉联不绝,明清两朝,共有贡生52人,例贡36人,乡试中举29人,其中解元2人,殿试进士8人,涉足仕林荐举恩封152人,有“婺州望族”之称。据说,当今院士中东阳籍的有不少。)

村里的图书馆
参观完保存尚好的祠堂,去到我出生的地方,敦和堂18号。我的一切从这里开始!

敦和堂一角,据说因修路要从这里穿过,有些残破。

敦和堂房柱大梁上的雕刻

站在我出生的屋前敦和堂18号(出生时姓程,名建斌,后跟姑父姓但,名斌)

我在老屋中的这张床上出生

敦和堂因修路大殿被拆除,这一支程姓人在此祭祀。

敦和堂因修路大殿被拆除,这一支程姓人在此祭祀,这里已有500年历史。
烟雨朦胧的江南,有一种久远的感伤,清明的回归也许可以让我们从沉淀的岁月中,能以更柔和的视角,更宽广的心去观察、聆听我们现世的世界......
但斌
2009年4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