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修业慈善情感 |
分类: 短信及来信 |
大师,我们在路上
张启明
夕阳下,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极目远处,残阳如血,大漠落日。大师掂掂马背上的水袋,回望东方渐行渐远的故土,挥别心中最后一丝怅然与迷茫,坚定迈开西行的脚步。
这一幕,也许是1300多年前的一个落日之际,玄奘法师西行至此的一段场景。
大师,你为何要在路上?
行迹至此的玄奘大师是孤独的。不仅身处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伴着大漠孤烟直的冷寂、长河落日的萧煞,心形孤单。更为难的是,大师西行之路此时已非“体制内的举动”,而是“后果自负”的“单干之行”,无官方许可,无众人后援,必需历经九死一生、九曲百转,冲破百般阻挠、重重关隘,其境如苏武之于北海,屈原之于汩罗。
行迹至此的玄奘大师又是坚定的。既然已挥别东土大唐的古刹禅舍,既然已决意为东土民众求得普世真经,开化红尘凡世间民众的心灵乐土,大师已无回头之意:“宁可西就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在大师的心中,西行之路已不是一次头脑发热、只图一时之快的“旅游”,而是一次心系民生大众的“寻经之途”,其责其职,决非为一已,而为茫茫众生。
这茫茫众生的利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许就是“社会公益”。
1300年后,我们为什么在路上,且轨迹又循大师西去的同一片孤茫之地?
我们,在他人眼里,个个心处红尘,身陷商海,可为博一时之利而费尽心机,穷尽一切可用之资源。
我们,不若大师一般无牵无挂,无欲无求,人人皆有家室妻儿,皆有既得之利益,皆有欲图谋之稻粱之野心之利欲。
我们为什么还在路上?
告别大漠,身归红尘,居室一隅,细细考量,发现心灵深处的某一角落,亦有大师般清澈的心境。权且让我自我崇高一把:因为,我们的心中也有“社会公益”。
当我们决意追随大师西行之迹时,神州大地正值川震赈灾之浩浩潮流,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人人心向中华之西南,为巴蜀之民众群情激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是也暂且告别商海沉浮、灯红酒绿,人人向善,人人出力,投身捐款捐物之列?
当我们告别大师西行之途回归都市,寰宇之间正传说着商海领袖比尔盖茨散尽万千家财,将余生隐身于慈善、以一已之力谋大众之福。我们的心中,不也仿佛大师在西土菩提树下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只要心系大众,胸怀公益,无论引车卖浆之流,无论商贩巨贾,皆可拥有大师一般的别样人生。
大师,我们已经在路上。
尽管我们追随你的行迹只是你西行万里之沧海一粟,但我们的心将随之而继续前行。就在我们的队列中,中欧商学院队的兄弟姐妹仅在此行中倾囊相助灾区民生,他们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寻常生活中将民生放在心灵之中,哪怕只有一个角落,哪怕只有一时闪光。只要我们做了有益民生之事,只要我们人心向善了,我们就是行走在大师的路上。
大师,我们已经在路上。
我们明白,就像您西行之路,路途坎坷,荆棘满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公益之路,同样也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需坚毅之志方可有所成就。君不见,智慧如比尔盖茨者,能有今日慈善之豪举,也是非一日而成,而是走过多方曲折、九转百回方成今日之盛况。
我们需要,继续博击商海,聚集财富,为日后能有行善之举而积累力量。
我们需要,继续心怀民生,行正义之举,明正义之志,用一已之力,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引进一股心灵的清泉。
大师,我们是你的追随者,我们已经在路上。
备注:本文由参加2008年国内六大顶级商学院的EMBA校友联合发起的,“玄奘之路精英团队戈壁徒步穿越活动” 的中欧同学张启明先生写成。文中之许多感悟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