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巴菲特:如被魔鬼驱使着无法停歇

(2009-01-15 11:44:21)
标签:

财经

读书

证券/理财

教育

分类: 好书推荐

        真实的巴菲特:如被魔鬼驱使着无法停歇

                 2008年12月30日 04:23  第一财经日报

  “矛盾”背后真实的巴菲特

    罗敏 胡蓓

  富有却生活俭朴,才华横溢却将成功归于“运气”,谦逊却喜欢跟名人打交道,思想传统却过着非传统的生活,注重个人隐私却同样追求公众效应……日前出版的《滚雪球》中文版,艾丽斯·施罗德为我们重现了这个传奇“矛盾体”的平凡人生

  “沃伦·巴菲特靠向椅子背,跷起腿,坐在他父亲霍华德那张简朴的木桌后面。他那件价值不菲的杰尼亚上装肩膀处打着褶,像是未经剪裁、批量生产出来的。”5年中,巴菲特以这样的衣着,这样的姿态,与摩根士丹利前董事总经理艾丽斯·施罗德长谈2000小时。从投资到人生,古灵精怪又让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在这位传记作者面前敞开了自己的生活。

  作为目前唯一一本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滚雪球》同他的传主一样,诞生于危机之中。《华尔街日报》认为我们能从书中“学到许多经验教训”。的确如此,但不仅如此。这是一个传奇人物的平凡一生,作者艾丽斯“想让看这本书的读者对沃伦·巴菲特有最完整、最真实的了解,使读者感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巴菲特一起享用一顿美妙的午餐一样”。

  《滚雪球》中文版日前出版,艾丽斯·施罗德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E-mail专访。“沃伦相信在每个人的人生当中,总会有几次大的机遇出现。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将他们的雪球推下长长的山坡,将其越滚越大。”当被问及巴菲特是否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个有长坡的山顶时,艾丽斯如是回答。

  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人

  《第一财经日报》:在挖掘巴菲特的个性、投资理念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巴菲特的哪方面是最难了解的?

  艾丽斯:对我来说,最难理解巴菲特的一点就是他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在我看来,他的个性就像个“万花筒”。他很富有,生活却过得异常俭朴;他才华横溢,聪明绝顶,却只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他是个谦逊的人,却喜欢和名人打交道;他思想传统,却似乎过着“非传统”的生活(实际上,他曾经有过两任妻子);他注重个人隐私,但同样追求“公众效应”;他在金钱上吝啬,却能慷慨地为别人腾出自己的时间,给别人提供意见和想法;他感性而忠诚,但在他的家人和朋友看来,他又似乎冷若冰霜。

  我写出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了解这些“矛盾”背后真实的巴菲特。

  《第一财经日报》:书中提到,巴菲特从小到大的兴趣都在数字。那他如何看待、处理生活中遭遇的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呢?

  艾丽斯:沃伦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左撇子”,也就是左脑非常发达的人。他跟人交往大部分时候都是“事务式”的。有一个例外,他对关心、呵护他的人,尤其是女性似乎没有“免疫力”,他看上去很依赖这样的人。

  《第一财经日报》:你在书中提到巴菲特从小喜欢“竞争性游戏”,那他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吗?

  艾丽斯:沃伦是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他曾和一个6岁的男孩下棋,在落后情况下,他明显感到不安,一定要设法赢回来,而最后他也做到了。他和他的姐姐罗伯塔几乎玩遍了所有的游戏,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从没让他姐姐赢过一次。终于,几年前,在同姐姐打桥牌的时候,他输了。他姐姐因此兴奋异常,她等待“打败兄弟”的这一刻已经等了将近70年了。

  充分了解自身所知的局限性

  《第一财经日报》:巴菲特现在对中国的投资市场也很关注,并且也有行动。他投资中国市场的行为方式和投资美国市场有什么不同吗?

  艾丽斯:中国庞大的经济市场以及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使其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而在中国的投资理念和原则,跟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你要计算出投资可能产生的资金流量,你的投资额一定不能高于投资对象目前的总价值。当然,其中包括安全系数的考虑。还有就是要对会计账目、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目前股市的运行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都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沃伦在美国以外的区域投资时,他都会透彻了解这些区别和差异,同时对他自己并不十分熟知的项目,他往往都会在他的投资额中为“安全性”多加一份保障。

  充分了解自身所知的局限性,是沃伦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的成功秘诀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巴菲特这段时间的重仓股,引起了不少争议。在你看来,他的投资策略有变吗?

  艾丽斯:据我观察,他一直在做他已经做过的事。他总是会买进许多便宜的东西,而且,不断想办法降低其向高盛、通用电气这样的企业进行投机性交易的风险。

  《第一财经日报》:如今金融海啸在全球愈演愈烈,你和沃伦·巴菲特谈论过未来的问题吗?他觉得合理的金融环境应该如何呢?

  艾丽斯:其实早在这次危机发生前几个月,沃伦就参与过关于市场和金融秩序的讨论。在他看来,繁琐重复的人事职位应当大量裁减,中心期货交易结算所应当建立,它们应当通过单方独自建立,并且能够清楚明晰地处理所有交易往来,而不只是在各个金融组织机构中间私密存在。虽然目前,他的这些想法尚未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但很显然,政府目前正在通过降低利率以及其他各种刺激抵押信贷市场的方法积极鼓励借贷。如被魔鬼驱使着无法停歇

  《第一财经日报》:诞生在大萧条年代,这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形成有何影响?

  艾丽斯:他似乎从一出生就是个异常谨慎的人,这也许和他出生时发生的经济大萧条有关。那次事件似乎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沃伦从不认为钱是来得理所当然的。通过经济大萧条,他也明白了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他开始学习历史,而且很强烈地意识到经济在经历一段长期的繁荣发展之后,必然会迎来它的“衰退期”,这是周期性、规律性的事件。因此,他总是未雨绸缪,做最坏的打算,以确保他自己以及其他股东的“经济安全”。

  《第一财经日报》:相信不少人模仿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但其中多数人无法“学会”。在你看来,普通投资者与他的距离主要在哪里?

  艾丽斯:在他自己看来,是各自“关注力”的不同。有许多十分精明的投资人都效仿过沃伦的投资方法,当然也获得过不小的回报。但是,沃伦却总是能比他们更胜一筹。他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沃伦具备他们无法匹及的大胆而坚定的执行力。与沃伦同时代的其他一些投资人,满足于“低风险、小回报”,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最后赚到了一些钱,野心也就慢慢消退了。但是,沃伦从不会停滞。他就像被魔鬼驱使着一样无法停歇下来。在他结束了合股企业之后,他又立刻接手了当时濒临倒闭的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这种近乎“强迫症”的偏执个性消耗掉了他的大半个人生,甚至几乎“毁”了他的家庭。

  《第一财经日报》:尽管巴菲特只对数字感兴趣,但市场考验的往往是“心理”。巴菲特对于未来预期的那种坚定信念来自何处?

  艾丽斯:沃伦说他自己有个“内部计分卡”。他常常说:“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在那时,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沃伦的父亲和祖父也都是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他们从不会轻易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了解分析经济信息,巴菲特平常读些什么书、接触些什么人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艾丽斯:事实上,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对沃伦影响很大。罗素曾说过:“许多人宁愿选择死亡,而不愿去思考。”罗素完全从纯理性的角度分析这个世界。而沃伦本身是个“不可知论”者——不否认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但却认为无法确切知道它们存在与否。罗素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为什么我不是个基督徒》,以此解释他自己的 “无神论”。沃伦和罗素,他们看待世界的观点是基本相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