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但斌
但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9,502
  • 关注人气:300,5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联储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Donald Luskin

(2008-12-28 00:26:01)
标签:

财经

股票

股市

金融危机

证券/理财

分类: 财经
【SmartMoney纽约12月26日讯】一张图片可抵千言?下面这张图可能远远不止。你对23万亿美元作何感想?

  

美股评论:联储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

 

  这幢金钱斜塔是什么东西?它是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更准确地说,是联储的资产组合。

  一年前它的规模大概是现在的一半。为了让大家明白现在到底庞大到何等地步,我告诉你们,它相当于美国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20%。这是史无前例的。

  而且一年前远不及现在这般复杂。当时大部分都是国债加上一些未履行的回购协议(基本上是临时性现金投资)。但是自从大约一年前信贷危机爆发以来,联储推出了花样百出的特别流动性计划。

  比方说,上图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被称为Maiden Lane、Maiden Lane II和Maiden Lane III,总金额达到650亿美元,都是联储在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AIG)倒闭过程中收购的坏账投资组合。

  中间有一大块叫做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价值3190亿美元,它是由各家银行和其他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超短期债券)的投资组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商业票据市场彻底冻结,因此联储创制CPFF来令其恢复流动。目前,就其全部意图和目的而言,CPFF就是商业票据市场。

  最大的那一块叫做“互换协议”,价值6820亿美元,它是联储同全球其他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互换的投资组合。为了满足各国的紧急美元融资需要,联储用美元同欧元、日元、韩元和巴西雷亚尔等进行了互换。

  上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召开会议,媒体都报道说联储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但事实并非如此。过去两个月来大部分时间联邦基金利率事实上一直在零附近徘徊,FOMC只是令其变得正式了。关于利率真正有效的信息是,FOMC打算“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FOMC的言外之意恰恰是针对资产负债表来说的。它宣布打算将资产负债表维持在当前规模一段时间,实际上,还打算想方设法令其膨胀得更大。

  上个月联储宣布打算购买房利美(FNM)和房地美(FRE)价值6000亿美元的直接抵押贷款债务和公开市场上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接着FOMC称联储还将购买国债。

  因此,过去几周国债收益率跌至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低谷便不足为奇了。不要告诉自己:那是因为债券市场预期“大萧条”再度来临。原因全在于联储。债券市场知道联储打算维持低利率,同时要买入大量债券。显然收益率将要大跌至70年前的水平,当时联储采取的政策同现在非常类似。

  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根据联储现在的所作所为,我相信信贷危机已经脱离了低谷。我们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何摆脱衰退。我们有过成功经验,尽管并不好玩,但衰退是可以克服的。

  联储哪来这么多钱做这一切事情呢?伪造钞票。

  哦,也许我不该这么说。联储这么做的时候是完全合法的。但是如果大家做同样的事情,将面临牢狱之灾。我们这样说好了:联储印钞票,或者更好听一点,联储创造出了这些钱。

  如果你的第一直觉是印这么多钱将会导致通胀,那你猜对了。但是通胀不会马上到来。通胀不会仅仅因为联储印钞票就会发生,当联储印的钞票远远超过经济所需,此时通胀才会发生。

  眼下经济需要联储的钞票。在信贷危机中,经济需要大量的钱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或防止其彻底停止运转。因此短期内并没有通胀威胁。事实上,如果联储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肆扩充资产负债表,将会面临通缩威胁。

  即便联储现在这么做是对的,但某一天将不复如此。有一天经济将不再需要这么多钱,到时候联储将不得不收缩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表。

  联储有能力做到吗?它能够选对时机吗?如果答案是“否”的话,如果联储等待太长时间后才停止印钱并开始反向操作,那么我们将真的会迎来通胀。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上所有具有风险的资产中,黄金(186,-0.04,-0.02%,)的跌幅最小。黄金从今年早期高点下跌了15%左右,但相比任何其他资产,这已经是非常出色的表现了。也许这一对通胀最敏感的商品在猜测,联储最终将无法避免犯通胀的错误。

  结论是,联储将会走向极端,因为极端的时期需要极端的手段。我们为伯南克的勇气和创造力而喝彩。

  但人无完人。我正在买入少量黄金,只是以防万一。

  (本文作者:Donald Lusk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