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
F.案例
一家公司公布以下的结果:
2002年:
法定净资产: |
460,000,000 |
内含价值: |
2,130,000,000 |
偿付能力额度: |
226,000,000 |
贴现率: |
15%p.a. |
2003年:
法定净资产 |
530,000,000 |
投资收益率 |
8.4%p.a. |
内含价值 |
2,189,000,000 |
偿付能力额度 |
260,000,000 |
贴现率 |
15%p.a. |
公司在2003年赚取了7千万可观的利润,相当于净资产增长了15.2%。然而使用公式( 1a),我们可得到:
R0=W0-SM0=460,000,000-226,000,000=234,000,000
F0=2,130,000,000-234,000,000=1,896,000,000
i=15%
j=8.4%
ΔEV=2,189,000,000-2,130,000,000=59,000,000
因而,真实利润T等于:
T=59,000,000-1,896,000,000 ×
表明该年中公司遭受了2亿4千5百万的巨额损失。
G.有待争议之探讨
当前仍有相当数量的问题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以下就一些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探讨。
G1.基准利率i的选取
在公司兼并的交易中,公司的购买者将会确定他们的预期回报率作为其基准利率。因此问题变得很简单了。
相对的,公司的出售者也可能确定自己的基准利率,然而该利率通常不会超过市场上普遍情形所涵盖的利率,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a)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出售能给潜在的购买者带来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b)出售能使得潜在购买者进入壁垒较强、不易进入的市场;(c)出售能给潜在的购买者带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d)出售能给潜在的购买者公司的控制权;等等。
精算师在计算内含价值时,最难确认基准利率的情形是当他作为独立精算师的时候,比如公司公开上市时(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在这种情形下,基准利率应当等于市场所反映的利率,同时还需要相当多的判断,i超出市场无风险利率3%到6%(以反映相应的风险程度)的情形不足为奇。有时候,我们也用资产负债定价模型(CAPM)来决定风险报酬率:
i=无风险利率 + β ×(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利率)
此处β可以用市场数据由线性回归方法估计得出。在亚洲,β值常介于0.7和1.0之间。
在亚洲,i经常高于人们的合理期望值,这在通常的精算文献中并未提及。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a)亚洲股票市场很不稳定,因此人们要求较高的回报率;(b)当购买者用美元交易时,货币风险也被考虑在内;(c)亚洲市场还未成熟,透明度也较低,因而风险较高。
由于同样的原因,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时的估价,应当比在本国上市的估价低(反映出货币风险所导致的较高的风险报酬率)。
G2.回报率j的选取
从公司披露的数据中得到的回报率j通常与我们的目的不相符合。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这通常会反映在公司的投资收益上。最好用市场的平均水平来估计j,并将其差别归于Pe。一般较小的偏差可以归为投资管理人员的表现,较大的偏差,无论正负,通常表明公司的风险偏好较高。因此,假如一家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的投资结果十分优异,这反而应当谨慎对待,因为通常这并非好事。
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 j 当成该帐目期(比如说一年)的无风险利率,而把与实际的差别归于投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