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老60年前提倡的“公式投资法"——新浪网友 评论

(2008-07-12 23:52:58)
标签:

股票

分类: 博友评论

新浪网友 2008年7月12日 22:58:21 在《每一个人都有其弱点,这是真理!!! 》后跟贴评论: 

    关于2008年:每当跨越一个新年度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在新年开始之际做些展望或规划,其实就长期的价值投资而言是跨越时间周期的,价值投资的原则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改变,我依然会坚持过去自己一直坚持的的某些重要原则继续自己的投资之路。今天我不再有2007年年初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态了,我应该给自己更多的信心来面对未来。
  
  1、我将回归自己最真实的操作策略:“适当控制仓位(永不满仓)、坚持以安全边际为基础的长期持有、分红再投资”, 上面已提到我将采纳格老60年前就提倡的“公式投资法”:将我的股票(含基金)投资份额限制在25%-75%之间的某个固定比率,只是目前这个具体的“固定比率”定到多少我还无法确定。2007年年末所谓的“防御性投资”突然被人们重视起来,那么何为“防御性投资”?这个概念可能最早来自格兰姆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书,虽然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但我认为防御性的第一重含义应该是仓位控制、第二重含义才涉及到投资品种的分配,我个人固执的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某种程度的防御性投资,比如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就有典型的防御性特征。在2006年与2007年所谓大牛市的喧嚣后,我对可能的“投资机会”并不乐观,如果2006年还有些价值回归的成份、那么2007的价值投机之后很可能相当长的时间内会面临“价值混乱”的窘境,我初步估计自己对股票(含基金)的投资份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超过50%的比率上限,另外至少将拥有50%以上的现金或类现金(主要是中短期债券),在IPO收益超过债券收益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足够的现金比例。这种操作策略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在单边上升的牛市中将损失很大部分的收益,不过相对这种策略的优点而言总体感觉还是利大于弊,我把这种策略的优点记录如下:
  (1)最大程度的保全本金,在市场波动中能有效的控制风险;
  (2)拥有现金意味着拥有再投资的能力、意味着有可能拥有更低的价格及更大的安全边际。
    (3)在这里我记录下费舍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提到的建仓策略:“投资人一旦发觉自己确实找到一或多支合适的普通股就应开始买进,不过买进之后进一步加码的时机应慎思,他们应做好计划几年之后才把最后一部分可用资金投资下去。这样做万一这段时间内市场重挫他们仍有购买能力,可以掌握跌势乘机买进;如果股价没有下跌而且早先买进的股票选择适当,则至少手中有一些涨幅不错的股票。这么做有缓冲作用:原始投资资金不致严重耗损。”
   以上三个原则符合我自己的保守风格:首先最小化损失、以此为基础然后才考虑最大化收益。
  
  2、上面提到的“公式投资法”中格老曾强调对普通股的投资不应低于最少25%的比率下限、或者说对普通股的投资至少要保持25%以上的比率,就此而言我可能比格老更保守:我不愿意全盘接受格老的这一建议,只要按我自己对“常识”的理解(这注定是“自以为是”的)如果判断“市场的每一个部分都疯狂”的时候我乐于将股票的投资比率降到零――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呢?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1)我必须尊重格老的建议,格老毕竟是经历过1929真正彻底意义上的崩溃与萧条的,谨慎的格老很少会提出明确的投资建议,格老的建议来自一个睿智的价值投资者多年亲身经历的感悟,我感觉其必有深意虽然自己目前对此可能还难以达到能理解的程度或境界;
  (2)我需要持有股票以保持对市场的感觉,特别是保持对某些公司的持续跟踪与分析,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追寻潜在机会的努力;
  (3)“市场的每一个部分都疯狂”这一前提本身就可能不存在,相对机会永远都是存在的,特别是市场的范围在不断进行扩展的时候更是如此。我的投资实践这几年仅仅局限于国内的A股及B股市场,曾经非常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不能自觉。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价值投资将面临更广阔的蓝海,虽然“港股直通车”还迟迟没有发动但这必定是大势所趋,未来肯定还会有“美股直通车”及“欧股直通车”等等,对聪明的投资者而言永远都不会缺乏机会,也许我们真正缺乏的是面对机会的能力与勇气,面对这一挑战我不会退缩。

 

     备注:我理解的博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可以用来学习和唤起某一刻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