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面临“汶川考验”折射中国社会制度缺陷
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后,全国范围内掀起捐款捐物的热潮,然而,就在这样一场善举活动中,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却面临着“汶川考验”。我们看到,当从官员、军人、记者到捐款的乞丐等等几乎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成了英雄,而唯独企业家受到了攻击和谴责。
尽管从数据上看,他们的捐款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民众对企业家阶层的“偏见”似乎在这场地震中达到了极至。在刚刚过去的两周内,企业家捐款的多少成了他们是否“道德”的唯一评判标准。在受人注目的万科“王石事件”中,王石捐出200万元被认为“抠门”,之后他在博客中的回应更引来无数谴责,即便后来万科宣布将开展价值1亿元的灾区重建活动也同样遭到众多质疑。不仅被认为是过去十年里赚钱最多却在灾难中表现最吝啬的房地产企业遭受炮轰,跨国公司也同样遭到攻击,有人甚至列出了最抠门的10个跨国公司品牌。
这种现象表明了企业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承担的尴尬的角色。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指出的,民众对企业家阶层的恶评和讨伐值得深思,在中国社会的表层下,由“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基层秩序薄弱”等元素构成了一股愤怒力量,一旦遇到裂缝,就会不可遏制地喷薄而出,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几乎在每一次社会-经济事件中,企业家都是被指责和攻击的对象。对企业家的攻击和诋毁向来被认为是道德的、毋庸置疑的,而正是这些声音掩盖了中国社会的制度性缺陷,将危机引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LL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