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基金经理从业7年以上的仅有7名

(2008-05-27 09:00:36)
标签:

股票

分类: 其它、综合

 转载:

                                                   中国基金经理从业7年以上的仅有7

    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西装革履,对着电脑讲述着CPIPE等等专业术语,但口才一般甚至不善言谈,对于个股以及大盘点位等市场问题基本不回答。这大抵就是普通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印象。

    据证券业协会2007年底对基金行业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平均每家有基金经理6人,85%的基金经理年龄在3040岁之间。基金经理的学历普遍较高,硕士学历的占78%,博士及以上的占13%。与此同时,这群年轻人正在加速“年轻化”的进程。

    日前,以基金经理初次担任公募基金初始年限为依据,银河证券统计了现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结果显示,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人基金经理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这也就是说,经验不足1年的基金经理占到1/3。统计显示,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长盛、国泰、嘉实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7.5%;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仅有华夏、汇丰晋信、华安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

    国际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往往已“鬓角斑白”,他们常常惊诧于自己的中国同行们却如此之年轻。专家认为,这个“年轻化”的过程并不是行业进步的表现。“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则来自基金行业的人才流失和基金行业的急剧扩张。A股牛市给中国基金行业带来骄人业绩的同时,也使得2007年成为公募流向私募的人才流失年。与此同时,基金的赚钱效应带来基金管理总规模的急剧扩大,大量基金公司极缺专业人才,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破格”、“越级”担任基金经理。(LXB

 

 

基金经理再现离职高潮

据统计,截至 51630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已达71人次,相当于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1/8。尽管如此,在市场疲软的环境下,公募私募业绩普遍不佳是事实。基金经理若选择留在公募,日子似乎要好过一些。但实际上,选择主动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仍在递增,普遍的原因是公募基金经理监管严、决策权少、不自由。“生活太枯燥,太累了。每天不是看报告就是开会搞调研,一点私人生活空间也没有”。几乎每个基金经理都会有这样的抱怨。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之外,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才是导致很多基金经理不堪重负的根源。“压力太大了,每天都要经受失眠、排名等等的痛苦。”一位去年8月离职的基金经理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拼死拼活还不一定有多好的业绩,到了年终考核还得担心自己被炒鱿鱼。”“手机监控,MSN监控,只要投资中出现一点出格的事情,就会被怀疑有‘道德风险’,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这让基金经理有很大的压力。”有基金经理坦言,除了管住自己,基金经理还要向公司交待家庭成员的各种资料信息,以防止“老鼠仓”事件发生,这让他感到非常尴尬和郁闷。“有时候你提出一只黑马股,别人就会怀疑你会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除了来自公司内部的监管压力,外部环境的舆论压力也是基金经理过得不舒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老鼠仓”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发了基金经理的诚信危机,舆论压力倍增。“舆论环境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把你所有出格的行为,都当成是一种不正确的事情”。前述年初离职的基金经理说,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基金经理的追求目标慢慢地变成了“不犯错”。“这样其实挺容易的,但你就会觉得没意思,生活没有活力了”。(LX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