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洲历史上的“排巫”运动----江月 旅美学者

(2008-04-28 21:47:37)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其它、综合

                             欧洲历史上的“排巫”运动

                           2008年04月27日 09:19南方网-评论周刊

    有历史学家认为,欧洲的排巫是启蒙运动的前夜。排巫像一面镜子,把人们非理性的一面活脱脱摆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迫使先觉者们思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江月

    突然想起了欧洲历史上的“排巫”运动。

    排巫,即镇压所谓巫婆巫汉的行动,有几个特点:首先,排巫不是个人对个人的行为,这事儿总是群体性的,是一种群体对个人的行动。即使有某人冲进邻居家,手刃疑似巫婆,以报私仇,也必须当场闹大,闹得越大越好,激起全村人公愤,“疑似巫婆”就成了“铁定巫婆”,手刃巫婆这种本属违法的行为也就自然合法化了。因此,欧洲排巫史上,常常出现某个城镇倾城而出,冲向一户人家,拖出一个老太婆,一路羞辱暴打逼供,然后架到某个地方(通常是市场,全城最热闹之处),把她当众吊死或者烧死。这事儿一定得是当众做,以儆效尤。

    第二,排巫行动通常是突发性的。这是一种相当强的能量爆发,往往是突然发作,一发不可收拾,这期间,谁为巫婆辩护,谁就有可能被当成同党一并烧死。不幸的是,这种能量偏偏是负面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所以,排巫鲜有不以毒打、逼供,最后死人而结束的,有时候还捎带把“巫婆”家抢劫一空,房子烧了。也因为如此,在极端非理性的状况下,排巫常常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私刑。某些地区,比方说西班牙和英国,也会对女巫审判,这些地区的女人就相对幸运一点,死得少些。审判的方式千奇百怪,总之那些被控为女巫的女人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第三,排巫的对象,通常是弱者。欧洲排巫过程中,被处死的巫婆巫汉足有2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少量男性通常是女巫的丈夫、父亲、儿子等。在排巫最激烈的地区,比方说德国,一些村子里的女性被大批处死,有的村子只剩下几个女人。

    第四,排巫过程中,对女巫的指认不需要“铁证”,是把一些没有逻辑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比方说,某人家的马突然死了,其主人想起来,某天村里的某个老太婆或某个漂亮姑娘走在路上对他笑了一下,进而想到,他看到该老太婆或姑娘某天夜晚穿着黑衣服外出。事实上老太婆可能只是去散散步,漂亮姑娘可能是去约会情人,但是马主人这时关心的只是为他的马猝死找个他能够接受的理由,以便自己能够承受这个沉重的心理打击,所以,他不在乎事实。对他看到的那些现象,他自会做出他自己能够接受的解释:她一定是去跟魔鬼会面去了!一连串的联想之后,一切水落石出:该老太婆或姑娘一定是个巫婆,马是被她咒死的。于是乎全村排巫。该老太婆或姑娘死于非命,是不是冤枉,没人在乎。

    仔细研究一下排巫,通常有这么个过程:事件—解释—寻找报复对象—行动。至于行动的后果,人们是不考虑的。在排巫的时候,不会有人想到,把村子里的女人都杀光了,日后男多女少怎么办。换句话说,排巫最后也必定伤害排巫者们自己。

    当然,排巫这种行为背后,是有某些心理因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恐惧。别看排巫者们人多势众,看上去很有力量,可是“人多势众”恰恰暴露出群体中每个人的恐惧心理。精神真的够强健的话,大可以一对一去面对女巫,破解她的“巫术”,何须一大票人拉扯着,去面对一个女人?这种群体的行为其实间接承认了自己的底气不足。底气不足也就是潜意识里承认对手比自己强,等于说:好,我一个人对付不了你,我去找几个哥们来!另一方面,群体行为中的个人也有逃脱惩罚的动机,法不责众嘛。

    排巫者们的恐惧,还有面对真实世界的缺乏自信。某个事件产生,迫使人们面对现实,突然发现现实世界原来并非自己一直想象的那样,由此产生强烈的焦虑,这种负面精神压力必须释放出来。

    二是受害者心理。排巫者们要去采取行动,先得相信“巫婆”存在。“巫婆”是个象征,它代表一种你未必喜欢,但又无法控制的力量。它的存在让你感到你随时会被它伤害。不管是真实伤害的还是想象中的伤害,只要你认定它曾经伤害过你,你就觉得只要它存在,你就是它潜在的伤害对象。而你对这种伤害毫无招架之力,所以你只能把它除掉。如果除不掉呢?这种恐惧加上受害者心理就会周期性发作,成为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最简单的理由,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形,很自然地就朝那个方向联想,于是采取同样的行动。

    不幸的是,每次“排巫”行动都在强化排巫者们对“女巫”的恐惧心理,同时也强化自己的受害者心理,所以“排巫”那事儿在欧洲持续了那么久。

    有历史学家认为,欧洲的排巫是启蒙运动的前夜。排巫像一面镜子,把人们非理性的一面活脱脱摆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迫使先觉者们思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史学界还有一个观点说,最早的启蒙主义者就是那些为火刑架上的女巫们辩护的知识分子。江月 旅美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