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的起源和演进蕴含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光辉。有一段关于“人”字的经文:“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伏曦姓妊,女娲造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这包含了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几点要求:一是人是相互支撑的,二是人要站起来,三是要行仁义。
“人”的一撇,是人知识,技能的方面,或者说是“术”的层面,也即英文里面的“What”;而“人”的一捺,是人心态,信念的方面,或者说是“道”的层面,也即英文里面的“How”。但斌的博客我感觉一直以来说的都是“道”的东西,涉及“术”的东西本不太多。估计上这里来的大多数人也是为了这个“道”而来的,因为论“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必到这里,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知“道”的,说“道”的,论“道”的也很多,但悟“道”的,得“道”的却少得可怜了。因为崇敬巴菲特,关注,欣赏但斌,经常上这里来,也是希望借助他这块地方,从他和其他各位积极发表评论的网友中悟“道”,得“道”,使自己的未来和过去,和现在不一样,因为个人感觉这样的地方确实不太多。衷心希望但斌先生能坚持自己的“道”!
“人”这个字,在甲骨文的起源来看,也很有意思:两个“人”字,同向挨着就是“比”和“从”,背向而对就是“北”,一正一反构成“化”。所以中国的古老文化,借助“人”字,早就道出了人类成长的共有规律:人的认识起点“比”,通过人和人的比较而类推一切,贫富,苦乐,有无等等,皆是因“比”而来;“比”过之后,就进入“从”的阶段,模仿别人,学习经验;当自己有了认识和积累,就不服气,出现逆反心理,到了“北”的过程;然后到达“化”的境界,不盲目地“从”,也不极端地“北”,而是依据自己的生命要求转化各种能量,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样看看,在投资的领域里,巴老肯定是那“化”了的一个,也在这个寒冷的季节,祝福但斌先生,成为那“化”了的又一个。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